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孩子不讀名校,校名你都沒聽過,將來他們不去參賽,而是評委

2020-08-30 抽菸不喝酒飲茶不讀書

首先聲明一點,我對這個話題並不是很了解,因為我真的接觸不到。我只是認識兩三個從事這種富豪教育的老師。從和他們的聊天過程中了解到一些頂級富豪家孩子的教育。我也就是最近才了解一個大概,要是說錯了,網友就當看一個笑話好了。

低調的學校

這些富豪的孩子很少上名校,往往是上一些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的學校。這些學校絕對不是名校,校名你都沒有聽說過。不要說外省的人,就是本市的人,哪怕距離學校很近的人都不知道有這所學校存在。我家附近有一所這樣的學校,我在這所城市生活了快三十年,我竟然剛剛知道。

這些學校有的時候壓根就不說自己是學校,而是說自己是教育輔導機構。這樣的學校不會做廣告,學生從哪裡來到保密,學生畢業以後的去向也很少說,並且什麼人的孩子曾經上過這所學校往往都保密。不信各位網友想一下,現在媒體和自媒體這樣發達,中國的富豪的孩子在哪裡讀書你們誰知道?哪怕曾經在哪裡讀書網友有知道的嗎?

每個家庭都對孩子的教育比較重視,窮的有窮的重視的方式,富有富的重視方式。但是中國現在的教育狀況和千百年來中國的教育有很大的差異。並且這個差異是千古以來都沒有過的。

富豪不是一般的富人

我說的富豪不是那種一年收入幾十萬或者幾百萬的那種大眾認為的富人。我說的是那種非常有錢的家庭,從金額上說,他們每年用於給孩子教育的投入是幾百萬打底。並且這些有錢的家庭往往不是那種突然暴富的家庭,是那種通過長期積累富起來的家庭。

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均衡,每個地方的情況不太一樣。北京上海尤其是北京情況更特殊,和我說的還不是一回事,北京上海的富豪家庭教育從檔次上又比我說的更高一些,當然我就更不知道了。大家想北京的某小學可以把鳥巢當運動場就可以明白了北京的情況多麼複雜了。我說的是除了北京上海這樣城市富豪孩子的教育。

富豪的學校是什麼樣的

這樣的學校的招生都是小圈子內的推薦,並且需要提前預約,他們招收學生往往是富豪之間的彼此介紹。並且招生的過程中有一個比較有特點步驟。他們招生的時候有一個家長委員會,你要是想讓孩子去這所學校必須經過家長委員會的全票同意。哪怕有一票反對,你的孩子都不會被接納到這所學校。也就是這樣的學校不是你花錢就可以去的。你孩子能去讀這所學校需要看你家庭的整體表現被這所學校和這所學校學生的家庭認可,有錢只是一個方面。

這種學校教的內容可能很讓大家意外。很多家庭在網上或者是出於抱怨心理或者炫耀心理說自己的孩子彈鋼琴,學美術,學編程。當然這些教育不便宜,也引起很多人的嫉妒或者羨慕。這種學校也教一些這些東西,但是不會刻意地教孩子學這些東西,就是玩玩而已。

因為這些家庭的孩子出生就含著金鑰匙,他們的家庭不需要孩子將來能夠表現得特別的出色,因為他們沒有必要表現得非常出色。因為表現的出色的本質是將來的競爭中可以脫穎而出。但是這樣家庭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的人生不是被選擇、被挑選。他們長大以後的人生是怎麼選擇優秀的人。所以是否表現得非常出色和優秀對於他們來說是無所謂的。他們只要會挑選優秀的人就可以了。他們不是參賽的運動員,他們將來是評委。所以培養的內容是怎麼當一個好評委就可以了。

因此,這些學校教的科目比較多,但是對學習成績不是那麼關注。因為這些富豪對孩子的教育並不是很重視學業的成績,因為成績好不好無所謂。因為將來他們只要能夠僱傭到學習成績好的人來管理自己的產業就可以了。所以這些富豪的孩子的文化課的水平並不是特別的優秀。

