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樓拔地而起,刷新城市新高度;工業園區企業生產線快速運轉,展現新活力;旅遊景點串珠成鏈,吸引八方遊客……平壩區展現的發展魅力,是該區「十三五」以來砥礪奮進的實踐結晶。
城鄉美景
「十三五」以來,平壩區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改革創新,砥礪奮進,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戰略三大戰略,按照「生態立區、工業強區、旅遊興區」發展思路,答好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答卷」,書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嶄新篇章。
優化結構 產業競相綻放
平壩區夏雲鎮工業園區內,廠房林立,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一家家企業入駐,一個個項目加緊施工,一批批產品遠銷各地,從藥品研發到食品加工,從裝備製造到智能終端,從創客創業到電商發展,工業繁華的夏雲工業園區,產城融合新格局正在形成,輸出和引入間,讓平壩的「內力」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一路猛進。
「十三五」期間,平壩區利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工業轉型升級主線,築巢引鳳,構建了黔中平壩工業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大健康、裝備製造、新型材料等產業活力四射。
縱橫交錯的交通路網拓寬城區骨架。楊國民 攝
2019年,平壩區在庫「五上企業」223家,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3%。區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1.16億元,利潤總額2.68億元。從數據上看,該區工業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經濟效益指標水平明顯。
「十三五」以來,平壩區優化工業、農業、旅遊業結構,全面推動產業發展。
作為貴州地勢平坦的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的平壩,擁有6個萬畝大壩和14個千畝大壩,農業生產條件良好。自然風光怡人,山川秀麗、歷史悠久,平壩素有黔中文化勝地之美譽,先後被評為「中國屯堡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旅遊邁出新步伐,2019旅遊發展綜合評價指數為83.18%,全年接待遊客總人數1219.5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26.28億元。
小河灣村鄉村旅遊異軍突起,成為人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城市宜居宜業,美麗城鄉凸顯。合理規劃發展藍圖,平壩區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中心,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鄉規劃體系,逐步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工作。五年來,該區按照「產城融合、統籌城鄉」理念,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夏雲、天龍、樂平被列為省級示範小城鎮;主動融入貴安一體化,按照新區「五聯十同」發展要求,建成迎賓路、產業路、貴安大道平壩段等一批重要骨幹道路,城區東外環線啟動建設,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提升;主城區面積由2011年的9.2平方公裡擴大到17.2平方公裡,城鎮化率由35.7%提高到48.02%。隨著平壩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得到不斷提升。
農業產業標準化、規模化、體系化形成,依託擁有千畝壩區的地理優勢,加大基礎設施、產品生產、流通、加工、質量監管等建設。合理確定蔬菜品種、數量、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等指標,促進「菜籃子」持續健康發展。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推進壩區產業提質增效,發展蔬菜、中藥材、茶葉、優質水稻、生態養殖等高效經濟作物,產業邁向規模化、體系化、品牌化,產品實現集中化發展,高產高效綠色種植模式形成,高效農業的富民效應凸顯。
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平壩區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6.48億元,增長8.1﹪;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1967元和11345元,分別增長9.3﹪和10.8﹪。
改革創新 激發發展活力
走進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青青的韭菜迎風擺動,清香撲鼻;蔬菜卯足勁生長,翠綠欲滴。
這是塘約村推進改革的行動結果。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貧困村。後來,這裡率先實行村社一體、合股聯營,開展土地入股試點,拉開了發展的序幕。此後,該村成立金土地合作社,建立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建立農村產權確權信息管理平臺,對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農地集體財產權「七權」疊加一併進行確權登記,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農村產權交易打下基礎,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地入股,家家戶戶變成了股東。
