探秘兒童性格如何形成和行為影響

2020-10-21 紐哈頓國際早教

性格是什麼?在心理學上,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這意味著性格是人後天形成的品格,因此具有可塑性,可以被培養的。好的性格能影響孩子一輩子,所以父母都想孩子有良好的性格。那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圖中發現什麼

剛出生時,新生兒大腦中的許多神經元很少與其他神經元相聯結,但在出生後的頭兩年,神經元網絡會變得越來越複雜,隨著孩子成長大約到三歲左右,80%的聯結會建立起來。

6歲之後,伴隨著經驗和刺激神經元之間的聯結會出現擴展或消除。某些經驗因為不斷被強化而被保留下來,而一些不常用的聯結就會慢慢地被修剪,這就是大腦所謂的「用進廢退」原則。

青春期,大腦繼續發展,其中尤以負責理性決策、管理情緒等功能的前額葉的變化最大,因此青春期也被稱為大腦的「第二次機會」。

既然通過大腦的發育,已經知道培養寶寶的時間點了,那麼我們又要思考哪些行為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呢?

一、父母表達情緒的方式

父母表達情緒的方式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對孩子來說都有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孩子都在模仿父母表達情緒的方式。很多時候我們說的「性格遺傳」其實都是我們在無意識狀態下的情緒表達方式被孩子模仿和學習後產生的相似情況。

對於孩子來說,除了本能的哭和笑,很多的情緒行為都是來自於後天的學習,在還不會走路,不會語言表達的時候,父母是不是會常常與孩子互動,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是不是會常常樂呵呵地笑,這其實就是我們通常就看到的性格表現了。

孩子逐漸長大,父母的愉悅、生氣、傷心、恐懼、焦慮等等這些情緒產生的頻率和行為都會被孩子所看到,而這些行為表現都會成為孩子最初對這些情緒的認知,也會成為他們最初的可能也會是影響最深的反應方式。而這些反映方式在旁人看來,就是性格表現了。

二、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

在孩子嘗試新事物的時候,我們是鼓勵孩子,還是阻止孩子;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是大吼大叫的批評,還是聽孩子解釋。

我們的態度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新事物的反應。如果這個孩子表現出對嘗試新事物的膽小、謹慎,那很可能是因為成年人在對待他嘗試新事物時缺乏鼓勵,過多的提醒以至於成為幹擾,過多的控制和幹涉,不關注孩子的承受能力而一味地逼迫。過多地強調做事的結果要成功,而忽略了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生活方式、交友方式、表達方式的不同,每個孩子都會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格。

不正確的對待,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狂躁,偏執,自卑,依賴性強這些都會作為負面影響孩子的人生。所以父母日常情緒如何表達,對待孩子的態度如何,才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關鍵,為他的人生道路做最好的準備。