當然,我說的不重視好壞,不是說對文化課乾脆不管,只不過不是像普通家庭一樣,要求孩子分數多高。這些富豪孩子的教育雖然在深度上沒有要求,但是在廣度要求比較高。也就是說不要求對某一個學科的成績非常好,但是需要讓這些孩子什麼都了解一些。尤其是對孩子的性格教育和禮儀教育非常注重,並且對孩子的圈子規劃很重視,讓他們接觸的人都是和他們家庭類似的家庭。

他們的興趣愛好培養往往門檻非常高,不是普通孩子所能想像的,也不是一般的富人家庭都不敢想的。例如,賽車,帆船,直升飛機駕駛,百萬那是起步價。他們的興趣培養其實已經篩選掉了很多家庭。和這些孩子玩的家庭都和他們的家庭差不多,也避免別的家庭湊熱鬧。

現在高考剛過,很多孩子因為考上清北而歡呼雀躍,但是這些家庭的孩子是不會讀清北的,白送他們去讀他們也不會去讀。清北讀書比較艱苦,也比較累,並且學的內容比較單一。他們沒有必要去讀清北。他們的未來是僱傭清北的學生。他們讀的大學往往是那種外國的著名大學。因為他們從小就是按照國外著名大學的培養模式培養的,所以他們錄取率非常高。真實情況往往不是非常高,而是百分之百。


教育分層

最後說一下,中國自古以來從來沒有這樣的情況。不要認為富豪不重視教育,只不過重視的方式和一般人不一樣。不過現在的趨勢是富豪和一般人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已經完全脫離了。以前無論怎麼樣,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

古代太子學的東西和鄉村私塾裡面學的東西是一樣的,都是四書五經。學習方式都是背誦寫文章。但是現在富豪和普通人的學習內容完全不一樣,並且教育的方式也完全不一樣。教育的分層預示著中國將來社會將會越來越分層。大家一定要努力讓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面不被落下,否則不是孩子一輩子的事情,而是幾輩子的事情。

明人不說暗話,你都看完了,麻煩點個讚,要是加一個關注就更好了。

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提高閱讀量,讓更多的人讀到我的東西。本人高校教師,教育類的話題,本人很願意和各位分享。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告知。本文原創,禁止任何形式侵權。

