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雲 文/攝
什麼是健康的城鄉景觀?如何設計健康的城鄉景觀?
不能密密麻麻,必須有戰略留白和可用於應急避難的生態綠地等;必須摒棄高排放高消耗高汙染的落後模式,走低碳之路並最終實現碳中和;尊重地域鄉土文化,走出推倒重來的美麗鄉村建設誤區;在城市發展中充分考慮空間的健康性,而不僅僅是經濟性……
12月4日-6日,第十屆艾景獎暨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辦。健康的城市與鄉村是今年大會的主題。
在防疫走向常態化的今天,健康為與會嘉賓多元解讀景觀設計創造了一個全新視野。
應急管理需要城市足夠韌性
在我們身邊,功能完善的應急避難生態綠地越來越多。
以往,受經濟利益驅動,城市景觀規劃令空間布局幾乎超負荷運轉,一旦面臨火災、洪澇災害、傳染疾病等突發災害事件,往往措手不及。
「要把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各環節,把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作為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環,完善重大防控機制體制,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住建部原副部長宋春華說。
生態綠地可以在危急時充當臨時避難場所,增加了城市的韌性,是城市景觀健康的具體體現之一。
宋春華認為,韌性城市能夠綜合應對各種安全風險,對外來、突發風險有適應、緩衝、反彈的能力,可將災害化解至最小,同時還具有事前預防、響應及時和快速恢復的能力。
不可想像,如果沒有足夠戶外生態空間,一旦面臨地震等,大量聚居人口如何快速疏散?
所以,公園、綠地等生態設施其實不只是平時居民生活休閒的場所,更是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重大基礎設施。此外,分布合理、體量足夠的綠色生態設施還能有效預防、隔離各種傳染疾病的發生、傳播。
宋春華反覆強調這些規劃設計理念:城市要有戰略留白,不能無限擴張,建成區外要有適量冗餘空間。
「選擇緊湊型總體布局,留下適量冗餘空間,以備不時之需。」他說。
實現碳中和促進高質量發展
如果把城市景觀設計放在中國城鎮化進程、工業化進程的歷史大背景下,你能發現,健康景觀其實必須是低碳景觀。
中國人對發展的渴求,已不再局限於增長甚至快速增長,而是日漸轉向美好、更加美好。
顯然,如果再按照過去40年的傳統模式,增長得越快,可能生活越不美好,因為傳統模式必定導致資源消耗越來越大,碳排放越來越高,汙染越來越重。
「不徹底改變高碳排放模式,國家形象也會受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說。
他介紹,中國國家主席在9月22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目前,中國、美國、歐盟和印度在全球碳排放總量中佔比超過一半,中國碳排放在經過2000年-2013年快速增長期後,2013年開始已日趨穩定,排放強度降幅明顯。」李曉江說。
實現碳中和,是一項莊嚴承諾,也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項宏偉目標。
李曉江指出,中國需要向城鎮化新階段轉變。在此過程中,健康景觀設計必須全面落實綠色繁榮、低碳集約、循環利用、公平包容、安全健康的綠色城市理念,建設美麗城市,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樣本。
他提出四大建設路徑:嚴守生態底線,尊重自然山水,摒棄高消耗、高排放模式,合理、節約使用公共自然資源;在生產和營建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消耗與排放,生產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在提高生活品質的同時,減少整個生命周期的資源消耗、碳排放,增加城鎮居民的淨福利收益;以零排放為終極目標,全面推行固廢、水、氣的高標準處理和高水平回收利用,構建無害環境。
這是一次城市綠色更新的全新實踐,他期待景觀行業的全新作為。
留得住鄉愁才是美麗鄉村
「我考察過不少新農村建設案例,發現在村口或房前屋後基本上已看不見想像中的那些大樹。樹呢?我問村民。結果被告知,都砍了。」說起這些,魏玉棟不無遺憾。
砍掉氣勢磅礴的原生大樹,村道邊、房屋旁栽上了矮小而精緻的龍爪槐、小葉黃楊等。
魏玉棟曾任原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辦公室主任。在其印象中,鄉村應該是景觀最為豐富多樣的。「到一個村子,可能首先看見的往往就是那些百年、千年大樹,樹比房高。」
