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於見(mpyujian)
近日,據多方消息,字節跳動旗下少兒英語品牌gogokid,迎來了一位新的90後CEO金錢琛。據知情人士透露,金錢琛入職不到兩個月,目前全面掌管gogokid的業務。並且,由於字節跳動的教育業務負責人一直空缺,金錢琛接下來還有可能成為新「掌門」。
而就在這位CEO到任的幾個月前,頭條系教育產品gogokid再度被爆出裁員。從gogokid推出時的躊躇滿志高舉高打,到如今的大幅裁員調整,字節跳動在教育領域的嘗試似乎並不順利。
而字節跳動在孵化多個教育產品接連折戟後,才不得不承認,即使其坐擁數億流量,也很難改變教育是一個慢熱型市場的客觀規律。而其流水線式打造網際網路產品的模式,也正在經歷著殘酷的市場考驗,也被眾多業界人士質疑。
不過,就目前字節跳動在教育領域頻頻出手情況來看,它對這一領域一直是屢敗屢戰、熱情不減,也還在不斷試錯中找尋更適合自己的教育定位。
對於頭條系的產品,外界都習慣了它的進擊套路:看準一個賽道後,先遍地撒網,等待爆款孵化成熟後,再置換流量。而gogokid便是頭條在教育賽道的試驗品。
然而,在線教育競爭已趨向白熱化、少兒英語一對一已經進入最後淘汰賽的時候,字節跳動本來只是搭上了末班車,此時卻選擇一位90後少將,是否有足夠把握?
一直以來,字節跳動在教育方向的每一步動作,就備受行業內外關注。而關於字節跳動在教育領域的布局,於見也有過深度觀察,我們不妨一起來分析一下,頭條系生生不滅的教育夢,如何在這篇紅海中得以實現。
短視頻產品的流量思維,gogokid少兒英語的困局
眾所周知,字節跳動是一個靠技術快速獲取流量而成功的公司,因此,在流量的快速增長上,頭條系有著先天的基因和豐富的實戰經驗。
所以,無論是在短視頻還是教育板塊,字節跳動的排兵布陣都大同小異。例如,在短視頻板塊,頭條先後推出了火山小視頻、抖音和西瓜小視頻,因抖音流量短時間內看漲,再傾注巨大的資源,扶持其成為爆款。
在教育板塊,頭條依然故伎重演,先後推出悟空問答、好好學習App、aiKID、gogokid試水,再醞釀K12網校下注,抗衡猿輔導。然而,這些教育類的網際網路產品,無一例外,都沒有像小視頻一樣產生爆發式的增長,或者出現一款驚豔全場的爆款。相反,多數都處於不慍不火的狀態。
於見看來,正是因為頭條系多年以來積累了海量流量,讓頭條在戰術上仍一直是流量思維,認為巨大的流量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實際上,頭條在戰術上雖然是勝利的,但是在戰略上是失效的。例如,gogokid在3月份新上線了課程有效期,導致很多銷售的訂單無法籤約;而且原有課程價格大幅提升,漲幅高達25%;另外,gogokid依靠客戶「傳銷式」裂變引流,卻忽視了產品的口碑建立。
這些策略,其實是延續了短視頻產品孵化的方式,卻並不奏效。而字節跳動正是在以流量思維做教育,讓gogokid陷入困局。
gogokid於2018年5月推出,定位4~12歲少兒在線英語教育產品,對標VIPKID,採用純北美外教,在線一對一直播教學。不過,頭條入局時,少兒英語教育市場已經如火如荼、接近飽和。VIPKID、DaDa吞食了大半蛋糕,留下的是所剩無幾的殘羹冷炙。
於是,gogokid的起跑戰略便是以廣告打知名度。上線3個月後,它邀來章子怡代言,與《爸爸去哪兒6》、《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綜藝節目合作,欲迅速打造知名度、快速佔領市場。
而在宣傳造勢方面,其競品VIPKID及DaDa英語卻都是公司運作3年左右,有一定市場基礎後,再進行此類的市場推廣。
