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宏
再過幾天就是春節了,眼看著就進入羊年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說說「羊」這個字。
羊的味道:羴、鮮、美
羞本義是被進獻的美味
《三字經》中有「馬牛羊,雞犬豕」。這六種動物在古代被稱為「六畜」,也就是跟人關係最密切的六種牲畜;這裡面的後五種動物,也被稱為「五牲」——也就是五種最主要的祭祀品。最隆重的祭祀中,牛羊豕是少不了的,被稱為「太牢」,稍微差一點的是只有羊豕的祭祀,被稱為「少牢」。由此可見,不管「太牢」還是「少牢」,「羊」是必不可少的。這也印證了《說文解字》中對「羊」的解釋:「羊在六畜主給膳」——也就是說,六畜之中的羊,最主要的功用就是作為肉類提供給人們食用。
羊作為膳食,首先構建了「羞」這個字。《說文解字》中說,「羞從羊從醜,醜亦聲」。「醜」就是「手」的一個變體,所以這個字就字形而言,其實就是「手持以進羊」之意,故《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進獻也」。進獻什麼呢?從「羞」的構意來看,最早進獻的事物中,「羊」大概是最重要的進獻品之一。為什麼要進獻羊呢?恐怕跟「羊在六畜主給膳」密不可分。「羞」作為動詞「進獻」,又進一步引申出「被進獻的美味」這樣的名詞義項。為了將這兩個詞加以區別,後世又造出了「饈」這個加符形聲字;再後來,表示「進獻」義的「羞」字又被假借為表示「羞赧」「害羞」的「羞」,其字本義遂與該字所記錄的詞彙義相脫離而不為人知了。
「羊」也構建出了「養(養)」字,其義為「供養」;「羊」字還構建出了「羑」字,其義為「進膳」。這些都直接說明羊在供養人類膳食方面,確實是功不可沒的。同時,作為膳食的羊肉到底好吃不好吃,其實也根本不是一個問題——漢語中表示食物好吃極了的「鮮」與「美」,都是用「羊」來會意的;另外,今天網絡流行語中的「羨慕嫉妒恨」中,「羨」字也從「氵欠」(涎)從「羑省」,其義為看見別人獻羊以後就垂涎三尺的樣子,進而表示「貪慾」,所以,羊肉確實是古人心目中的美味,想來沒什麼可質疑的。
羊的狀態:羋(咩)、羸、美、群
《羋月傳》中的「羋」字也從「羊」
從「羊」的字中也有一部分就是表示羊的各種狀態的。最近網絡炒得比較熱門的《甄嬛傳》的姐妹篇《羋月傳》中的「羋」字,其實也是從「羊」的。
這個字其實就是表示羊叫喚時的聲音,也就是「咩」的一個異體字,所以該字讀為「mǐ」也就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了。
羊聚攏在一起的味道,有一股子「腥羶」之氣,所以這個形聲字「羶」,與會意字「羴」,其實是異字同義。
瘦弱的羊被稱為「羸léi」,這跟「羊大為美」的思路基本是一致的。
而眾多的羊被稱為「群」,則早已為大家所熟知,此處自不必贅言。
羊的飼養:羌、牧
西戎牧羊人說的哪個字
既然羊跟人的關係這麼密切,想來用羊來表示人也是理所應當的。
所以,「羌」字「從羊從人」,其實就是「西戎牧羊人」。
而表示「放牧」的「牧」字,這與英文的「牧羊人」「牧羊犬」「放牧」一詞的shepherd(sheep+herb)構意竟然差不多,充分體現出了東西方在對待「羊」的問題上的認知的高度一致性。
羊的價值:義(義)、善(譱)、祥、蓋
行義(義)事 做義(義)人
最引人深思的一點是,具有「跪乳之恩」情懷的羊的「馴順」和「溫柔」,也使得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將其作為一種人格理想,深深地印刻在漢語使用者的終極價值觀念之中——「善良」的「善」字是從「羊」的,其舊形為「譱」,意為「如羊對言」,也就是許慎所說的「吉言為善」——想必能夠「說好話」,也必定會「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吧,這也確實是「善」的本質;「仁義禮智信」的「義(義)」字也從「羊」,許慎解釋為「己之威儀也」。
為什麼「義(義)」字也從「羊」呢?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解釋說,「羊者,美物也;羊,祥也」。從徐鎧的解釋中我們也看到,中國人最喜愛的「吉祥」的「祥」字,其實也是從「羊」的。
「蓋」下面是個器皿,上面有隻羊,意為把食物奉獻給鬼神和祖先,也很形象地說明了羊在原始宗教活動中,已經超越了食物的層面,而成為一種精神象徵。
這讓我們充分相信,在古人的觀念之中,行義(義)事,做義(義)人,恰如作為犧牲的羊,確實是可以給自己帶來吉祥的。
羊的名稱:
羍、羔、羜、羒、牂、羖、羭、羝、羯
這幾個字說全了羊這一生
除此之外,一些字還完整地記錄了羊的一生——「羍dà」字從「羊」表示剛剛出生的小羊,「羔」字從「羊」表示吃奶的小羊,「羜zhù」字從「羊」表示五個月大的羊,「羒fén」字從「羊」表示三歲的白公羊,「牂zāng」字從「羊」表示三歲的白母羊,「羖gǔ」字從「羊」表示三歲的黑公羊,「羭yú」字從「羊」表示三歲的黑母羊,「羝dī」字從「羊」表示沒有被閹割的公羊,「羯jié」字從「羊」表示被閹割過的公羊。
「羊」字典故
五羖大夫:百裡奚早年家境貧困,在妻子杜氏支持下出遊列國求仕,歷經宋國、齊國等諸侯國。後不顧其好友蹇叔的勸阻,做了虞國的大夫。公元前655年,晉國(獻公)滅掉虞國。百裡奚拒絕在晉國做官,被充作媵人(陪嫁的奴隸),後逃回楚國牧牛。秦穆公聞奚賢,後派人以五張黑公羊皮將百裡奚換回,拜為上大夫,故世人稱之為「五羖大夫」。百裡奚相秦期間,內修國政,教化天下,恩澤施於民眾。正像《史記》所載孔子的評論:『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身舉五羖(即百裡奚),爵之大夫……』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