更多關於早教和育兒相關的知識,大家可以關注紐哈頓國際早教,我們會及時給大家分享,歡迎大家留言區評論互動,轉發關注,點讚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性格是怎麼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自我成長
    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一般而言是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和自我教育。遺傳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氣質影響著性格特徵的外部表現,就是由神經類型的特性決定的。
  • 身體運動對兒童人格形成的作用和影響
    (1)身體活動能力影響兒童自我概念形成幼兒時期是「自我」的胚胎期,是人格形成的初始階段。一個孩子所處的環境如何,經歷如何,外界對他的態度和評價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會形成什麼樣的自我概念,這將成為他日後人格發展的基礎。兒童在參與身體運動的過程中,往往會有強烈的情感體驗。
  • 3到6歲是性格形成期,父母的這些行為將影響孩子性格塑造
    近日,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培養的相關話題頻繁登上熱搜,「易怒父母養出的孩子」「父母對你性格影響有多大」等話題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性格是人們對人、對事物所表現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重要影響因素,性格具有穩定性的特點,一旦形成會對人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想要改變則會較難。
  • 請做孩子的啦啦隊——母親教養態度對兒童性格特質形成影響的個案研究
    結果發現:母親的教養素質和家庭教育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母親的教養態度決定母親的教養行為和方式;兒童的性格特質形成過程主要受母親的教養態度的影響。有的雖有具體情境和過程的研究,但可操作性小,對母親教養態度對兒童性格特質影響的研究可以說少,且已有研究中缺乏對母親教養態度的質的研究。如果對母親教養態度與兒童性格特質形成影響進行個案研究,就可以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而具體地研究,可以做靜態的分析診斷,也可以做動態的調查或跟蹤。因此本研究嘗試對母親教養態度與兒童性格特質形成影響進行個案研究。
  • 從華生「兒童恐懼形成實驗」看早期記憶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十一個月大的嬰兒。在實驗的準備階段,華生準備了一根長三公分的鋼管,用小錘子在阿爾伯特的耳邊敲擊,這種噪音讓小阿爾伯特表現出明顯的緊張和恐懼。
  • 影響0~3歲兒童發育和行為的因素
    、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把握其中的機制和規律,有助於保育者有針對性地利用促進嬰幼兒發育和行為的有利因素,避免妨礙其發育和行為的不利因素。營養不良會影響育兒者和兒童的相互作用以及兒童的探究行為,最終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研究表明,在胎齡小於26周時腦部發育遲緩和4一5歲所測得的認知能力、運動能力落後有相關。肥胖兒易出現不合群、自卑等心理問題。兒童缺鐵時、在貧血發生之前已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和性格的改變。缺鋅會影響兒童智能。缺碘可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神經心理落後等問題。
  • 抓住兒童性格塑造的關鍵期 學會正確使用延遲滿足 規範行為舉止
    性格影響命運!性格是人後天形成的一種社會性行為方式,是對人對事物的看法、態度以及會作出的不同反應。性格的形成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受早期生活環境的影響,並在未來影響人的生活和發展。兒童早期主要是在家庭中生活的,所以性格形成的關鍵在於家庭教育。
  • 癲癇對兒童行為影響的分析
    通過探討癲癇對兒童行為的影響,分析造成影響的因素,了解進行心理行為幹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用Achenback兒童行為量表(CBCL)對8-14歲患癲癇兒童和正常兒童各56例進行l:1對照分析,按照CBCL各項評分進行比較以探討癲癇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 兒童心理學家表示:3~10歲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家長要針對性引導
    兒童心理學家表示,12歲以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要想給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性格,就要在0—12歲這個階段下功夫,有針對性地去指導。小王發現女孩能做到很多同齡孩子不會做的事情,比如她會想給別人幫忙,不管熟不熟悉,不過這樣的行為,也會導致她容易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
  • 兒童房的顏色及其對行為的影響
    對於兒童來說尤其如此,他們可能對顏色的影響格外敏感。因此,不應低估為孩子的房間挑選正確顏色的重要性。儘管科學家已經了解了很多顏色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的方法,但請記住,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這些概括不適用於所有人。但是,如果您對如何將色彩帶入孩子的房間感到好奇,那麼Suzy Chiazzari 的《色彩全書》中的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您入門。1.紅色。
  • 家長的哪些行為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應該如何應對呢?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習上,更重要的是孩子性格、氣質的形成,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比如有的孩子堅強果敢,有的孩子卻膽小懦弱,這是怎麼造成的呢?三、家長過分嚴厲,孩子缺乏自由空間 家長嚴格管理孩子,是好事,免得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但是嚴格過分,對孩子約束過多,就會讓孩子覺得不管是思想還是行為
  • 全身麻醉對兒童神經心理和行為學預後的的影響——梅奧兒童麻醉...
    近年來,大量回顧性研究以既往接受全麻手術的兒童及嬰幼兒為研究對象,探討早期麻醉暴露對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只有部分證據支持麻醉藥物對兒童及嬰幼兒CNS發育和認知功能存在長期影響。前瞻性研究的結果也提示全麻對幼兒神經發育影響甚微。
  • 爸爸的這些行為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你中招了嗎?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每個父親對他的孩子都是英雄。 這說明父親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言行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而這種影響是一輩子的。一、常跟妻子發火的爸爸父母一吵架就顧不上孩子,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成長會感到恐懼,缺乏安全感,所以就像一個美好的世界坍塌了,他們會產生害怕無助和傷心的情緒,而且父母吵架時口無遮攔也容易導致孩子心理自卑,爸爸如果常常當著孩子的面跟媽媽吵架,孩子的性格容易自卑懦弱。
  • 兒童教育專家提醒:10歲左右是形成性格重要時期
    兒童教育專家提醒:10歲左右是形成性格重要時期   那麼聽聽心理、兒童教育專家怎麼說:  「孩子已經長大了,你是否還在用以前的教育方法?」  「你了解孩子心理和思維發展的規律嗎?你了解四年級孩子的心理和思維特徵嗎?」  兒童教育專家孫雲曉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的最佳選擇,應當從習慣培養開始。如何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呢?孫雲曉老師說,關鍵在於了解孩子。
  • 粘著父母的兒童,最幸福!深度解析兒童三大依賴性格類型
    這個實驗最具價值的環節是:當母親返回時,這些兒童表現出截然不同的3種反應。之後,安斯沃斯針對這3種不同的反應做了大量的跟蹤研究調查。最終,研究者發現,對這些不同反應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家庭環境中的親子行為。根據對父母依賴程度,我們大致可以把兒童分為三種性格類型:安全型﹑獨立型和矛盾型。
  • 如何培養孩子的行為性格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天使,可是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下,受到不同的教育方式,常常會形成各種不同的性格,而有的性格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乃至今後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需要家長及時關注。那麼有哪些性格偏向是需要家長注意的呢?
  • 如何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01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環境因素:家庭(父母)和同伴對兒童親社會性行為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與兒童的交往而發生作用的。兒童的親社會性行為,如分享、謙讓、協調、幫助、友愛、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等,就是在與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導下逐漸形成與發展的。
  • 童年,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有多大影響?
    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張愛玲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恐懼和懷疑,在心裡築起一道堅硬的屏障,把她與世界隔開。在這種陰沉冷酷的環境裡長大,青春期遭受過如此殘酷的折磨,心理上不發生一些畸變,幾乎是不可能的。無論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起源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直至今日仍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儒學並不像西方哲學家所說的只是一種道德上的形上學,而是集哲學、宗教、道德、政治、經濟、教育、法律於一身的系統思想體系。是人類在農業文明時期所形成的,當時最為發達的學說體系。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5個方面「下功夫」,孩子將來更出色
    如果用一個年齡階段來劃分孩子的成長,你會如何劃分?然後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養呢?一個人的優秀表現需要有良好的性格,性格體現在人的知識涵養和自身素養。剛步入幼兒園內,孩子會結識到很多同齡的朋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有的性格會表現得很好,有的確卻表現得令人擔憂,如膽小、愛說謊、不懂得尊重人等,無論是先天形成或者後天影響,負面的性格特點,都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5個方面「下功夫」,孩子將來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