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號信箱是上世紀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山東小三線建在萊蕪南部山區的戰備金庫,是萊蕪紅色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已出版的萊蕪史料中沒有相關記載,民間也沒有任何文字材料。受萊蕪區政協委託,我對13號信箱進行了尋訪。
根據山東省小三線紀念館工作人員盧女士講述,目前他們沒有獲取13號信箱老員工的信息,也沒有找到能夠提供有價值線索的知情人,但是在搜集15號信箱(山東朝陽修配廠,為小三線建設時期的軍工企業)資料時,曾經有一位老員工提到13號信箱。經多方打聽,我聯繫到了這位老員工趙女士(後供職於萊蕪郵政局,現已退休)。據她回憶,13號信箱位於牛泉鎮南王莊村到田家莊村一帶的山洞裡,洞口有武警站崗,裡面的人從不跟外面打交道,只有省裡來組織軍民聯歡時,看到裡面的人出來看電影,但那些人看完電影就走,從不跟外面的人交流,大家都覺得那個地方很神秘。
8月11日,我決定自己駕車去田家莊一帶走一走,看一看。開導航輸入「泉鎮田家莊村」,找不到相關信息,只好來到南王莊村打聽。被打聽者是南王莊村村幹部邵先生。他告訴我,田家莊村已改名為朝陽村。他還記得小時候看到13號信箱建設的情況,就在幾年前,他還同13號信箱警衛排排長周先生(現供職於濟南市公安局第六看守所)有聯繫。我記下周先生的聯繫方式後,按邵先生指的方向順利找到13號信箱舊址。
巡邏通道鐵門金庫原貌
13號信箱舊址坐落在牛泉鎮朝陽村東面的鳳凰嶺山下。遠看是一家現代企業廠房,圍牆齊整,大門破舊,裡面有施工人員在作業,院子裡堆滿了架管、架板、模板、水泥、磚瓦等建築材料。走進去詢問並說明來歷,工地負責人亓先生熱情帶領我進行了實地探訪。
據亓先生講述,13號信箱佔地約8.8畝,舊址被他的老闆張先生承包。承包者在保留13號信箱原貌的基礎上,在院子中間原來是菜地的地方建起了廠房,生產拖拉機配件達十年之久。目前承包者正在對13號信箱進行整修,準備將其改造為文物展示館,主要展示張先生自己的收藏品。
院內建築物很多,我提議先看看「金庫」。亓先生帶我走向院子中央偏東位置緊靠山體的兩套平房——原來,金庫並不在石洞裡。遠看,這兩套平房跟一般的平房沒什麼兩樣:一套為7間北屋,約長23米,寬7米,門口向南,門口處有防水臺,大約2米見方;南面一套為10間東屋,約長35米,寬10米,門口朝西,有兩個大門。近看,立刻就會發現它的與眾不同:這兩套平房都裝有又厚又結實的綠皮鐵門,綠皮在陽光下熠熠閃光,雖然有的地方已掉色,鏽跡斑斑,但絲毫遮不住它曾經的莊重和威嚴。鐵門厚約20釐米,門上的特製防盜鎖特別醒目。據亓先生說(後經警衛排排長周先生證實),防盜門原來有三層(現改為一層),外面兩層門的鑰匙由駐地銀行工作人員掌管,最裡面一層門的鑰匙,由省行工作人員掌管,只有三把鑰匙同時使用才能把門打開。金庫內部空蕩蕩的,只有兩名工人正站在梯子上往牆壁上刷乳膠漆。
我問亓先生金庫裡面當時是什麼樣,亓先生說金庫裡面一般人都沒見過,具體得問金庫工作人員。
從金庫出來,亓先生指著院子最南面的兩層樓房說,那是當年的武警休息室,每層有7間,北屋。從金庫往北走,靠近大門的地方是接待室,為5間套房。接待室北面是中國人民銀行駐地辦公室(原為平房,現改為二層樓房),為2套2間連體套房,每套約長6米,寬5.3米。辦公室東北側是密集的小石洞,最大的洞口約2米高,1米寬,洞深六七米。這些石洞又小又潮,根本不可能如外面老百姓所說,用來儲備戰備物資。民間之所以有這種說法,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這種說法有利於金庫的保密工作,是故意「以訛傳訛」;二是金庫戒備森嚴,工作人員紀律性強,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
石洞上面是巡邏通道,沿30多層的石階至山半腰,順著圍牆內側通向山頂,總長約1公裡,沿途臭石(當地一種特有的石頭)鋪地,柏樹成林,漫步其中,眼前浮現的全是武警荷槍實彈巡邏的情景。
亓先生頂著烈日帶我沿巡邏通道走下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最後還幫我請來了朝陽村黨支部書記田先生。田先生印象最深的就是13號信箱建設初期的民風淳樸。當時負責施工的單位是泰建公司,工人分為三部分,共有四五十人。分別負責起石頭、運石頭和壘牆。這些施工人員幹活到了下班點,隨手把工具一扔,第二天來接著幹,工具從來沒丟過。有一次負責運鈔的車因為裝得太滿,有一麻袋錢從車上掉下來,村民看到了,沒有一個去搶。
雖然民風淳樸,但關係金庫的事無小事,安全始終排在第一位。13號信箱有3米高的圍牆,依山勢而建,易守難攻。大門為八字形鐵製厚門(現已改造),門口有武警站崗,24小時荷槍實彈輪流值班。站崗的武警每月換一撥人。警備車走過,值班戰士會在第一時間將車輪痕跡擦拭乾淨。
為了進一步了解金庫內部的情況,8月13日下午,我在萊蕪區政協有關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走訪了13號信箱原警衛排排長周先生。周先生是13號信箱最後一位警衛排排長,他的女兒在院內長大,一家人對13號信箱感情深厚。據周先生回憶,偌大的金庫裡裝滿黃金和錢幣,錢幣為多。面值大的錢幣用特質木箱儲藏,面值小的錢幣用特質紙箱儲藏。木箱和紙箱整齊疊放,高至屋頂。戰備金庫儲藏了當時山東省內幾乎全部的黃金和錢幣,以備戰爭之需。所幸這些物資最終沒有派上用場。1993年,因為交通不方便和安全係數達不到(其他金庫設在地下),13號信箱撤走。在13號信箱工作的那些年,周先生印象最深的是處理殘破紙幣。一開始是戰士們手工來處理,後來有了粉碎機,粉碎速度加快,戰士們不再那麼辛苦。
至此,13號信箱的神秘面紗基本被揭開。毋庸置疑,在備戰備荒的年代,13號信箱為共和國國防事業以及山東經濟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如今,13號信箱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的痕跡還在,它給萊蕪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留下了太多的光榮、太多的珍藏和太多的記憶。這紅色記憶,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告誡我們,人事有代謝,傳承無絕期。老一代人把歷史的真實交付給我們,我們有責任用真實還原歷史,傳承給下一代,把那段歲月與我們當下的生活連接到一起,使我們眼中的歷史變得立體、真實、可靠,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來源:愛濟南新聞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