相關焦點

  • 這3所被校名耽誤的大學,70%考生可能沒聽過,但絕對是名校
    其實在國內有很多名校,經常受到考生和家長的忽略,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是那幾所,在這些大學中,你知道那幾所呢?1.東華大學簡稱東華,相信大家好奇,為什麼不叫東大呢?原來這個校名已經被被東北大學搶先使用了,所以後來就改成東華。
  • 與其將來在考場上題目都讀不完,不如現在就讓孩子開始讀
    到孩子上一年級二年級了,就可以讓孩子嘗試角色朗讀了。比如說我們都知道有一篇語文課文叫《小蝌蚪找媽媽》對不對?分角色朗讀,把課文用更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並且孩子自己也成了課文的一部分,這種訓練方式的引入,是很大的一個變化,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家長如果能夠多陪孩子讀,能多帶著孩子一起做一些角色朗讀的「遊戲」,去感受朗讀閱讀的樂趣,效果會更好。
  • 得知兒子被「名校」錄取,父母大擺筵席,老師看到校名後果斷報警
    如今,2020年的高考已經結束了,很多考生也都收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有些人因為被理想的大學錄取了而歡天喜地,有的人則是因為高考落榜而鬱鬱寡歡,但是有這樣一家人,他們家比較特殊,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是怎麼回事吧!
  • 為什麼名人富豪給孩子起的名字,一般都不「大」?原因很現實
    名字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代號,每個人的名字往往都含有一些特殊的寓意,其中蘊含著家人對我們未來成長的祝福,名字會伴隨我們一生的時光。在家長給孩子選擇名字的時候,通常會在自己寶寶的名字裡,隱藏進父母對孩子將來的期望。但是在有的時候,可能會在一些家庭裡有起名字不能起的「太大」的說法,比如帶有「龍、上、皇」等字眼的名字,怕孩子福氣不夠,未來可能「背不住」,影響孩子將來各方面的發展。
  • 董卿一句話刺痛了中國萬千父母: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她
    比賽有很多參賽的主持人有10多年的主持經驗,張口就是滿分作文,所以他們作為選手之間的PK被稱為是「神仙打架」。而作為主持人大賽的評委,董卿的點評也是看點十足,溫柔中有蘊含著力量,總能一針見血的指出選手的問題,並且給出恰到好處的解決方案。
  • 2020被校名耽誤「最嚴重」大學,三次補錄,學生仍「不買帳」
    2020年被校名耽誤「最嚴重」的大學,三次補錄,學生仍「不買帳」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大多數學生和家長對高校的了解都很有限,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根據學校的排名,還有對這所大學的第一印象來選擇大學,在參加高考的1000多萬考生中,大部分是無緣985以及211的,所以只能選擇一所普通大學。
  • 為什麼沒考好或考不進名校,我們就要去跳樓?
    為什麼沒考好或考不進名校,我們就要去跳樓?  近日風聞涵江某中學生從7樓跳下尋短見,原因有說是中考沒考好,也有說是沒進奧賽班的,一時眾說紛紜。先不去管到底是因為什麼,初聞此消息,我倍感心痛。  作為在新時代紅旗下成長的一代的我們,打小父母就教育:「卜踏居,將來去撿豬屎。」來激勵和規劃我們的人生。
  • 他們都說學歷不重要,可憐的是你深信不疑
    可能有很多孩子不明白,為什麼要拼死拼活上名校?本科學校畢業的孩子和名校畢業同樣都是無經驗,為什麼 HR 看簡歷時,非「985」簡歷直接丟了?在《學霸是怎樣煉成的》節目中,一位 HR 小米從大企業招聘的角度對此事進行了分析,殘酷直接的言論句句扎心,在網上引發爭議:黑幕名企招聘時如何篩選簡歷?HR:為什麼我只招 985 的學生?
  • 猶太人教育出的孩子,不是精英就是富豪?教育方式值得家長深思
    為什麼全球百分之二十的富豪,都是來自於猶太人呢?猶太人還因此被稱作「最會賺錢的人」。難道是他們的基因天生比較具備優勢嗎?答案顯然不是的,原因都藏在猶太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裡。猶太人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就像上文提及到的,並不是基因優越的原因,而是猶太人的思想造就的。談到思想,就不得不說猶太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了,那麼猶太人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1.
  • 決定孩子高考成績de,不只是名校,而是家長
    這是心理學討論範疇,不在黃佬邪專業範圍之內,大家可以冷靜思考,黃佬邪還是回到房產專業上來繼續講。記得有一篇出自北京的文章,孩子教育,如果追根溯源,拼的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知識儲備、人脈圈。
  • 這兩所大學,校名「沒差別」?實力卻不在一個檔次
