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庭中都會或多或多少儲備點常用藥物,如果家裡有老人,藥物更是家中必備的,因為多數老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開始老化,或多或少會有些慢性病,比如常見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如果家長有孩子的話,這些藥的收藏就需要更加謹慎,因為孩子天性好奇,看到東西喜歡往嘴裡塞,如果家長不收好藥物,很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
廖女士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三歲,一個1歲半,平時由外婆照看。當天,三歲的兒子對家裡的一個藥瓶產生了興趣,於是就打開瓶蓋,結果一不小心把藥都撒在地上。
於是兩個孩子就蹲著撿藥片,看到外婆來時,小女兒直接把藥片塞進了嘴巴裡。
當時外婆就伸手進了孩子的嘴巴裡摳,結果沒有摳出來,以為沒有什麼事,就沒有把孩子送進醫院。
結果深夜時,孩子開始咬緊牙關抽搐,她們以為孩子受了驚嚇,直到第二天,媽媽給孩子蓋被子時,發現開始有點抽搐,嘴巴流口水,抱起來孩子軟趴趴沒有了力氣,就趕緊送去了醫院。
孩子在進醫院的一個多星期一直處於昏迷,醫生判斷,孩子很有可能會出現腦癱,影響智力,目前孩子還在醫院治療。
嬰幼兒階段的孩子,因為處於口欲期,喜歡把東西往嘴裡塞,又不知道哪些東西可吃,哪些不可吃,經常將藥片當糖丸,家長如果不看緊,孩子就很容易誤服。
降糖藥通常是給糖尿病患者服用的藥。糖尿病患者因為一到β細胞功能缺陷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在進餐後血糖會持續升高,糖分從尿中排出,脂肪分解代謝增加、體內能量丟失引起各種代謝紊亂,甚至可能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昏迷的情況。
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服用降糖藥以降低餐後的高血糖情況,保持血糖穩定。
但是因為孩子本身血糖正常,在服用降糖藥後,很可能出現低血糖的情況。
孩子剛開始出現低血糖時,會出現交感神經興奮釋放腎上腺素過多引起孩子神經緊張、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心慌、手足顫抖及飢餓感;多汗、軟弱無力伴噁心、嘔吐、腹痛等胃腸道功能紊亂的情況。
大一點的孩子會表達自己的情況,可以及時補充糖分緩解症狀,但是嬰幼兒不會清楚表達自己的情況,容易延誤病情。
隨著低血糖的持續,因為大腦可用的葡萄糖減少,會出現以腦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比如意識模糊、反應遲鈍、甚至表現癲癇樣發作、意識喪失導致永久性神經損傷的情況。
孩子誤服的情況屢見不鮮,前陣子我家鄰居就有一個孩子,誤服了花露水,被送到了醫院去洗胃。所以家長可以了解孩子誤服後的應對措施,以備不時之需。
如果家長發現家中的藥有被動過,或者孩子可能出現了中毒的情況,比如孩子精神差、嗜睡、嘔吐等情況,家長要格外警惕。
如果孩子服用的是固體類藥物比如藥丸,可以用手指或者筷子刺激孩子的咽部,讓孩子將誤食的藥吐出,並且及時將孩子送醫。如果食物比較稠,可以先喝點清水或者鹽水再催吐。
不過催吐不是每個孩子都適用,以下情況不要給孩子催吐:
孩子服用的是強酸、強鹼,催吐可能灼傷食道。汽油、煤油、油脂類毒物;處於昏迷或者沒有嘔吐反射的孩子,麻醉劑、鎮靜劑中毒、樟腦等容易導致驚厥的藥物中毒,6個月以下的寶寶也不要用催吐的方法。
如果孩子服用的是弱酸性液體,可以讓孩子服用牛奶、豆漿、蛋清中和後及時送醫。
如果孩子服用的是弱鹼性液體,可以用稀醋、果汁、橘子水、牛奶、豆漿、蛋清中和後送醫。
如果孩子不小心咬碎體溫計,可能造成汞中毒,可以及時給孩子服用牛奶、豆漿或者蛋清。
家長給孩子送醫時可以帶上孩子誤服的瓶子,估算孩子服用的量,以及服用的時間和家中採取的處理方法,方便醫生判斷情況,及時採取措施處理。
退燒藥、感冒藥等是家中常備藥品,家長可以用專門的藥箱儲存並鎖好,防止孩子自行開啟。定期查看並清理藥品,過期的藥品要及時丟棄。
孩子因為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所以感冒發燒生病並不少見,為了讓孩子乖乖服藥,家長通常會採用哄騙的方式,告訴孩子藥是糖丸、可樂、飲料。孩子對藥品的錯誤認知也容易造成孩子誤服藥品。
所以家長平時不要用這種誤導的方式引導孩子服藥。
不管家長是服用維生素還是藥品,服用完都要及時收好,避免孩子拿到藥品。如果孩子看到家長服藥,家長要告訴孩子為什麼吃藥,並且提醒孩子不要隨意服用藥物。
孩子不是縮小版成人,許多藥品對成人有效,對孩子可能造成傷害,而且也容易出現劑量過大藥物中毒的情況。所以如果孩子身體不舒服,不要隨意給孩子服用大人的藥品,而是選擇及時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