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 《上海周》之 餘秋雨:上海的文化

2020-12-12 搜狐網


  林中白狼:嗷~~~~~~嗚~~~~~~

  主持人林白:各位網友晚上好,歡迎參加每晚19點35分開播的「名人有約」節目,今晚《上海周》的系列專題節目,嘉賓是著名作家餘秋雨老師,他將告訴我們什麼是「上海的文化」。首先請問餘老師,您作為文化人,如何看待這次上海申辦世博會獲得成功呢?

  餘秋雨: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我家的窗口下面就是世博會即將動工的場館所在地。離此不遠就是一百多年前上海早期重要工程的所在地,這兩塊地方靠得那麼近,概括了中國從一個奮起起點到一百年後輝煌的過程。我每天站在窗口,感受著歷史的漫長。申博的成功給我以感觸,這是一個歷史的答案。

  林白:餘老師,今天我們邀請您主講「上海的文化」,其實許多人都認為上海是一座商業味道特別濃、市場經濟極為發達的城市,但似乎並沒有多少文化底蘊的積澱,您作為一位上海的作家是怎樣看這個問題的呢?

  餘秋雨:文化的特點就是不能從表層來看,文化都是潛伏在深處的。上海現在所出現的景象與她在災難的歲月裡生存的潛伏密切相關,我們要尋找她潛伏了什麼。希望網友可以注意到這麼兩點,第一這是萬裡長江的入海口,長江文明歸結性的優點在這個入海口處有比較充分的體現,這也是上海的第一個文化特點。

  第二個特點,上海在明朝後期就出現了一個重要人物叫徐光啟,他既是明代的高官,又是儒學培養出來的文化人,同時還是一個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天主教徒。徐光啟先生的知識結構令上海有了最初的文化奠基,所以上海文化的另一個特點在於她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地方。

  一個是長江文明的歸結處,一個是西方文明登陸中國的最初的一個匯集地,兩點結合在一起,構成上海文化上的優點。經濟結構是在文化深層結構外面的表現,我們不能將其看成是上海文化的全部,在她的深處還有潛藏。這是我對上海文化深層埋藏的認識。

  T:今天出版的《南方周末》說到上海應該成為「大上海」,餘老師對這個提法怎麼看?

  餘秋雨:這其實是我最早提出來的一個口號。我其實不是上海人,是浙江人,從浙江到上海,所以我有一個客觀的視角。十年前我寫了一篇《上海人》,當時的上海人幾乎被全國人民罵,覺得上海人小氣、窩囊、自以為是、好高騖遠、瞧不起別人等等,我這在篇文章中告訴上海人,這些毛病都是有的,你們不要為自己辯解。但是我也告訴其他地方的人,上海這種城市在走平路的時候很不像樣,但是只要有臺階需要跳的時候,她會很像樣,上海人只怕沒有臺階。如果改革開放的機會和力度出現在上海,上海一定會表現出色。當時的上海市長、現在的朱總理要上海市的幹部反覆看我的這篇文章,我當時既鼓勵上海又批評了上海。我當時提醒上海人,一定要從小市民變成大市民,要把被小市民作小的上海重新變成大上海。大上海有兩個概念,一是高等級地向國際開放,二是高等級地向國內開放。大在何處?大在度量、大在眼界、大在規模、大在不排他。現在各位網友如果有機會到上海走走的話,會發現上海人不那麼排他了,並不完全是他們改好了,而是小市民已經被擱置在城市的邊緣地帶了。如今新一代的創業者已經走到上海的中心,很多重要崗位的幹部在提拔的時候都需  要有重點院校的博士或碩士學位,他們中的80%以上都是外地的學生,成績非常好,如今他們正掌管著上海的很多重要項目。當年的小市民也不能怪他們,因為在沒有改革開放的時候,腦子管用、空間很小,於是腦子用得不是地方,就成了小市民。所以我非常同意美國的一位學者的話,他講小人和小市民是一樣的概念,而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消滅小人。那麼什麼叫偉大的時代?那就是誰也不把小人放在眼裡的時代,那就叫做偉大的時代。那麼什麼叫大城市?就是誰也不把小市民放在眼裡的城市,那就叫做大城市,上海面對的就是如何從那些斤斤計較、不講文化等級的小市民的汪洋大海裡面擺脫出來,面對真正的國際、面對真正的全國、面對一切來到上海的優秀人才,這個時候上海就成為大上海了。

  林白:第一次聽到對於上海這個城市如此精闢的描述!