    所以,難免會有校名相似的情況出現。華東理工大學與東華理工大學,這兩所學校就是一字之差,而且,這兩個校名及其相似,不仔細看,都不會發現這是兩個學校。雖然,校名上差不了多少,但是在辦學實力上就差很多了。大家或許不知道華東化工學院,但是交通大學大家都知道吧。原交通大學、江南大學、震旦大學、東吳大學、大同大學這五所高校的化工系在1952年合併成了華東化工學院,強強聯合,國內第一個化學製藥工學專業就是由該校建立的。
  • 為何在加拿大讀初高中的孩子,很多都考入了世界名校?
    近幾年去加拿大留學的人群也逐漸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很多中國家長在初高中甚至是小學就將孩子送到了加國讀書已屢見不鮮。不說這個國家已成中國留學生眼中的「留學C位擔當」,起碼Top3是沒跑得,與澳大利亞相比更有吸引力。加拿大教學質量高,且和同水平的其他國家相比學費偏低,這些優勢都不言而喻。
  • 起跑線的差距,他們不會去讀清華,他們是選擇清華畢業生
    因為他們將來都要繼承家族的產業和企業。所以他們不需要自己很優秀,他們需要的是能夠選擇優秀。換種說法,他們不需要讀清北,他們只需要能夠識別清北的畢業生那個優秀就可以。因為他們的家族產業和企業不需要他們親自去管理和做技術操作。他們能夠選好適當的人選然後去僱傭就可以了。
  • 身為70後,子女大多讀大學或高中,他們希望孩子的將來會怎樣?
    一個朋友問我這麼一個問題:「大部分的70後都人到中年,身為70後,他們的子女大多在讀大學或高中,他們希望孩子的將來會怎樣?」我是80後,但我的大姐是70後。去年高考,外甥女考入一所省內大學,帶外甥女去學校報到之後,大姐每個月都會給她足夠的生活費。外甥女能考入大學,大姐很高興,她希望孩子在大學畢業後能找到一個不錯的工作,不用像父母那樣沒日沒夜地幹粗活、加班。最好畢業後能端個「鐵飯碗」就更好了。說到「鐵飯碗」,不得不說到外甥女填報高考志願時候的情景。
  • 為什麼要去美國讀高中,這2個原因,你可能不知道!
    導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送孩子去美國讀高中,這讓某些家長很不理解:國內的重點高中、國際高中不是也挺好的嗎,幹嘛還讓孩子15、16歲就要去異國他鄉?需要注意的是,假如在美國高中畢業時,你沒能如願升入理想的4年制本科大學,那麼還可以選擇2年制的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努力提升自己,大三時同樣有機會轉入渴望的名校。
  • 為什麼要多讀歷史?讀歷史的孩子有志向,讀歷史的父母不焦慮
    在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的家長在培養教育子女方面,表現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焦慮」:害怕孩子落後在各種起跑線上,害怕孩子將來實現不了社會定義的成功;害怕孩子將來跌出自己的階層……這些焦慮大多是由於不安全感導致。家長孩子不但為最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奮鬥,還為上奧數課英語課冰球課等一系列培優班奮鬥。
  • 留學生的無奈,國外名校高大上,國內招聘「沒聽過」,競爭力下降
    然而近些年,這種現象發生了較大變化,國外名校在國內的認可度在逐漸降低。 留學生的無奈,國外名校高大上,國內招聘「沒聽過」 小麗(化名)畢業於英國華威大學。如果大家了解華威大學,應該知道這所高校實力強勁,在英國所有高校排名中長期位於前10,而在全球高校排名中,以2019-2020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為例,華威大學位於第62位。
  • 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那是因為夠不上!美國留學,讀名校才是王道
    案例:陸先生的女兒在深圳市國際交流學院讀A Level課程,他找了一家留學服務機構,機構推薦了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施老師:孩子能考上深國交,說明本身就很優秀,為什麼不瞄準美國名校呢?至少前50名吧?陸先生:這個機構說,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我覺得有道理。西雅圖城市環境好,還是波音、微軟、星巴克等大牌公司的總部,今後就業比較容易。
  • 奶茶妹妹要去劍橋留學?潘石屹孩子讀哈佛,王石67歲還去海外留學
    在去年福布斯公布的富豪榜單中,十幾位新入榜的年輕富豪,大部分也都有知名學府的留學背景,而據胡潤榜單顯示,至少有80%以上的富豪的子女,也越來越多出現在留學名單中,同時更不乏另一半,因此奶茶留學也不奇怪了。
  • 李誕:那些嘲笑讀名校的書呆子的人,你永遠不知道差距有多大
    我遇到不少孩子,一臉天真地和我說,現在賣煎餅果子都可以月入三萬了,網紅直播更是收入不菲,何苦要起早貪黑,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呢?何況,上了好學校也不一定有好工作呀。從十八線城市出身,依靠讀書這條獨木橋,到如今過上在旁人眼裡還不錯生活的我,每次聽到這種論調,都想給他當頭一棒:孩子:名校,給你的絕不是一張文憑,而是區別於普通人的人生軌跡,給你更多選擇的機會。一旦踏上這條路,你的下限就已經超過許多人的上限,人生自動進入了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