的確,那些大樹掩映的村居、小橋流水的村落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非千城一面的城市可比。村口的那一棵百年大樹,甚至就是幾代人童年回憶的真實載體,但已不復存在。
「現在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有什麼問題?城市思維上山下鄉,拿來主義泛濫成災,完全脫離本村歷史與現實,有些景觀設計甚至與國家方針政策背道而馳。」他說。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是我們對美麗鄉村的詩意定位。一個面目全非的鄉村,顯然沒有留住鄉愁。
過度設計、過度規劃、追求精緻、簡單照搬等做法,都讓鄉村變得陌生。
「很多規劃根本不懂農民,也不懂農村,完全就是生搬硬套城市的那些流行做法。」
魏玉棟提到一個細節,令人深思。他說,有些村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僅設計費就花了10多萬元,拿出來是厚厚一大本。「這是建設美麗鄉村,還是用項目套資金?」他問。
在他看來,一個村的景觀設計,一張圖、一個表、幾頁紙就可以解決問題。
好在,他也遇見過令他欣慰的案例。
前不久,在湖南省雙牌縣桐子坳村,他看見來那裡遊覽當地銀杏林的遊人成群結隊。
古銀杏林是當地的一大優質資源,僅樹齡百年以上銀杏就有200多棵,得到了適當的保護,每年秋季都會迎來大量遊客。
桐子坳村是美麗鄉村的樣本。
展望未來的鄉村景觀、鄉村建築趨勢,魏玉棟認為,必須注重舒適與功能齊備、實用與美學並重、傳統與現代交融、地域與特色凸顯等。
有根兒的景觀才是健康的、有活力的。
可持續景觀引領行業發展
「你們看到的這座博物館美輪美奐,建造費用不過2000萬美元,可治理門前的那條河流卻足足花了1.2億美元。」西班牙都市集團中國區首席代表路彬說。
他以此為開篇,分享了自己對可持續景觀的認知。
全球範圍內的高速城鎮化造成的汙染、破壞,是可持續景觀深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不過,在他看來,可持續景觀概念自1972年首倡以來,發展成果寥寥無幾,顯然值得深思。
什麼是可持續景觀?就是景觀對環境具有響應性、再生性,並能積極促進健康社區的發展。可持續景觀吸收碳、淨化空氣和水、提高能源效率、恢復棲息地,並通過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創造價值。
如果要通俗解釋可持續景觀,差不多與我們耳熟能詳的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理念同義。
如何設計可持續景觀?
結合在中國的項目,路彬介紹了10多項措施和手段,包括景觀生態服務、低碳景觀設計、恢復性策略、再生設計、景觀神經元、LEED認證、智能景觀、綜合交通體系、高效能景觀、生態過渡帶等。
比如,生態過渡帶可應用於不同規模的景觀項目當中。路彬認為,相鄰兩種植物組團之間的生態過渡帶在組成和結構上都有所不同,過渡帶能夠啟發我們通過設計手段,在植被分布和結構上採用不同樣式。
「設計師採用該措施,把環境資源和幹擾斑塊區分開來,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豐富我們的設計,使項目適應當地土壤、氣候、溼度等,進而把低消耗的環境資源轉化成美麗景觀。」路彬說。
可持續景觀當然才是健康的景觀。
後疫情時代健康城市更受關注
因為疫情,人們更加關注健康城市。
「健康是人的基本訴求。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康中國戰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王蘭介紹說。
在其報告中,她著重分析了城市發展對傳染病的影響。
從生態學過程看,土地高強度利用使得生物棲息地破碎化、適應城市的生物物種向城市快速遷移、城市熱島效應、食物生產過程全球化以及加工貯存方式的改變等,都可能成為流行疾病暴發的誘因。
王蘭提出城市規劃促進公共健康的多種形式,包括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空間規劃、健康城市空間標準與設計導則等。
「我們需要在城市發展中充分考慮空間的健康性,而不僅僅是經濟性。」她提到的這一點,也正是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城市規劃設計有意無意被忽視的一點。
從隔離傳染源的角度,她建議,基於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考慮市域範圍內各類用地布局,降低生態空間破碎化程度;劃分防疫分區,設置衛生隔離帶;配置地區綜合支援中心等設施,規劃交通和物資預案。
「規劃的目的如果不是為了人類和地球的健康,那又是為了什麼?」王蘭以此反問結束其令人深思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