  B:餘老師,我覺得上海現在之所以能夠發展得這麼快,並不是因為她繼承了中國文化的某些優點,而是因為她有所謂洋人的底子,您覺得呢?

  餘秋雨:洋人的底子是有的,但並不完全是洋人的。有我所說的徐光啟第一代接受西洋思維的底子,更有後來二三十年代的一個巨大變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有地方被北洋軍閥統治,局勢很不安全,於是很多傑出的學者都紛紛逃到上海避難。到上海避難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租界的法律可以使他們躲避當時中國的一些不講道理的法律。這個不講道理的法律開始是清王朝的法律,後來是北洋政府的法律,當然後來還有國民政府的一些不好的法律。租界的法律比較好,於是許多中國的傳統學者來到租界,一些革命者也逃到租界。第二,上海有比較早的文化產業,比如像商務印書館,使這些學者來到上海之後就可以把自己的文化思考變成文化的作品流傳於世。由於這兩個原因,上海集中了大量的文化經營,包括人在外地而他的作品卻在上海出版,這也構成了上海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像魯迅、茅盾這些現代文學的大師往往在上海,再老一點像章太炎先生也在上海,傳統文化的很多人都在上海逗留,造成國學與西方文化的大匯集,這些決不僅僅是洋人的底子。這是現代上海文化研究中經常缺乏的一環,人們一談上海文化往往想到海派文化,這就講淺薄了。因為在講上海文化的時候你如果忘記了商務印書館、忘記了章太炎和魯迅,那就太淺薄了。

  WPH666:餘老師,我一直覺得您的名字本身有幾分蒼涼,請問您的名字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餘秋雨:沒有,我是秋天下雨時生下來的,我不識字的祖母就根據天氣和季節隨口叫了我的名字。我的媽媽是有文化的,但是按照當時當地的婆媳關係,我的媽媽剛嫁過來才一年,還沒有取得發言權,而我的父親當時在上海工作,也沒有發言權。所以我的祖母決定了我的名字,祖母自己還沒有把握,她希望天晴雨後,請附近廟裡的和尚給我取一個名字。雨後天晴,和尚給我取的名字叫長庚,祖母覺得很好,但是覺得村裡已經有兩個同音的名字,所以就繼續叫她給我起的小名----秋雨,於是我的這個名字就留下了我出生那天的溼潤。

  HAZ77:餘老師我一直是您的崇拜者,今天很高興與您交流。我有一個苦惱,自從愛上您的散文之後,我倍感心靈的孤獨,因為只有你的散文才能讓我傾瀉心靈的感受,除此之外我感到沒有知音,您說我該怎麼辦呢?

  餘秋雨:首先我非常感動,我過去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孤獨階段,在一個階段裡只愛看一個人或者兩個人的文章,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現象,然後隨著閱歷的提高和人生結構的變化會有轉變的。但是我想不必為這樣的現象而苦惱。你這樣朋友的存在,在我看來是我寫書的動力。其實我寫作的時候,並不是面對著所謂的廣大民眾、廣大文人。不是!我其實每天晚上寫的,就是寫給你這樣的我的知音看的,所以我才會寫得比較動感情。如果變成我給所有文化人的表演,我一定寫不出這樣的文章。

  YSD:餘老師,您的那本《文化苦旅》對於我的影響很深,我想知道當時您寫這本書的時候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呢?

  餘秋雨:我非常熱愛我們的中華文化,但當時這種熱愛卻被許多苦難所包裹。這種「苦中的愛,愛中的苦」是無法用論文來表達的。我是寫學術論文的人,我覺得需要給我一種體驗去表達「苦中的愛,愛中的苦」,所以我用實地考察中華文明的方式,邊走邊寫,寫出了這本書。當時的這種行為是非文壇式的,我完全是遠行以後才產生了靈感。非常感謝這位網友對我初學散文寫作時作品的喜愛,你是我的知音。

  ASD:餘老師我很想知道,《文化苦旅》中提到的地方您都親自去過嗎?

