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紐約時報》推出2015年十大好書。這份書單由《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部評選,其中5本為小說,5本為非虛構類圖書。書單涉獵廣泛,涵蓋種族問題、全球生態問題等。
《門》(The Door),瑪格達·薩博(Magda Szabo)著,倫·裡克斯(Len Rix)譯瑪格達·薩博的這部令人難忘的作品,講述了作家與其僕人之間緊張的關係。這位老僕人由冷漠到慷慨到熱情再到憤怒,這比作家在打字機前獨處更能教會她關於人和世界的認識。翻譯簡潔靈活,展現了20世紀匈牙利兩個女人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產生共鳴的故事。小說混雜著黑色幽默與不可思議的荒誕感,薩博藉此追蹤了匈牙利變幻莫測的歷史,以及人們悲慘的人生。
薩博是匈牙利當代最著名的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之一,2007年11月19日在家中讀書時去世,終年90歲。她是當代匈牙利擁有最多海外讀者的作家,曾於1978年獲頒匈牙利最高文學獎——科蘇特(Kossuth)獎。
《清潔女工手冊:短篇小說選》(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 Selected Stories伯林2004年去世後,留下一生中很多鮮為人知的短篇小說,這些小說大多刊登在文學期刊或者小出版社作品中,本書收錄了43篇短篇小說。
伯林是一個不善妥協且慷慨的生活觀察者,她同情像自己這樣聰明、愛說話且奮力爭取生活的女人。她自己是個酒鬼,卻獨自養活了四個兒子。伯林語言和情緒樸實,這本小說就像湯姆·威茨歌裡一個女人在停車場潮溼的夜裡向一個剛認識的男人傾訴的故事那樣。伯林藉此審視了受到威脅的女人,以及美國的邊緣人物。
《輪廓》(Outline),蕾切爾·卡斯克(Rachel Cusk)著這部自傳式小說是卡斯克微妙跳脫、不拘傳統卻透露著機智和聰慧的小說,這也是她的第八部小說。主人公是一個離婚女人,與在希臘旅行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聊天,聽取他們充滿愛、失去、欺騙、驕傲與愚蠢的故事。老生常談的話題——通姦、離婚、苦悶——在卡斯克的筆下變得鮮活有趣。卡斯克頭腦清晰,洞察力十足,讀者看完可能會害怕遇到這樣「竊取」並曝光自己故事的人。卡斯克令人心碎地描寫鎮靜、同情、遺憾與憤怒,為這本自傳式小說揭示出另一條強有力的途徑。
《脫銷》(The Sellout),保羅·比蒂(Paul Beatty)著這或許是本年度最令人欣然惱怒的諷刺,講述了一個黑人男人渴望隔離所在地學校,在家裡恢復奴隸制。比蒂的小說尖銳且帶有褻瀆神聖的風格,是隱喻多元文化的熔爐,講述了私人笑話與黑暗的秘密。
《迷失孩子的故事,第四冊,拿波裡小說:「成熟,舊時代」》(The Story Of The Lost Child. Book 4, The Neapolitan Novels: 「Maturity, Old Age」),伊莉娜·弗倫特(Elena Ferrante)著,安·戈德斯坦(Ann Goldstein)譯這是弗倫特拿波裡系列小說的最後一部,如同前三部,這部才華橫溢的作品探索著女性友誼,背景設置在貧困、野心、暴力和政治鬥爭中。不過女性朋友們要面對的是年齡問題與生命的意義。
埃琳娜和萊拉在少女時期就是競爭對手,她們的關係貫穿整個系列。本書中,兩人進入婚姻和生兒育女的狀態,弗倫特重點關注了現代女性身份中固有的激進主義——特別是女藝人面對社會和生理命運時的掙扎。
《在世界與我之間》(Between The World And Me),塔-奈西希·科特斯(Ta-Nehisi Coates)著《世界與我之間》以書信體的形式書寫,講述生活在美國的黑人所遭受的肉體摧殘和精神折磨。該書既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框架去理解美國歷史和當代危機,又富有建設性地指出了方向。美國總統歐巴馬曾推薦過這本書,該書更摘得今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科特斯以絕佳的洞察力告誡自己十幾歲的兒子,警惕明顯的種族不公正現象,以及相信一個人可以改變的危險性。
《棉花帝國:世界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斯溫·貝克特(Sven Beckert)著如果18世紀的商品之王是糖,20世紀是油,那麼19世紀就是棉花。在這份全面、雄心勃勃且令人不安的調查報告中,哈佛曆史學家貝克特帶我們了解了全球產業的每個階段,這些產業都依賴幾百萬備受摧殘的奴隸、佃農和工人生產產品。貝克特在書中展示了棉花的工業化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暴力。
《雄鷹》(H Is for Hawk),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著描述撫養和馴養一隻蒼鷹的經歷,精心動魄的描述闡明了作者本人和那隻鷹二者的複雜本性。作者麥克唐納在父親突然去世之後,開始馴養蒼鷹——這是世界上最為凌利、極難馴服的猛禽。馴養的過程是艱辛孤獨的、奇妙的,背後則是一段走出困境、自我救贖的旅程。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虛構的小說,而是一段真實的人生回憶。
麥克唐納是詩人、歷史學家和訓鷹人,她本人作品不少,但這本回憶錄性質的《雄鷹》則因為真情動人,充滿了散文、詩歌和科學的交融,先後拿到了 2014 科斯塔圖書獎和塞繆爾·詹森獎,上榜亞馬遜 2015 年度好書。如果你也曾身處自我否定、懷疑人生的低谷,或許這本書會是很好的陪伴。
《發明自然:亞歷山大·馮·洪堡的新世界》(The Invention Of Nature: Alexander Von Humboldt’s New World),安德裡亞·瓦爾夫(Andrea Wulf)著德國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可能是他那個時代最傑出的科學家,名望僅次於拿破崙,但是在德國以外,他的名聲已經衰落了。瓦爾夫生動地研究了亞歷山大裡程碑式的美洲之旅,告訴了我們亞歷山大這一深遠影響的見解:地球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體,人類破壞性的行為會對它造成毀滅性打擊。
《我們中的一人:安德斯·布雷維克的故事與挪威大屠殺》(One Of Us: The Story of Anders Breivik and the Massacre in Norway),阿斯尼·塞爾斯塔德(Asne Seierstad)著,莎拉·戴斯(Sarah Death)譯這是報告文學的傑作,挪威記者塞爾斯塔德探索了斯堪地那維亞的黑暗面,揭露了挪威爆炸槍擊事件主人公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的生活和犯罪事實。2011年7月22日,布雷維克先後在奧斯陸及其附近的於特島發動爆炸與槍擊暴力襲擊事件,共造成77人死亡,大多數是青少年。他抗議婦女權利、文化多樣性和伊斯蘭教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塞爾斯塔德揭露了布雷維克的不安和孤絕的童年,讓這本書的分量頗重。這場悲劇不是文學和符號,它是事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