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晚9點,在貴開路銀佳花園旁幾棟老式居民樓組成的院落裡,市政工程管理處路燈所路燈維修人員謝暉和同事正準備修理小巷裡的路燈。
「晚上8點7分我們接到電話,說這裡有兩盞路燈熄了。這兩天天氣冷,孩子們快考試了,補課回家或者哪家有上夜班的、加班的回來都不方便。」謝暉接到電話,點齊材料就趕了過來。
維修現場,一名工作人員戴上裝有頭燈的安全帽,雙腳套上腳鉤,雙手抱住水泥電桿嫻熟地往上爬,很快就到了電燈的位置。他打開工具包,三兩下擰開燈具螺絲,大約10分鐘,熄滅的路燈就在他手裡發出暖暖的黃光。
「線路氧化導致不通電,把線換了就可以了。」謝暉說,經驗豐富的修理工,很快就能找到故障點。如果一前一後路燈都是亮的,中間路燈不亮,說明線路正常,有可能是中間路燈的燈泡老化了;如果燈是隔兩盞熄一盞,那就是線路出故障了,這時他們就去查找原因。
「這些經驗都是同事們自己總結出來的。」謝暉說,路燈所的工作就是和燈打交道,每名路燈維修工在出師前,需要考取高空作業證和電工證,此外還需要1至2年的實踐期。「拿腳鉤來說,我第一次練習收鉤、放鉤結束後,第二天整條腿都是痛的」「都一樣,我第一次練習爬水泥杆時,一下午都沒休息過」「遇見那種燈杆上架設有各種電線的才危險,我們走街串巷修小燈常遇到」……大家開始講起剛參加工作時的故事。
路燈所的維修工作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主次幹道的功能型路燈維修、樓宇外牆的亮麗燈飾維修、小街巷道的小燈維修。維修工作人員會分為大燈班、亮麗班、小燈班。小燈班的工作與老百姓的生活最為密切,他們所負責的雲巖區、南明區、經開區背街小巷路燈8000餘盞。
「小巷的路燈有些安裝在老舊居民院落,與院落裡的樹枝交織在一起,修理前還要先清理一下樹枝,有些是安裝在架設有電力設施的水泥杆上,這種需要特別小心,畢竟頭頂上、身邊就是電線,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發生安全事故。」在謝暉看來,路燈維修工作的難來自兩方面:快速找出故障點和安全攀爬上電線桿。
入夜後,越來越冷,謝暉和同事穿得卻不多。「習慣了,穿得太多不好爬,腳也不靈活。」謝暉和同事邊走邊聊,絲毫沒有結束工作的打算。他們又到半邊街巡查,維修防疫站大門和附近老舊院落熄滅的路燈。
「這幾天只是冷,我們還可以再多修幾盞。等下起雨或者凝凍了,想修都不安全。」謝暉大致算了一下,如果只是常規問題,一晚上最多能修20盞路燈。(記者 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