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不熟
今日(12月1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建議》再次提到,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並提出支持廣州強化省會城市功能,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上新水平。
原文是這樣的:
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加快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國際大都市。支持廣州強化省會城市功能,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上新水平,打造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教育醫療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
支持廣州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汽車等產業,高水平建設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提升總部經濟發展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服務經濟中心。支持廣州深化城市更新,強化宜居環境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原文長達兩萬多字,這裡就不詳細說了,我主要對「支持廣州強化省會城市功能」這個表述比較感興趣。由此,我想到了三個問題,分別是:
什麼是省會城市功能?
廣州為什麼要強化這個功能?
如何提升這個功能?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省會城市功能?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但一般來說,它首先是一個省的行政中心,並由此衍生出其他的中心,比如科技中心、教育中心、醫療中心、文化中心與國際交往中心,匯聚全省最好的大學、醫院、外事機構、文化場館等等。
在大部分省份,省會還是一個省的交通中心、經濟中心。但也有省份,比如廣東、江蘇、福建、山東,經濟中心有兩個甚至三個,省會只是其中之一。
總的來說,對內是全省經濟發展大局的決策中樞,對外則代表著一個省的綜合形象,是一個省的現代文明、文化底蘊、精神風貌的最佳代言者。
第二個問題,廣州為什麼要提升省會城市功能?
大家知道,廣州早在20多年前就已和北京、上海並稱一線城市,在國際上也是赫赫有名的貿易中心城市,目前絕大部分國際機構的城市排名,廣州在國內的排名都是僅次於京滬港的。
但在廣東省內,廣州壓根不算強省會城市,為啥呢?因為廣東省的經濟體量實在太大了,導致兩萬多億GDP的廣州,佔全省經濟的比重只有約22%,遠低於武漢、成都、西安、長沙,首位度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倒數第7。
這樣有利也有弊,好處是給予周邊城市充足的發展機會,有利於全省多點開花,因為廣州對周邊城市的虹吸效應遠沒有其他省會那麼強烈。
但弊端也是有的,近年來各地都在打造強省會,杭州、成都、武漢、鄭州、西安這些強省會的快速崛起,對廣州還是會構成競爭壓力的。畢竟,廣州再優秀,本質上還是個省會城市啊,在行政地位、人才聚集、財政收入、高等級公共服務等方面和京滬有結構性差距,稍不努力就可能被其他省會趕超。
這幾年,廣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就接連被蘇州、杭州等城市超過,現在還面臨武漢、成都的追趕壓力。所以,提升廣州的省會城市功能,壓力主要來自外部,而不是省內城市。
例如廣州的網易、鬥魚,部分業務就被杭州、武漢等省會城市分流了。
在中西部很多省份,省會往往發揮著「定海神針」般的功能,對一個省的人才與資金有著極強的凝集力。如果省會不強,這個省的人才、資金就可能會被其他的省給虹吸走了。
所以,各地打造強省會的必要性、緊迫性都是非常充足的。
廣東作為沿海省份,這方面的緊迫性雖然沒有中西部地區那麼強烈,但廣州畢竟是廣東省最大的基本盤,如果廣州真的衰落,也會從從根本上影響廣東的競爭力。
時代在變,此一時彼一時,此刻提升廣州的省會城市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個問題,如何提升廣州的省會城市功能?
從省會城市的功能組合來看,廣州作為全省行政中心、教育中心、醫療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地位都是非常穩固的,唯一的短板是經濟中心。
如何提升廣州的經濟中心功能?無非兩個辦法,一個是爭奪存量,一個是做大增量。前一個很難,但不是沒有先例,中西部有些小城市的大企業就很多搬到了省會,看上去好像是在欺負小城市,但如果不這樣,這個大企業繼續留在小城市,可能就招不到一流人才,然後競爭力下降。
但這個辦法,在廣東不可能,也沒必要。恰恰相反,廣東大企業的流向和中西部地區正好相反,很多大企業是從廣深向周邊地區轉移的,而且都是市場的力量在驅動。
剩下來只有第二個辦法,那就是做大增量,支持本土企業做大做強,比如黃埔區就給小鵬汽車投了40多個億,然後在全國乃至全球引進新興產業、新興人才,但招商引資很需要錢,廣州財政支出壓力又很大,這就需要有更多的轉移支付資金來支持。
總的來說,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裡,廣州一直代表著中國省會城市的發展上限。時代在變,要繼續保持這個優勢,真的不能有絲毫懈怠,真的需要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