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上岸計劃#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已經進入倒計時,高效率的備考在這短短的備考時間裡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幾乎所有的考試一樣,國考也存在各種「前輩」總結出的「坑」,
在按部就班學習備考教材的同時,大家也需要了解一下這些國考的坑,避免重蹈「前人」覆轍,提高備考效率,正確能夠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國考中殺出一條血路。
行測是國考中的一門重要科目,曾經考過公務員或者正在備考的同學都知道,行測是非常難提分的,知識點複雜,對技巧的要求性極高,這就導致考生在備考時很難把握。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初學者備考行測的6個大坑,希望能為各位考生提供參考,對照一下自己躲過了幾個?
一、低估數學備考難度,錯判言語與邏輯的定位
很多初學者容易錯誤地將言語與邏輯同語文混為一談,認為它們就是純語文的內容,短期內很難提高。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言語與邏輯並不是語文,甚至可以說它們和語文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言語與邏輯是有內在邏輯的,初學者前期主要是需要注意詞語積累,詞語積累在平時的閱讀和練習中就可以得到提高。而詞語積累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項附加品,往往很多人都是不需要刻意去積累詞語的,其自身積累的詞語已經夠用。對於這部分初學者來說,比詞語積累更重要的是掌握內在的邏輯關係,只要掌握了邏輯關係,言語和邏輯是很容易提高的。
反觀數學的提高卻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數學分為兩個模塊——資料分析和數量。突擊複習在短期內可以提高資料分析,但是數量想要在短期內提高是比較難的,初學者一定要糾正這個對行政認識上的錯誤認知,從一開始就重視數學,打好數學基礎。
二、剛開始備考就直接啃各種考公輔導機構的教材
很多初學者會有一個錯誤的想法,在下定決心要參加國考後,就立即就在網上買一大堆輔導教材,抱著必勝的決心,認真安排複習計劃並且嚴格執行。很多考生的安排通常是先把所有內容過一遍,但是往往看過之後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沒記住,真的只是「看過了」而已。
事實上,教材裡面並非沒有有用的乾貨,應該說教材中確實有少量內容是乾貨,但是也存在很多廢話和考試根本用不上的東西,而你所需要的知識就像珍珠被丟在煤田裡面一樣很難找到。內容太多太雜,初學者要想完全掌握不容易,除非是一本十幾頁或者幾十頁的高濃縮知識點匯總集,否則不建議初學者花大量時間放在啃機構教材上。
三、刷題沒有掌握技巧,剛開始備考就直接刷題
題海戰術對任何考試都是具有一定效果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沒有方向沒有基礎,直接開始題海戰術是不可取的。沒有掌握一系列方法,不理解知識點,僅僅就是做題,試圖依靠刷題來提高成績,這種行為只是一種低水平的勞動,往往會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
行測備考是有技巧的,不能上來就不管不顧的直接刷題,但是初學者可以先做五套真題,然後認真分析題中涉及的知識點,分類整理出自己擅長的和薄弱的模塊。針對自己薄弱模塊的知識點進行針對性學習,有目的的去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出來,整理在筆記本上,方便後期的複習記憶。
四、一個人悶頭亂闖
初學者開始複習前一定要先找過來人諮詢一下,聽聽他們的複習規劃意見,最好能有一個明確的複習順序和節奏。然後了解一下他們當初的複習時間是如何安排的,或者讓他們幫忙安排一下複習時間表,也可以是自己規劃好複習時間表之後,讓過來人幫忙看,提一些建議。
初學者找過來人諮詢,除了複習安排等之外,還可以同他們聊聊對於行測和申論的認識,這樣對於初學者來說也是一種引導,它能幫你建立一個宏觀的認知庫,便於後面的學習。
五、用大量時間來複習常識題
常識是五個模塊中性價比最低的模塊,它的知識點多而廣,很難複習到位,而且往往是看得很多,記住的很少,它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不斷重複記憶,這使得常識模塊變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對於初學者來說,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常識模塊是不值當的。其實常識複習只需要跟著真題走,用真題來複習就可以,平時沒事的時候看看,對常識有一個大概印象即可,不必花大量時間去將其背下來。
常識在國考中所佔分值是比較低的,所以在考試的時候不用擔心,以過往的經驗和平時的積累,做對一半題目以上也是很容易的,大量的複習時間還是安排給性價比較高的其他模塊更好。
六、認為行測好提高,申論不好提高
有的初學者錯誤地認為行測好提高,而申論不好提高,更有甚者在複習前期直接將申論扔掉,這其實是大錯特錯的。在複習行測的同時,一定要申論也一起抓,行測需要長期積累,但是申論短期內只要掌握了方法,是可以有大幅度提升的。所以建議大家兩手抓,否則最後即使行測考了75分以上,申論不行,還是沒有絕對的優勢。
有時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找對努力的方向進行深入學習的人,往往比那些沒有方向埋頭苦幹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希望文章的內容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覺得文章不錯,不妨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大家一起高效備戰國考。
文/蘭新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