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還沒有小孩,但隨著周邊朋友逐漸「雞娃」這個情況(雞娃:對小孩教育無限制軍備競賽升級),我漸漸感覺情況不妙啊,尤其是生育率跌跌不休,分分鐘就要進入少子化社會的情況下,我還是覺得應該寫這篇文章。
本文將就「雞娃教育」進行解析,並對精英教育篇幅較長,約3000字,建議閱讀時間10分鐘。
中產教育最高點——哈佛
浩方就搜了下資料,那麼哈佛值多少錢呀?就250萬美刀,ProPublica編輯丹尼爾·高登在2006年寫了一本書,叫《入學的價格》,講的是美國富人如何走捷徑把孩子送進常青藤名校。書中有位猶太籍的房地產開發商為萬無一失兒子庫什納能入學哈佛在98年向哈佛捐款250萬美刀。沒錯,你一看這名字就很熟悉拉,這庫什納的夫人就是伊萬卡,嶽父即是網友熟知的建國大統領。很快啊,你又察覺到啦,當時的哈佛文憑和校友人脈關係是真的貴啊,上世紀90年代末的250萬美刀啥概念麼。。那現在的哈佛呢!還記得在19年大洋彼岸有個體育老師(還是體育教練來著?!)想辦法給幾十個朋友有償編輯證書讓他們的小孩進藤校、哈佛耶魯等名校的醜聞曝光,曾經在《絕望主婦》中出演角色的菲麗希緹·霍夫曼花了1.5萬美金找人幫女兒作弊,她的丈夫威廉瑪西則是曾經出演過《無恥之徒》。這兩位在美國雖然並不是大紅大紫,但都是好萊塢的常客數千萬美刀的資產,也是一個準億萬家庭,屬於不折不扣的社會精英。這裡浩方看到的是學歷的大幅貶值,心痛啊,連阿美利堅都在教育擴招的情況下墮落這麼快。
上流或精英教育的本質
首先,我們參照我們萬聖師表——孔老二說的士大夫的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禮是周禮,社交禮節;樂是聲樂,禮和樂構成禮樂制度和宗法制構成統治階級的法理支持。
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馭戰車後延申騎馬,此兩者就是戰場技巧。
書就是書寫文章,表達,登堂奏事;數就是偏理科,管理家族資產。
那麼西方的封建領主騎士們也有六藝:劍、騎、遊、狩、棋、吟詩。
這裡的劍騎遊不用想就是就是戰場技巧;狩獵和棋藝更多也是戰場的排陣列兵和戰術訓練;吟詩就是藝術上的展現自我拉。那麼無論是中西貴族教育的目標其實都是要打造一個人的人格魅力,讓這些貴族或上流能更好地在各種場合下秀優越,秀魅力,目的就是要當領導,成為統帥。而一說統帥肯定就離不開軍事教育了,軍事教育注重身材管理,要身材挺拔有力,所以後面很多退伍的貴族一個不注意往往就成「老爺兵」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喜聞樂見的川建國同志了。
就在去年因新冠疫情導致倫敦裡的各從小學開始就留學貴族學校的中國留學生要包機回國不是,但說句不好聽的啊這種貴族學校那都是軍事或準軍事化教學不存在教育減負這樣的「好事」的啊,比如伊頓公學。英國皇室的王子都要接受完整的軍事教育,他們送到陸軍軍官學校去進行學習。畢業後,哈裡王子還被派到阿富汗前線,做一名機槍手。雖然現在精英教育確實改變了,但還是特別地重視教育,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體育,也可能是與常青藤錄取學生的要求標準有關,比如不知妻美的夫人高一就榮獲全國健美體操亞軍,還是國家一級運動員。還是前文的丹尼爾·高登的《入學的價格》裡提到過,富人們如何通過體育來取得教育優先權,這些體育簡稱白人貴族體育,ex水球、冰球、賽艇、馬術、擊劍等。
中產教育錯在哪裡
