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殘骸符合搜救地洋流特徵,貝類可還原漂浮路線
疑似MH370殘骸被發現後,引發網友「與搜救地相聚甚遠」的疑問。對此專家表示,這符合搜救地點的洋流特徵,通過殘骸上的貝類也可倒推其漂流路線,而其他的主體殘骸並不一定在襟副翼發現地附近,甚至距離會相當遠。
大連海事大學教授簡俊認為,過去不少飛機失事後,調查組最先找到的一般是機翼。飛機墜毀之後,會分裂成不同的部分,密度大的部分會沉入海底,比如機身;密度相對小的部分如機翼等部分會漂浮在海面。因此,漂浮到島上的這塊襟副翼殘骸符合正常情況。
南印度洋沒有大型航道,所以沒有商船的來往,小島也不多,因此過去的搜索沒能發現。他說,調查人員將根據洋流的方向來倒推機翼的漂流路徑。根據此前印度洋法屬留尼旺島的方位,能得知殘骸順著南赤道流自西向東方向漂流,南赤道流的流速較慢。掌握了海流速度後,調查人員能夠倒推出殘骸漂流的時間路線。
「但不同季節海洋的流速不同,要倒推出飛機墜落地點,需要進行精密的海洋模型來分析。」他解釋,「但根據平均的海流速度,失事地點基本上與原來搜救區域相一致。」
簡俊說,過去調查人員主要通過雷達信號定位失事地點。找到這塊機翼殘骸後,調查組搜索的方向,將改為通過海流的移動速度來倒推墜落位置。接下來,調查組可能以這股海流流經的路線為準,倒推著進行新一輪的搜索行動。
另外,附著在機翼殘骸上的貝類生物也是調查人員定位飛機墜落地點的方式。海洋貝類生物通常生長在海面向下一米深內的淺水海域中,且靠近赤道部分的海域溫度較高,適宜貝類等海洋生物的生存繁殖。機翼殘骸漂浮在海面,即與貝類共生在一片海域中。根據貝殼種類、密度,也能一定程度上勾勒出機翼漂浮的路線。
另外根據海洋搜救專家李女士介紹,搜救後期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西海,那裡正好有一個大洋環流,從澳大利亞西海岸一直往北走、再往西走,再繞到印度洋非洲大陸的群島上,殘骸的出現地點符合這個大的環流結構。
針對一些網友提出「殘骸上有貝類說明長期出去淺海或岸邊」的疑問,她解釋,這需要辨別貝類的種類,的確有一些貝類只能生長在淺海位置,但在海洋中漂流如此長時間,有貝類依附並不奇怪。
而對於主體殘骸的位置,她稱並不一定距離已發現殘骸的地點很近,需要做模擬實驗才能確定,「畢竟已經過去一年半的時間」,有可能相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