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說起1995年,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唱起陳奕迅的《背包》,「一九九五年我們在機場的車站……」但對高志剛來說,他能想到的便是他「偶遇」職業教育的經歷。
當時的高志剛背著背包從富陽一所鄉村中學來到了當時的杭州烹飪職業高級中學,正是這一次工作調動,讓他「偶遇」了職業教育。
在剛接觸職業教育的那幾年,高志剛發現,雖然每年招生數量起起落落,但烹飪專業似乎沒受太大影響,報考人數始終維持在二三百人左右。自古「民以食為天」,何況杭州這樣一個美食之都、旅遊勝地。不管老百姓怎麼看,社會、行業對烹飪專業的人才需求一直穩定存在,並且總有喜愛烹飪,並且願意以此一技之長謀自身發展的穩定學生群落。
如此一來,高志剛認為,其實職業教育完全可以逃離「次優之選」的命運,而成為學生和家長心中更加明確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高志剛說,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職業前景非常明確,沒有任何糾結。因為他們有技術技能做支撐,可以直接就業,若是覺得還不滿足,可以繼續升學發展。所謂的「糾結」與「痛苦」,無非是很多家長和學生自身的想法而已。
「一方面要看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則要實時關注市場的需求,兩者兼顧才能做出好的職業教育。」在高志剛看來,職業教育的主體內容是專業教學,而學生要發光發亮,不僅要有一技之長,還要有各方面素養。
2001年暑假,當時的杭州市烹飪職業高級中學與杭州市中策職業高級中學強強聯手,組成了新的「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下稱中策職校),也就是現在人們津津樂道的浙江職教「領頭雁」。
兩校合併之後,中策職校的專業增多,學生的選擇變豐富。與此同時,職高生升入大專院校的路子逐漸變寬,職校學生的發展成長空間也就隨之變大。高志剛說,中策職校崇尚「自然生長」,不讓學生進校後就分就業班和升學班,堅持技術技能和文化基礎、職業素養並重培養。學校之所以名為中策,大概也有「中庸固本,策之以道」的意味。
「2008年以前,職業教育是『斷頭教育』,中職生中只有5%的人能上高職院校,這無疑是極少的,很多想繼續發展的學生沒有機會。」高志剛坦言,其實職業教育應是給人生奠基的教育,是讓每個學生都出彩、促進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教育。
值得慶幸的是,後來的職業教育「立交橋」越建越通暢,漸漸地,升入高職院校,甚至深入職教本科的中職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優秀。去年高職考,學校就出現了外貿、旅遊、烹飪三個大類專業的全省高考狀元。現在,初中畢業生想通過提前自主招生進入中策的中高職銜接班,已經達到了10:1的錄取概率。
此外,最讓高志剛開心的是,他發現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人生規劃相對明晰。「想直接就業就直接就業,想繼續深造的就繼續向前,到最後依然能夠促進就業。」
2010年,經濟社會由工業1.0向工業2.0邁進。這一年,高志剛就任中策職校校長。也是從這一年起,中策職校走上了「陪著企業一起走」的新模式。而此時,作為銜接少年學子與高素質勞動者橋梁的中職教育,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
高志剛說,此時的職業教育發生了變化:它不再唱獨角戲了,而是圍繞著經濟社會發展轉。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同步規劃、同步實施,中策職校「名校+名師+名企」的辦學模式,讓學生有了更好的發展平臺。
2013年5月,中策職校與百年老店杭州知味觀聯手打造「杭幫菜傳承人班」,培養出色的本土名廚,傳承杭州美食文化。同時,學校找到「提供企業對口人才」的結合點,實施訂單班教學,利用企業平臺為學生職業生涯的更好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像聯想集團陽光雨露公司、中力電動叉車、雷迪森酒店、凱悅酒店、黃龍飯店、三上料理、西湖遊船公司等眾多大牌企業都是學校緊密合作的校企合作單位。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培養……中策職校不斷引進杭城最優質的行業企業資源,讓學生享受著越來越好的職業教育,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體會自己的價值感和幸福感。
高志剛常說,職業學校若是沒有行業參與、企業合作,就不會優質快速發展。「想要做有品質、有前景的職業教育,必須要全方位實現與一流企業的校企合作,用最好的社會文化、企業文化影響孩子,實現名企在職教中的應有作用。」
不難發現,在校企合作中,12家中策職校教育集團成員單位和74家一流企業與學校緊密合作。高志剛說,之所以只選最好的合作,是因為只有好企業,才會重視技術技能而超越技術技能,能獲得利益而不全為了利益,在帶動學校共同發展的同時充分關注學生的發展。
未來兩年,康橋新校區和大江東新分校的建設,將讓中策職校進一步與行業企業接軌,與高職和職教本科接軌,與國際接軌。高志剛說,未來要將學校辦成一個先進的教育社區,一個綜合了宜人環境、前沿科技和世界生活的教育社區,實現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中策職校,正在向「世界水平、中國特色、杭州情懷」的職業教育標杆性學校的目標努力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