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前一晚,52歲的老戲骨何冰代表嗶哩嗶哩,站在曾專屬於腦白金的黃金時段,用語文老師們最喜歡的詩朗誦技能對「新一代」發表致辭:
(你們)不用活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我們這一代的想像力
不足以想像你們的未來
如果你們依然需要我們的祝福
那麼
奔湧吧 後浪
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這篇以《bilibili獻給新一代的演講》為題的致辭立刻刷屏社交媒體。但這視頻第一時間就令人感覺怪異而矛盾:
一個乍一看以為要致敬「後浪」的視頻,卻處處讓人想到那些死死踩著後浪的前浪們;一個聲稱要鼓勵多元包容的宣言,卻仍舊把一個個不同但珍貴的小水滴抹平成了同一條河;一個看似要讓年輕人去建造新大廈的表態,卻處處都是舊的瓦礫;一個被電競、二次元等非主流群體視作避風港的B站,突然間覺得自己的up主們被前浪誇獎是件很重要的事了。
而且,這文案的語氣口吻充滿著居高臨下的感覺,與嗶哩嗶哩一貫體現出的對自己社區的尊重與克制反差強烈。在上面引用的這段文案裡,年輕人們不願活成前浪想要的樣子,還需要前浪的許可?「那麼」二字更是讓人想起每個人都遇到過的那些好為人師的長輩們的語氣,那意思很清楚:前浪不給你,你不能搶,現在我給你了,你很棒,但我更棒。
就這樣嗶哩嗶哩以一個和人們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形象又出了一次圈。看似祝福其實想要說教說教的「何冰們」,以及對雞湯抵抗力極弱但絕不錯過每一次裝嫩時機的人們紛紛轉發,在外圍自我感動。而嗶哩嗶哩的那些二次元核心用戶們卻站在中心無動於衷。
在刷屏中,這場致辭的面目也更清楚了,人們很快明白,它本來就不是拍給後浪們的,而是中年人們用自己最愛的形式和內容,對著自己幻想中的年輕人喊話,最後成功感動了自己。它引來的是一群買嗶哩嗶哩股票比用嗶哩嗶哩看一次視頻可能性更大的中年人。與其說何冰在誇讚嗶哩嗶哩上的青年人,倒不如說他在替嗶哩嗶哩衝潛在股東們喊話:
快來看,快來看,我這有一大堆最值錢的年輕用戶。
除了前浪的自我感動,這視頻裡顯露出的對後浪的態度也令人生疑。
首先是又一次的下定義與「被代表」。在人們經歷了對80後、90後這種貼標籤行為的反覆討論後,這一次卻又要面對一個按年齡劃分的直接對整個「年輕人」貼標籤的行為。
前浪們沉迷於通過指手畫腳、下定義和要功勞來證明自己的善良。可視頻文案前嘴還在說容納更多元文化和審美,後嘴就直接把憂傷迷茫從你青春裡拿走了。只有「善良 勇敢 無私 無所畏懼」的才是年輕人,只有他們熱愛的才是你的生活。他們要你「心裡有火,眼裡有光」,直到你最後變成前浪們的「欲望之火和生命之光」。前浪給後浪選好了敘事結構,你必須跟他們在同一條河裡遊泳。
而緊接著的一連串「滿懷xx」的排比,則猶如一場掃射式拍馬屁,背後是一種年輕就等於進步的粗暴邏輯和聽到年輕倆字就讚美的簡單映射。
但現在看來,魯迅當年的話正再次變得貼切:「我一向是相信進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對於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給我十刀,我只還他一箭。然而後來我明白我倒是錯了… 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後來便時常用了懷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無條件的敬畏了。」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經歷了同樣的心路歷程,不再對年輕人粗暴地溺愛,尤其那些被一波又一波白裡透紅的後浪拍死在社交媒體上的人們,自然對這視頻裡的姿態充滿警惕。但很可惜,在商業意義上的「得年輕者得天下」深入人心並決定起資本的流動方向後,一種新的對年輕人的無腦迎合與取悅看起來又要來了。
打著青年/老年二元論甚至對立論,但其實擁抱的是過時陳舊的老一代人的把戲我們都已經經歷過。可真正的青年又何必「年輕」,那些「叩其頭腦中所涉想,所懷抱,無一不與彼陳腐朽敗者為一丘之貉」的人,即便年齡年輕,又怎能算活潑的青年?
這場《bilibili獻給新一代的演講》,最終變成了一次自言自語的表演,一次借青年節,以擁抱青年人的名義對中年人自己的一次擁抱。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