結果,gogokid的營銷打法,就有點像是照貓畫虎,並沒有獲得新用戶對新品牌的信任。而在一二線市場,因為VIPKID和DaDa的存在,很難從這兩家知名品牌搶佔用戶。因此,其主要客戶還得從三四線城市挖掘,其結果則是客戶質量不高,付費意願也不強,因此,其市場拓展舉步維艱。
數據顯示,少兒英語教育市場約有600億規模,且每年增速為20%。即便有著廣闊的前景,但因獲客成本過高、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各玩家依然直面盈利難題。這種壓力,也是字節跳動需要面對的,未在數據上驗證成功的產品,瘦身減負即成為其止血方式。
而且,在其剛剛推出市場時,其過度追求流量與大肆進行品牌曝光,卻忽略了對培訓課程與服務水平的打磨,無異於捨本逐末,對於其早期的市場拓展來說,甚至適得其反。
對行業理解粗淺,網際網路+行業難以發力
有用戶稱,頭條系產品的消費水平和購買力較差,體驗一般,縱使用戶規模大,但深度不行。字節跳動企圖用算法顛覆教育行業,但其信息流在教育行業行不通,客單價太高,無法與搜索相提並論。
據說,gogokid也曾有過巔峰時期。 但是其單量從每天數百單已經縮水到每天數十單,銷售人員也在銳減。對於gogokid下行的趨勢,內部人士認為,這與頭條系的戰略及產品有關。甚至有人認為,gogokid的負責人不懂教育,對教育行業缺乏深刻的理解。才導致了今天的困局。
例如,其多項運營策略,都與教育行業的市場的特點是背道而馳的。包括新上線了課程有效期,導致很多訂單無法籤約;課程價格提升,漲幅高達25%;依靠「傳銷式」裂變戰略引流,通過低價吸引用戶,而忽視了產品的打磨。
甚至通過客戶引薦1位家長可返現2000元的激勵措施,讓推薦達到3位家長的,即可減免一年學費。俗套的營銷策略,巨大的營銷成本,都成為其發展的負累。
而因為其低價營銷獲客的策略,以及其現有的平臺用戶並不優質,購買力差,卻迫於營收壓力,去抬高價格,只會讓其流失更多的潛在用戶。
頭條系的網際網路產品,多數都是以信息為主的平臺,雖然有海量的流量、精準的用戶畫像與推薦算法,但是平臺始終只是工具,要發揮其優勢,只有結合傳統行業,讓傳統行業的產業優勢再加上網際網路運營、獲客的手段,才能起到相互助力的作用,反之,流量可能只能是治標不治本,解決不了gogokid拓客盈利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以於見分析,gogokid存在的最大問題,在於其成長時間短,品牌認知低,用戶對其缺乏信任度。加上孩子教育受其年齡的限制,過程不可逆。多數家長的心理是,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用戶,去嘗試一個市場未知、口碑未知的新品牌。因此,相比較而言,家長更傾向於選擇成熟的VIPKID、達達英語這些老品牌。
所以,教育產品與其它快消品非常不同的是,口碑非常重要,這一方面與家長容易扎推有關,另外一方面,與中國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教育,無論是對教育培訓機構選擇,還是付費決策都非常謹慎有關。
因此,沒有過硬的課程質量,以及覆蓋面廣泛的市場口碑,單純依靠龐大的流量,反而會有過渡營銷之嫌。字節跳動在教育領域的多番試水,也證明了這一點,只有打磨好的產品,建立好的口碑,才能拿下消費者。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而打磨產品即為提升師資質量和課程質量。據了解,即便gogokid的外教人數近萬,目前的師資力量與VIPKID相比,仍相差甚遠。且用於獲客的視聽體驗課的效果也比較差,其結果,就是很多家長對其英語課程的體驗感不滿,無法建立信任感,因而也很難快速成交。銷售轉化率過低,也直接導致營銷成本過高,銷售與運營均顯疲態。