在農村改革的引領下,塘約村發展勢頭迅猛,從傳統農耕的鄉村邁向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化美麗鄉村,制包廠、製衣廠相繼落戶投產,蔬菜加工廠正在建設,農旅融合的鄉村旅遊如火如荼。2019年底,塘約村集體經濟達63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餘元。
塘約村的改革效應猶如一劑「強心針」,激活改革的活力,一批批改革成果不斷湧現。天龍鎮高田村探索「集體將土地所有權、農民將土地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入股合作社,以農戶為主體、合作社主推、公司主導,推動土地股權化、經營專業化、種植市場化,實現三方共贏」的「三權共股 三主共贏」的模式,讓田成方、地成塊、溝相通、路相連,實現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中形成的「兩轉一包」模式,成就產業興旺村民富裕的美景。
林下村產業蓬勃村莊美。楊國民 攝
平壩區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進,推動農村生產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規模化方式轉變,真正讓農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發展,讓土地更加集中、生產更加集約、效益更加凸顯。
不止是農村綜合改革,「十三五」期間,平壩區全面深化園區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幹部管理體制改革,構建平壩改革的「四梁八柱」,譜寫平壩崛起的嶄新篇章。
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打通了「腸梗阻」,讓人、財、物的活力充分釋放,逐步建立起職能健全、管理科學、精簡規範、運行高效的園區運行管理體制。在改革的引領下,黎陽高新區升級為安順高新區,並成為國家級高新區,撐起平壩工業一片天。
萬佳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豆腐乳加工廠。張恆新 攝
改革幹部管理體制機制,讓幹部隊伍「浴火重生」。 從2015年開始,平壩區結合實際,大膽創新,銳意改革,出臺《平壩區關於加強幹部人事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及五個配套辦法,打出幹部管理組合拳,奮力打造一支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不出事的高素質幹部隊伍,推動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提振精氣神,凝神聚力幹事業有作為。
一系列改革舉措,凝結成累累果實。「十三五」以來,平壩區先後獲得國家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一二三產融合試點縣、全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區等一項項國家級榮譽,為平壩發展擦亮金閃閃的招牌。
民生工程 全面小康開新篇
這是平壩區人民福祉提高,獲得感、幸福感更強的五年。
平壩區城市一角
「用不著搬到城市去,在這裡居住環境好,交通方便,和城裡生活沒啥兩樣!」平壩區白雲鎮林下村85歲的鄭恩明正帶著孫子來到飛虎山文化廣場遊玩,一邊在涼亭休息,一邊看風景。
現在,在家不遠處便是文化廣場,生活環境能與城市相比,老百姓的幸福感也隨之提升。告別了曾經的老房、泥濘道路,住上漂亮的小洋房,柏油路穿村而過,景觀植物裝扮著村莊每個角落。
「十三五」以來,平壩區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打好「四場硬仗」,補齊「3+1」短板,貧困群眾實現教育、醫療、住房全覆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2018年,退出貧困縣序列;2019年,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2.63﹪降至0,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863元增至2019年的11310元,年均增長12.9﹪。
十字鄉少數民族少女採摘茶葉。張恆新 攝
致力發展社會民生事業,群眾生活更加幸福。2019年新增城鎮就業9118人,轉移農村勞動力906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32%。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123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774萬元。建成6個農村幸福院和2個日間照料中心,完成中心敬老院提質改造。城市低保、農村低保分別提標2.2%和5.18%,全年發放民生保障兜底資金3130萬元。實施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2個。健康平壩建設持續推進,區中醫院、區婦幼保健院項目主體完工,城鄉兩級遠程醫療實現互聯互通,疾控中心建成投用,4家醫院通過二甲評審,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合格村醫實現全覆蓋,居民健康檔案電子建檔率達89.3%。
5年來,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平壩不斷增投入、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讓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持續得到加強。
這是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的五年。平壩區累計投入約22.71億元,全面破解農村水、電、路、房、訊、寨等各項難題。按照「1+N」聯動發展模式,打造了夏雲、天龍、樂平全國重點小城鎮,實現美麗鄉村創建行政村全覆蓋,建成塘約、節溪、青莊、龍海、高田等22個美麗鄉村國家、省、市級示範點,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嶄新畫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恆新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袁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