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區教體局《關於舉行平橋區2020年暑期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的通知》具體要求,在這個如火多情的八月,區外小的教師們進行了一場為期三天的知識盛宴,他們享受著悅耳動聽的教導,學習著精彩絕倫的內容,他們的成長,猶如蠶蛹破繭成蝶的過程,那麼如痴如醉,那麼如夢如幻。
第一天
8月27日上午,平橋區外國語小學師德師風暨校本培訓啟動儀式隆重舉行。本場培訓會由王卓婭副校長主持,議程如下:
1、梅娟副校長領學教體局及校本培訓方案,傳達全國教育大會精神;
2、陳選平副校長、王卓婭副校長分別領學河南省教育大會精神和信陽市教育大會精神;
3、張倩副校長領學平橋區教體局關於開展以案促改的工作方案,並觀看《只為清風拂平橋》警示教育片;
4、陸紅校長發表題為「敬業奉獻 為人垂範 提升師德新境界」的開班動員講話。
8月27日下午的培訓會由陳選平副校長主持,信陽市第一實驗小學的優秀班主任劉文麗老師給外小教師們做了《做一個有情懷的班主任》的講座。
首先,她傳授了當好班主任的必備之心:愛心、操心、耐心、真誠之心、協作之心。然後,交流如何在思想上引導學生,重點分享「差點教育」的理念。她從尊重差異,研究差點,縮小差距,共享差距四個方面分享經驗,並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告訴我們,可以在差距中找到孩子的優點,讓他們自信陽光地成長。最後,她在老師和家長溝通方面,給大家支了三招:專業自信,把握邊界,團隊引領。相信這些高招會讓我們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遊刃有餘。
講座結束後,陸校長對劉老師的講座,做了深度分析。她稱讚劉老師的講座讓人耳目一新,勉勵外小的家人們,也領著外小的孩子們在愛中追逐成長!
下半場,陳校長對《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重點章節進行了領學。下午的學習讓老師們都收穫頗豐。
第二天
8月28日上午,區外小邀請了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馮衛東副院長為全體老師帶來了《「品得課堂」,提升品質》專題講座,講座以騰訊會議的形式進行。馮院長透徹細緻的講座,讓外小教師進一步理解、內化自己的課堂文化——「品得課堂」。這是馮院長共同煉製的課堂品牌,平橋區外國語小學是信陽市的一個「窗口學校」。我們聚焦於區域內的「意象物」——「信陽毛尖」,由此想到「教育如品茗,功到自然香」,後來就成了我們外小的教育理念。講座結束後馮院長就課堂文化建設和我們的老師代表進行了互動。
最後陸校長感慨的說:「今天聽了馮院長的講座後,對開學工作更加期待,因為我們的目標更加清晰了,心更加踏實了,對開學季的焦慮症也衝淡了。踐行課堂文化,『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我們很有底氣。目前,我們的辦學文化已初具規模,已經找到理論的支撐點,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踐行,落地生根,需要在座的每一個家人參與其中,接下來的道路任重道遠,需要每個人用心參與。我們的品得課堂將會走多遠,走多深,走多實,外小人責無旁貸。之前我們尋找品得課堂和北二實小課堂文化的融合點,這四個『隱,飲,引,癮』字,把教師的進與退和『生本、對話,求真,累加』都可以有機融合。每個教學主張的提出,都有強大的理論支撐,踐行新的課堂文化,對原來的課堂文化要有傳承,有創新,有融合,兩者是一種
『百搭』,怎樣搭的最藝術,最高效,最利於教師的發展,最利於孩子的成長,就看我們落的有多實,砸的有多深!」
8月28日下午,區外小邀請了大別山幹部學院特聘教授、信陽市社科聯調研員、副研究員劉向陽教授帶來了《大別山精神及其時代價值》專題講座。劉教師近三個小時的講座,旁徵博引、滔滔不絕,不愧是我們信陽地方史和信陽歷史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他的講座帶我們追溯了大別山精神的歷史由來,的闡述了大別山精神的內涵及時代價值。作為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後代,了解我們的地方史、黨史和革命歷史是必修課,我們非常感謝劉教授今天為我們補上了這一課。大大提升了我們作為一名信陽人,作為一名革命老區後代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天
8月29日上午,張倩副校長領學《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勉勵我們每位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學校為讓教師們有個良好的心態迎接開學,黃丹老師帶領老師們做心理調適互動遊戲。最後教師們觀看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在影片中尼庫巴老師告訴我們,讀懂孩子,並不是單純的觀察孩子們平時的表現,用成績檢驗他們,而是應該永遠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永遠用寬容的心態面對孩子,在孩子們的每一個錯誤中,尋找共同點,找出隱藏在些錯誤下的根本原因,給予孩子們更多的耐心、溫暖和愛,永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用一個擁抱,一個吻,一個微笑去關懷孩子,鼓勵孩子每一個小小的進步,讓孩子ー點點的重拾自信,找到快樂。
29日下午,1.新學期分工安排。2.教師領取教材,勞動工具,打掃班級、辦公室衛生,做好開學準備工作。
這三天的培訓,我們在聆聽中收穫精彩,感悟中迸發智慧。學習、思考、實踐感悟是一個學而思、思而踐、踐而悟螺旋式上升,環往復的過程。只有不斷地環往復,我們才能更好地提升自我,提升專業素養,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教學風格,這樣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