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河南新聞廣播記者 陳俊傑、張宇鵬 通訊員 劉麗軍、吳勤勤
在鄭州市上街區三灣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居民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學習、娛樂方式,年輕人學習,老年人跳舞、學樂器,老百姓有了活動的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了,轄區居民之間的矛盾少了,日子越過越有滋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成為群眾身邊離不開的「精神加油站」和」新生活的「打卡點」
抓黨建引領 打造凝聚群眾的新陣地
社區黨總支切實強化政治擔當,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納入社區黨總支議事日程,與黨建工作同部署同安排,使建設工作常抓常新長足發展。積極利用線上線下多種宣傳渠道招募志願者,截至目前,轄區志願者人數已經達到670人,按照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即有場所、有隊伍、有內容、有活動、有保障「五有」標準,一方面社區聯合黨建聯建單位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及特點成立專業志願服務隊,另一方面社區黨總支充分挖掘本社區的愛心、熱心人士和有號召力、影響力的黨員、居民代表,成立黨群志願服務隊。紅色輕騎兵等隊伍結合本社區實際,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充分發揮社區黨總支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把一站式服務大廳、黨建活動室、調解室、圖書室、桌球室、棋牌室、多功能廳等社區活動場所作為支點,連點成片,形成合力,多措並舉,精對接、因類施策,從而精準掌握不同群體、不同時段群眾的不同需求。
靈活「四個板塊」 回應群眾需求
社區實踐站通過靈活處置需求群體、實踐地點、活動內容、時間節點「四個板塊」,既把上級的「要求」傳遞到每一家,又針對居民的「需求」,設計活動載體,指派服務隊伍,在合適的時間節點派上用場。
「講」,全面深入宣講。在實踐中,社區工作人員發掘了一批愛學習、會講課、擅表達的『百姓名嘴』,通過培訓引導,讓他們站上講臺現身說法。社區義務宣講員羅寶菊在是眾多優秀志願者中的一名,每天早上八點前她把家裡的事做完後,就來社區開始忙活了,提前幫葫蘆絲公益課堂的學員籤到整理好、為社區模特隊隊員準備好熱水、安排好各個文藝團隊的時間、把黨的好政策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等。隨著「百姓宣講團」受關注和歡迎程度的不斷提高,「百姓宣講」已經成為三灣街社區實踐站的工作常態,做到了「把大主題落細、落小,說家常話,進百家門,接通了意識形態工作的『神經末梢』。
「評」,群眾互動評議。利用「文明家庭」評選等形式,組織群眾對社會上和發生在身邊的思想道德現象開展評議,先後推薦評選出上街區「最美母親」3戶、健康家庭2 戶,「優秀家風」1 戶,「最美家庭」1戶,「最美巾幗志願者」1戶;鄭州市健康家庭3 戶,鄭州市和睦家庭優秀示範戶5戶,鄭州市「最美家庭」7戶,鄭州市「最美母親」2戶,鄭州市「最美婆婆」5戶、「最美媳婦」8戶、「最美子女」8戶,「最美書香家庭」2戶,「最美綠色家庭」4戶,鄭州市「最美廉潔家庭」1戶。
「幫」,精準服務需求人群。該社區將需求人群作為文明實踐活動開展的對象,避免活動華而不實。在走訪中,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18號樓,1999年出生的周盛,2014年1月因車禍,造成終生殘疾不能走路。周盛的父親患有聽力一級殘疾不能說話;只能靠手語交流。由不能行走再加上長期不用語言交流,周盛患上了社交恐懼症。為了讓周盛逐漸恢復語言溝通能力、走出家門、回歸社會,社區實踐站通為他量身制定了「福樂」精準幫扶項目「四部曲」:第一部開口說話、第二部走出家門、第三部實現第一個心願、第四部從心理上真正站起來,自食其力。在大家的幫助下,周盛靠自己動手實現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心願——買了一部新手機。
「樂」,多彩文化樂民。實踐站通過「雙百工程」創建,培養出了許多文藝人才,組建了固定「紅色文藝輕騎兵」隊伍,隊伍裡的黨員充分發揮了先鋒作用,甚至不遺餘力開展文藝演出技術的傳幫帶,使社區的「快樂星期天」「文化立社區 溫馨在三灣」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目。近百人的靈之雀合唱團今年被河南省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河南省終身學習品牌項目稱號;葫蘆絲公益課堂今年也被鄭州市教育局授予鄭州市終身學習品牌項目稱號。這兩支隊伍明確表示明年都有信心向全國、全省再晉級。與此同時,金陽光舞蹈隊正在籌備河南組的星光大道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