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
12月23日上午10時,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王阿山,幾個男子正圍著21日剛剛發現的恐龍化石鼓搗著什麼。這是恐龍化石的發掘現場,這根蜥腳類恐龍的化石將在今天被取出,送往恐龍博物館。
發掘現場,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等專家,與發掘人員一道,小心翼翼地開展發掘工作。
「先要將化石周圍的泥土進行清理,然後用電鎬將旁邊的巖石與化石剝離開來,把化石儘可能地露出來,最後再用工具將小的圍巖清理,取出化石。」彭光照介紹。
據介紹,這次發掘的難度有兩個方面。「一是巖石硬度較高,發掘起來相對廢時間,二是保存的位置,化石是縱向處於巖石裡面的,在自貢的恐龍化石發掘歷史中非常少見。通常情況下化石都是橫向的,因此增加了發掘難度,發掘工作需要更小心,以免破壞化石。」
在發掘過程中,這根化石的整體形狀逐漸顯露。截至下午5時半,已露出絕大部分輪廓。彭光照等專家經過仔細查勘,確定該化石為蜥腳類恐龍肢骨骨骼化石」,並且是「大型蜥腳類恐龍」。「可以肯定是蜥腳類恐龍的股骨,其長度1.1米,比較粗壯,據此估計這隻恐龍的體長在15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