而且,gogokid在課程研發方面的不足,以及班主任外包等,導致了客戶體驗較差,退費率也居高不下。而因為gogokid的用戶轉化鏈條過長,轉化率過低,也是其市場拓展的致命傷。據說,今日頭條與抖音的客戶數據已停止向gogokid導流,而其用戶流量的來源,則主要依託外包的用戶數據。
無心精心打磨產品,卻期望用一款教育產品,加上海量的流量,快速解決商業變現的問題。
這種思維模式,也許適合打造專業性要求不高、用戶迭代上短平快的產品。在教育領域這個非常注重專業化的領域,明顯行不通。
曾經手握流量的巨頭BAT,都布局過教育類的產品,例如騰訊課堂、淘寶教育、百度傳課等,但最終都因為行業基因的問題,讓這些產品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而這些前車之鑑,似乎都在證明一個命題:單靠流量,甚至有雄厚的資本與超前的技術,也很難讓一個注重實體與專業度的教育項目脫穎而出。
而頭條曾經的流量邏輯是,用工廠流水線的方式開發多款產品,同步進行市場驗證,當其有望成為爆款的跡象時,就傾注所有資源all in,而一旦發現不可行則果斷放棄。gogokid雖然看似是字節跳動寄予厚望的潛在爆款,但是,如果按照這種邏輯,卻有可能因此成為其另一個棄嬰。
商業模式與課程體系同質化,競爭力不足
雖然gogokid剛剛降生時,也曾因背後頭條系的巨大流量,讓同行產生過恐慌。但也有業內人士早早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對其攪局K12教育存在質疑。
從模式上分析,gogokid的平臺模式,與VIPKID的模式並無太大差異,因此,雙方平臺的的核心競爭是老師供給端的競爭,而非流量端的競爭。如果僅是流量優勢,基本就是錢的問題,而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實際上,作為頭條的孵化項目,gogokid能分得多少流量存疑。
從課程設置上,gogokid 官網信息顯示,其課程針對 4-12 歲孩子,以一對一北美外教課為主修課。模式則是 「預習 + 25 分鐘課程 + 複習」。而無論是視聽體驗課的設置,退費政策,還是其課程單價,均與競品 VIPKID 保持一致。就連 「課程體系」 裡的規劃圖都十分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在授課層面,VIPKID 是由系統自動分配外教。而從gogokid 的用戶後臺來看,支持家長選擇有可約時間的教師進行約課,可以在教師詳情中看到視頻短片介紹及學生評價。
只是,這個賽道上頭部玩家 VIPKID,外教數量已經超過 4 萬人,付費學員超過 30 萬人。而在K12教育的競爭,決定於外教數量與質量的客觀條件下,頭條系拿僅有的流量端資源,與VIPKID針鋒相對、正面衝突,其勝算能有幾何?至少,很難勝券在握。而對頭條來說,布局重資產的教育產業,也無疑是下了一步險棋。
從最早試水的少兒英語一對一產品gogokid、AI偽直播產品aiKID、到收購清北網校進軍K12輔導,再到近日正式立項AI互動英語產品,對標猿輔導的「斑馬英語」,字節跳動在教育領域的探索從未停息,也似乎在這條崎嶇不平的教育之路上越挫越勇。
不過,在發現僅憑流量無法取勝的情況下,頭條已經開始重視產品了。儘管相比於傳統教育巨頭,網際網路公司一直被認為缺乏教育「基因」,事實也證明,不管是教培巨頭,還是網際網路巨頭,即使是在線教育,也需要回歸到教學質量、用戶口碑的本質。只是,頭條得出這個結論時,已經為這個市場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最大的損失,可能是這個試錯階段的時間成本。
