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娜
期貨日報網訊(記者 鄔夢雯) 在9月9日舉行的2017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場外市場分論壇上,中國期貨業協會李蒙娜介紹了風險管理公司商品場外衍生品業務發展概況。她說,場外市場場內化成為趨勢,交易所開始深度介入場外市場,提升信用擔保和透明化管理。
李蒙娜認為,場外市場是場內市場的起點和源頭,高流動的場外市場在逐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場外市場是場內市場的發展助推器,兩個市場相輔相成,共同為經濟發展服務,交易所和中介機構都是衍生工具的助推方,交易所是市場服務提供者和制度維護者,機構作為參與者為市場提供流動性。
李蒙娜表示,場外和場內界限逐漸開始變得模糊,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後場外市場場內化成為監管趨勢,交易所開始更加深度介入場外交易,通過納入平臺交易和提供集中清算服務為場外市場提供了更加強大信用擔保和透明化管理,進一步拉近了場外市場和場內市場距離,我們期貨公司的場外業務是由風險管理子公司來承擔的,這個組織架構是行業各方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因為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期貨公司傳統業務是經濟業務德雷斯於美國期貨公司的用盡商,但是不能從事期貨自營,多年來期貨公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經濟業務模式,形成了很多產業功能,為了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充分發揮我們期貨公司作為中介機構的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協會在證監會指導下於2012年底開啟了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試點。
李蒙娜介紹,截至7月底,65家風險管理公司總資產為266.10億元,同比增加36%;淨資產為115.81億元,同比增長73%;註冊資本為125.40億元,同比增長62%。
們商品期權業務的集中度也有所提高,名譽本金增長伴隨著業務集中,這反映了當前我們公司在經過實踐探索之後開始在業務上有了局部突破,從業務驅動力的層面來分析,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由於期貨市場多年發展打下的良好基礎;二是風險管理公司加大投入,包括相應人才的擴充,場外市場的發展具備了內在潛力;三是得益於多年來市場推廣、宣傳、市場教育和培育。
李蒙娜表示,在業務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由於發展時間還不長,目前這些統計數字還只能反映短期的業務運行狀態,尚不能作為對未來趨勢判斷。
她認為,場外衍生品業務發展依然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是目前場外衍生品業務缺乏法律層面制度安排,國內與之相關的司法實踐和判例也比較少,所以對於我們公司來說無論是創新衍生工具合規邊界還是面臨司法糾紛時候,權益歸屬都還有漫長的探索和磨合的國家,公司也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承擔著因為規則不確定性而帶來的合規風險。二是隨著場內期權品種不斷推出,風險管理公司業務領域將從比較簡單的,標底從期貨合約逐步衍生,這些發展方向都可能對我們公司在定價風控期現業務結合方面帶來難點,對公司綜合業務能力提出更大的調整;三是目前風險管理公司資本實力仍然較小,而實體產業對於產外產品需求潛力無法估量,資本消耗必將給公司融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左宏亮:我們交易所在研究場外業務的時候也比較關注國際掉期市場,但是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大家需求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我們國內的子公司在掉期業務方面還是沒有一個好的突破,後續我們可以在接著討論
以下內容為文字實錄
下一位演講嘉賓是中國期貨業協會李蒙娜女士,大家歡迎!
李蒙娜:場外衍生品是一個特別龐大的話題,從我們國家情況來看最早涉及場外業務的金融機構應該是銀行,1988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頒布了金融機構代理客戶辦理即期和遠期外匯買賣規定,可以認為第一部制度,一些金融機構開始涉及場外業務,逐步呈現出金融機構間場外業務交叉、合作、互聯互通的態勢,商品領域的場外衍生品歷史可能更家難以追溯,現貨產業在綿長生產和貿易流通歷史嚴謹中自然形成了基於跨期信用模式,融合了回購等衍生品固有的屬性和元素。
正是這種不斷豐富促成了場內期貨市場萌芽和發展,從這個角度講我們認為場內是場外的起點和源頭,是場內市場形成和不斷完成基礎,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同時也刺激了清體內部市場主體對個性化場外衍生工具需求,從而將產業和金融領域資源調配和整合推向更高水平。
因此我們的場內市場也是場外市場助推期,兩個市場相輔相成,共同為經濟發展服務,交易所和中介機構都是衍生工具的助推方,交易所是市場服務提供者和制度維護者,機構作為參與者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同時也是場外市場的的主要發起者,以櫃檯業務視角在紛繁產品中承擔了合約設計、交易的角色,隨著業務不斷發展和監管的一系列改革,我們發現場外和場內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後場外市場場內化成為監管趨勢,交易所開始更加深度介入場外交易,通過納入平臺交易和提供集中清算服務為場外市場提供了更加強大信用擔保和透明化管理,進一步拉近了場外市場和場內市場距離,剛剛蒂娜·哈森普施和陳總也都分享了他們對於場外市場的理解,我們期貨業協會會員主要是期貨公司,我們也將更多從行業層面和機構視角來分享我們期貨公司場外業務的開展情況。我們期貨公司的場外業務是由風險管理子公司來承擔的,這個組織架構是行業各方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因為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期貨公司傳統業務是經濟業務德雷斯於美國期貨公司的用盡商,但是不能從事期貨自營,多年來期貨公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經濟業務模式,形成了很多產業功能,為了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充分發揮我們期貨公司作為中介機構的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協會在證監會指導下於2012年底開啟了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試點。
