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亞考古隊先進事跡引起強烈社會反響
由王建新教授領銜的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堅守學術報國初心使命,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促進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明交流互鑑,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他們直面科學研究前沿和難關,填補了多項考古研究空白,發出了境外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的中國聲音。習近平總書記通過會見、署名文章等方式,先後三次給予肯定和鼓勵;2019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出訪烏茲別克斯坦期間會見了包括王建新在內的各界代表。我校組建的中亞考古隊先進事跡報告團在校內外廣泛開展宣講,產生良好反響。
2、「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效顯著
作為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央第五督導組聯繫點,校黨委把主題教育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全校上下突出學習教育主線,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始終,重視典型引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總要求和目標任務,確保主題教育取得實效;堅持把主題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積極推進教育教學和學科建設,促進學校創新發展;堅持問題導向,刀刃向內,邊學邊查邊改,切實解決師生員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問題,推動學校發展、惠及廣大師生,主題教育成效顯著。
3、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發現「清江生物群」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首次在湖北宜昌發現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該成果3月在Science發表,被學界認為是進化古生物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裡程碑事件。該生物群的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後續研究將有望填補人類對於寒武紀大爆發的認知空白並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等一系列科學問題。這是由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銜的研究團隊自1996年以來在Nature/Science上發表的第14篇研究論文。
4、趙國春當選中科院院士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地質學系趙國春教授當選中科院院士,西北大學兩院院士人數增至4人。學校全年育引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3人次,其中6人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4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4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1人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引進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和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3人。4人獲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新增10個院士(社科名家)工作室,總數增至34個。李劍利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董雲鵬獲陝西省教書育人楷模, 2位外國專家獲2019年中國政府友誼獎提名,陳偉星獲評「中國好人」,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5、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24個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24個專業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位列全國省屬高校第一、全省第一。本科生在第十六屆國際遺傳機器工程設計大賽(iGEM)中獲金獎,在化工車(Chem-E-Car)國際總決賽中進入前十名,獲得中國賽區冠軍。學生在全國「網際網路+」「挑戰杯」、數學建模、英語辯論、大學生運動會等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勵253項,研究生在「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中首次連續2年獲得一等獎。獲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3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6項。新增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獲批7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4門MOOC和SPOC課程上線,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057項。生源質量進一步提高,新建61個優質生源基地,總數突破100個。
6、科研項目經費均獲歷史性突破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244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4項,重點項目4項,獲批總數位列全國54位,申燁華、範代娣、嶽田利分別獲批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實現千萬級重大突破,欒新軍獲批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喬學光、白晉濤獲批重大儀器研製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1項,重點項目3項,王善軍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獲批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3項,數量位列全省第一。科研經費到款3.7億元,其中理工科首次達到3.26億元,文科首次突破0.5億元,橫向項目到款額與合同額均實現「雙億」突破。在科技類權威期刊發表論文數首次突破1000篇,我校參與發掘的陝西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1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獲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完成各類科技成果轉化19項,收益2116.8萬元。持續舉辦「諾獎論壇」「院士論壇」「楊鍾健學術講座」「侯外廬學術講座」等高水平講座論壇。
7、通過「雙一流」建設中期評估學科建設提速增效
地質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通過教育部「雙一流」建設中期評估,超前完成首輪建設任務。學校學科影響力不斷提升,臨床醫學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學校入選ESI全球前1%學科增至5個;地球科學位列U.S.News2020學科排名全球前200位。學校自然指數排名位列全球第250位,內地高校第43位,全球位次較2016年上升179位。在THE等各類國際排名中我校穩居內地高校50位左右,在中國校友會網2019中國大學排名中位列地方大學以及區域研究型大學首位。
8、成功復辦醫學,專業和學位點結構布局不斷優化
臨床醫學、生物醫學科學、智能科學與技術、智慧財產權等4個本科專業獲準設置,其中臨床醫學專業當年招生,實現了學校復辦醫學的夢想。地質工程和資源勘查工程兩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獲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7篇,工科類實現零突破。「申請-考核」制實現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全覆蓋,順利完成50個一級博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專業學位授權類別的合格評估工作。新增公共管理、戲劇與影視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後流動站數量達24個,學校具有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實現博士後流動站全覆蓋。
9、綜合改革升級,辦學動力活力進一步彰顯
在生命科學學院、地質學系等先行改革院系切實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下,學校推出改革升級2.0版。「一院一策」「放管服」等改革舉措繼續深化,激勵評價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所有院系綜合改革方案均已印發執行,「學院辦大學」的動力和活力逐步彰顯,改革紅利開始在全校範圍內顯現。西北大學「一院一策」改革被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關注,多家中省媒體進行了廣泛報導。
10、社會影響力排名全國高校25位,不斷拓展校外合作
人民網日前發布《2018-2019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西北大學位列全國高校第25名、地方高校第1名。與宜昌市、安康市、寶雞市、綿陽市等地市籤署校地合作協議,與哈密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開展深度合作,共籤署各類合作協議31個,落實60餘項。拓展多方資源,籌措辦學資金,累計吸納到款各類社會捐贈2600餘萬元。成立西北大學朱雀教育發展基金會。紮實推進平利縣、漢濱區、黃山村幫扶工作,設立全國首家扶貧主題京東無人超市,持續開展「優質農產品進高校直通車」活動,編撰出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系列讀本,榮獲中省市縣各類扶貧獎勵多個。舉辦首屆校友集中返校日活動,成立澳大利亞校友會、北美校友會華盛頓分會。
來源:西北大學 西北大學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