看到了吧,這裡就很明顯地知道中產教育的困境,中產們拼命堆精力去軍備競賽,從功利主義出發這條路上的根子上就是錯的。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山區貧困家庭培養孩子就堆飲食和服裝一個樣,大家吃好喝好。扯回中產教育,類似雞娃教育,德藝體美全面發展,其實大差不差就是模仿上流階級那一套,但有一點很尷尬的是你的孩子大概率還是要高考的啊!什麼意思呢?假設大家都在一條跑道上跑,有的呢穿運動鞋,也可以騎自行車,甚至過分點得還可以開跑車來比賽,這個都無可厚非,因為起碼還是在一條賽道得事麼,還是可以比得麼。但是真正的上層精英,不是跑的比你快,而是他根本不用跑。
很多年入百萬,憑房地產資產超千萬的做題家啊就也熱衷於把自己得兒女逼成做題家,殊不知資產千萬說句不好意思不也就是當年在北上廣深早上車了一套房不是。這是時代紅利啊喂,不要把這當成自己本事好不好。
前幾年首都海澱不也出了篇陪讀聖經——上岸。其實,剛開始聽說這本書的時候我根絕既詼諧又總結的很精闢。你看啊,小的時候讀小學要重點小學上岸,然後重點中學上岸,高考考好了就重點大學上岸,將來畢業是公考入圍上岸,或是大公司996上岸。好吧,怎麼一直在上岸,沒完沒了了是吧,一直在上岸豈不是一直在水裡搗騰?!
PS:你們看這麼「岸」字一座大山壓著一個在廠裡埋頭苦幹的人。
但是上流和精英階層是不玩高考這個遊戲的呀,就像前文《入學的價格》那樣,真正的精英是有一百種辦法在不高考的前提下進藤校哈佛耶魯,進清北那更是輕輕鬆鬆的事好吧,有辦法的麼。
那麼我們現在回到教育這個情況下用二分法來解構下該如何處理。家裡有沒錢啊,粗略算一下麼,你要培養孩子的顯性經費是多少啊!你要說一個億,那還講什麼叻,全世界大學隨便上。但如果說是像絕大多數要通過高考入大學的家庭的話,以前還可以晚點,但現在一般就是10——12歲就得停止做絕大多數的愛好培養,就得給我認認真真去小升初,初升高,這意味著什麼呢?!這說明不管是黃莊的媽媽們,還有那些科研圈給孩子寫全國級別獎項的報告抑或幾十頁簡歷的媽媽錯在哪了嗎?任何中產學習上流社會教育的結果都是半途而廢的,任何興趣愛好,學到小學6年級,甚至小學4年級,你必須回去,要不然你上不去好的中學,都白搭。
所以中產學上流教育全學了個四不像,不是你小孩資質比不上,說句扎心的話就是你的家底不行。將來孩子是要謀生的,從一開始的教育競賽就是帶著功利性的麼。
就如上岸這本書寫的,有的家庭的財力好一些,多找老師多上輔導班,撐幾年。有的能撐到高考,這就是所謂的學神,學霸,牛蛙。但是你發現沒有,所有的雞娃,到上了985,211,top2,或者留學,劇本就結束了。
Why,這種雞娃的小孩家長不會去考研讀博吧。。。這種模式靠什麼呢?靠提前學習,幼兒園學完小學一年級的音標、字母,小學六年級學完初一,初中學高中的微積分。然後瘋狂堆題刷題高考進個好大學,劇本結束。但是問題是,中產最迷信的就是這樣培訓班的名師,補習班,最崇拜的就是雞娃上北大清華的父母,而且振振有詞,人家有成功的經歷,人家浸淫教育幾十年,你憑什麼說人家不行?
個人愚見
像小學課程,哪怕少上一個月又能怎樣呢,真從課程的角度那都是期末一天的事。其實,真正對孩子來說重要的教育,是家長成人的世界。注重自己和孩子性格和品質的塑造,要遠比你給他上所謂什麼口才課,情商課,逆商課,孩子學什麼興趣班,要重要的多。那怎麼培養呢?是領導他,言傳身教給他,陪伴他。小孩會直接從你工作和為人處世上獲取見識,這個也可以稱之為家學。要給小孩一個穩定健全的魅力人格的養成環境,重視體育,尤其是團隊體育;培養演講和寫作。這遠比雞娃激勵填塞強拉的培養好的多。
*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