這項試點從政策層面創造了一個窗口,讓我們的期貨經營機構能夠通過合法合規的方式主動參與期貨衍生品市場,並深入到現貨產業鏈去,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服務,這無疑大大調動了我們機構的主觀能夠性,促進了整個期貨行業的發展,提升了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讓我們行業逐步走向特色化差異化和多元化發展道路。
接下來介紹一下這幾年風險管理子公司試點的情況。
帶來的數據大家可以看一下,公司數量在四年多時間裡增長較為明顯,2013年20家公司增長到目前66家公司,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其他一些公司則分散選擇在新成立的自貿區和母公司的所在地,從行業的資產規模來看,我們的總資產淨資產和註冊資本規模均有不同程度增長,業務收入和利潤方面除了帳面數字外還需要綜合考慮公司業務規模以及業務開展初期出現了一些違約損失,整體來看公司表現出盈利水平穩定增長,具體到業務層面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公司在倉單購銷業務規模上有較為顯著的進展,上半年購銷總額達到了696億元,分別是2016年和2015年同期水平上漲80.9%和66.3%,反映出公司在現貨領域參與度有所提高,從期貨交易情況來看,雖然盤面交易活躍度無法達到2015年成都,但交割額有明顯上漲,今年上半年期貨交易總額達到了48.9億元,比2016年和2015年同期分別上漲50.5%和37%,顯示出在期現結合業務取得較好發展,同時伴隨著豆粕白糖推出,風險管理子公司在場外期權交易也開始逐漸放量。
積極參與交易所期權做市業務,未來場外期權發展潛力將伴隨著品種增加和交易水平提升得到逐步釋放。
接下來重點看一下場外業務情況,2014年證券、期貨、基金三家協會聯合發布了中國證券期貨市場長衍生品交易主協議,風險管理公司開始嘗試開展場外衍生品業務,主要是場外商品期權,2015年商品定義文件發布,風險管理子公司初見規模,隨後2016年我們的業務得到了一個快速發展,新增名譽本金139.22億,同比增長237%,金融一七新增名義本金激增至806.45億元,是去年總量的6倍,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預計全年達到10倍左右的規模。
與此同時我們商品期權業務的集中度也有所提高,名譽本金增長伴隨著業務集中,這反映了當前我們公司在經過實踐探索之後開始在業務上有了局部突破,從業務驅動力的層面來分析,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期貨市場多年來發展打下的良好基礎,包括期貨品種序列的不斷完善,產品運行效率不斷提高,為基於商品期貨合約場外期權業務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二是公司在業務上不斷加大投入,尤其是專業人才的擴衝和相應配套機制流程的完善,使得公司具備了發展業務的內在潛力;三是市場宣傳和投資者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保險+期貨推廣、豆粕和白糖期貨期權推出,都使得期權這個工具社會認知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得越來越實體產業願意使用期權工具。
我們在場外探索過程中總結了好的業務模式,尤其是服務三農緊密結合的保險+期貨業務,過去這兩年都寫入到了中央的1號文件,在交易所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風險管理公司積極參與該項業務,在產品結構、定價方式、配套服務、財政支持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成為期貨服務三農新亮點,2017年共有36家公司參與到三家交易所的保險+期貨項目,涉及品種包括白糖、棉花、玉米、大豆、橡膠等,覆蓋現貨規模達到了47.2萬噸,同時風險管理公司也積極主動獲得地方政府支持,探索業務發展規模化和常態化路徑,除農產品外風險管理公司在黑色、化工等多個現貨產業鏈也逐步積累資源,根據產業需求形成更為靈活多樣的產品結構和服務模式。不僅將工具帶給客戶,更是通過溝通和服務幫助客戶形成期權交易邏輯的經營理念和風險管理方式,為接下來業務不斷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業務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由於發展時間還不長,目前這些統計數字還只能反映短期的業務運行狀態,尚不能作為對未來趨勢判斷,場外衍生品業務發展依然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是目前場外衍生品業務缺乏法律層面制度安排,國內與之相關的司法實踐和判例也比較少,所以對於我們公司來說無論是創新衍生工具合規邊界還是面臨司法糾紛時候,權益歸屬都還有漫長的探索和磨合的國家,公司也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承擔著因為規則不確定性而帶來的合規風險。二是隨著場內期權品種不斷推出,風險管理公司業務領域將從比較簡單的,標底從期貨合約逐步衍生,這些發展方向都可能對我們公司在定價風控期現業務結合方面帶來難點,對公司綜合業務能力提出更大的調整;三是目前風險管理公司資本實力仍然較小,而實體產業對於產外產品需求潛力無法估量,資本消耗必將給公司融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我們場外業務發展也互換著符合當前市場發展階段的管理手段,從中微觀層面來看我們可以逐步探索、完善自律規則層面的業務行為準則,對業務合規性與方向性引導並家鄉業務獨到檢查,推動公司各項業務合規運行,同時基於場外業務風控邏輯,要求公司逐步建立覆蓋各類風險因子指標監控體系,此外研究配套管理措施,根據公司業務體量和系統重要性的程度,逐步引入交易報告庫、資本金要求等措施,從宏觀看需要對場外業務予以全面性制度安排,明確行業基礎設施、各方監管職責等等,使得我們場外業務能夠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礎上,持續健康發展。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
《期貨日報》社有限公司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