而對於在線教育新霸主的爭奪,無論是傳統教育巨頭,還是網際網路巨頭,也只是各有優勢,在網際網路及外部大環境的洗禮下,似乎都站在了同一起點。而且,教育是一個極需耐心的「慢」行業,以流量思維做教育,正是gogokid陷入窘境的成因。因此,在頭條的教育版圖中,最稀缺的,不是誰有無可匹敵的流量,而是創新產品的差異化競爭。而用一個同質化的商業模式、照貓畫虎的教學內容,卻期望短期內即秒殺同行,成為霸主,也幾乎是痴人說夢。
頭條系的教育夢:機遇與挑戰並存
其實,頭條系布局教育,並非僅是gogokid。從其K12網校可以看出,其對教育版圖的布局,野心愈發明顯。無論是2016年頭條推出的,對標知乎的悟空問答,還是2018年,藉助知識付費東風開發的「好好學習」的知識付費App,以及主打AI偽直播概念的aiKID。包括去年8月,有媒體稱頭條收購了學霸君的to B業務,以及年初,頭條收購了錘子科技部分專利使用權,探索教育領域相關硬體。種種舉動表明,頭條對教育市場極其重視,也讓頭條立志紮根教育領域的野心暴露無遺。
於見通過觀察在線教育的市場,發現該領域的痛點非常明顯。即為流量貴,獲客難,而頭條系坐擁上十億流量,從流量著手發力教育賽道,也不難理解其初衷。
加上字節跳動7年多累積的技術能力、運營方法及用戶數據,理論上在其市場拓展、快速擴張方面,可以如魚得水,勢如破竹。
但是,在已經市場格局的產業生態面前,以悟空問答、gogokid、K12網課等同質產品打動消費者的成本極高。
而因為產品的同質化,再花哨的營銷套路也令用戶缺少耐心。因此,頭條的教育夢似乎命懸一線,正在步BAT曾經布局教育的後塵。
如果說頭條布局教育的最大風險,在於其砸重金孵化教育相關產品,最終的結果卻是留下一堆雞肋。那麼,頭條系希望藉助其頭號的流量翻盤,也將是其巨大的機會成本。
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教育類產品的布局遭遇瓶頸,問題的根源已經顯現。那麼,頭條的突破口可能只有2個。
首先是師資。gogokid 切入的在線外教領域對師資要求很高,大部分消費者們只想要那些北美土生土長的優質老師。因此,頭條如果希望在少兒英語教育的項目上提升競爭力,唯有加大師資資源方面的投入,才能與市場沉澱已久,類似VIPKID、噠噠英語類的公司相抗衡。
其次是教研。雖然頭條系在技術上的優勢,整個教育領域都很難有人匹敵。但是網際網路畢竟只是解決效率問題的工具,技術更只是錦上添花。
在內容為王的教育領域,頭條系也許只有回歸基礎化的教研,才是發展教育事業長治久安的根本。而相比較其對標的VIPKID、假想的勁敵好未來等,也將是 gogokid能否成功佔領市場的決勝因素 。
只是,即使頭條系能夠解決以上問題,也尚需時日,期間可能遇到的困難也是其可以預見的。而一直沿襲短平快創業思路的頭條系,是否有耐心等待這一切的準備就緒,然後再造一個類似今日頭條、抖音產品,破解受行業基因禁錮的魔咒。
於見認為,教育事業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如果只是抱著商業的目的,不能解決教育當前面臨的實際問題,即使短期內賺得盆滿缽滿,也是空中樓閣,而用這種理念其建造的商業大廈也會隨時分崩離析。
況且,字節跳動布局的以gogokid為代表的教育類產品,離這一步也還相差甚遠。所以,與其說頭條系在教育板塊的短期失利,是因為缺少行業積澱,缺少產業基因,不如將其歸結為是源於整個行業的焦慮浮躁、急功近利。
而如果頭條系進軍教育的初衷僅限於此,也許其教育夢,會止於gogo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