  餘秋雨:當然,我不僅親自去過,我去過的地方是《文化苦旅》提到的十倍不止。很多走到的地方並不會寫,這跟《千年一嘆》不一樣,但是我到過以後,如果過了半年我居然還記得,一年之後在我的心頭還揮之不去,這樣的地方我就有可能第二次再去,然後把它寫出來。所以我寫的只是我到過地方的十分之一。

  BOBO:讀《千年一嘆》時我想哭,看《行者無疆》時我想笑,但都沒有《文化苦旅》來得感人,餘先生您是如何看待自己這部著作的呢?

  餘秋雨:這位讀者的感覺和我寫作時的感覺完全吻合。之所以有不同的感覺,原因是《文化苦旅》時期「苦中的愛、愛中的苦」終因中國的發展速度和我自己視野的開闊而有所改變。這不是寫作方法的問題。我現在站在中華文明的立場上,看待中東和南亞的災難的時候,也有眼淚和嘆息,但那確實不太感人,只是眼淚和嘆息。當我站在中華文化的立場上,來看待對我們一直不太理解的歐洲文明的時候,我會一直想笑,因為我知道他們是怎麼從宗教裁判所和海盜行為的黑暗時代慢慢轉過來的。所以我已經擺脫了《文化苦旅》時代的那種憂愁狀態,現在確實有一種超越國界的悲天憫人的視野。

  ROGER:當初我用三個下午的時間站在書店看完了您那本《千年一嘆》,現在我想知道您花了多少時間把這本書寫出來的?

  餘秋雨:這是一本傳記,我寫了五個半月,一天也沒有惰工。這本書我非常珍惜,因為它確實是以生命的代價換來的。這本書至少是在整個亞洲最早宣布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幾千裡的邊境將成為全球最危險的地區,而且我在書裡反覆地說,一切都迫在眉睫。日本和韓國以最快的速度翻譯了這本書,「9.11」事件後又出了新版,序言裡說這是亞洲最早發現恐怖迫近的一本著作。

  SISCI:在您寫過的眾多著作裡,你自己比較偏愛哪本書呢?

  餘秋雨:我哪本書都喜歡。但是我個人可能比較偏愛的還是後面幾本,即《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因為這是行為藝術,跟我原來書齋式的寫作完全不一樣。其實《文化苦旅》已經是邊走邊寫,但最後兩本書更徹底地體現出了一種行為藝術。我現在如果坐下來,每天自己要翻看的一定是《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因為這兩本書引起我很多的回憶,帶我回到很多驚心動魄的現場。

  陶陶:很想知道您作為一位著名的作家,最喜歡讀什麼類型的書呢?

  餘秋雨:我非常喜歡讀我所不熟悉領域的、有專業知識的書,但是有一個條件,這些書一定不能寫得枯燥無味,一定能夠抓住我的感覺。所以最近中國書協讓我向讀者推薦十本書,我推薦的七本都是科技書,這七本書基本都是外國人寫的。我覺得在學術領域裡,外國人寫的書比中國人寫的要通俗,我所謂通俗是指更容易與人交流。

  ZZF123:餘老師您近期有沒有什麼計劃再次遠遊呢?

  餘秋雨:我最近婉言謝絕了鳳凰衛視再度邀請我參加非洲之旅的行動,但是我有可能參加他們舉行的成吉思汗之旅。原因是我所尋找的是大文明,所謂大文明是指曾經影響過全人類的那種文明。相比較而言,非洲的文明不是不重要,而是和我以前的考察對象相比小了一點。成吉思汗卻是大的文明。

  易水殘生:我讀了您全部的書,想請教您,您覺得中國文化是應該繼續發揚還是斷然轉向呢?這是否也是您在尋找的答案嗎?

  餘秋雨:是的!正是我在尋找的答案。但是我現在覺得剛才您所提供的兩種方式都是極端性的方式。完全繼承和斷然轉向兩者都是極端性的,而任何良性的轉型都不是極端性的。我們可以看看歐洲的文藝復興,它復興的是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但是這個復興肯定已經和古希臘、古羅馬有根本的區別,因為它帶來的不是古代社會,而是近代社會;啟蒙主義也是如此,他們張揚了很多古典藝術,但是這種張揚是推到現代社會的基本法則上去了。所以中華文明一定要進行受到當代全人類價值原則影響的重新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保留我們最優秀的東西,也就是中華文明在古文明中唯一沒有消亡的那種積極因素,然後再把這些因素貢獻給人類文明。也就是說它的出發點和它的歸結點都是人類的問題。這中間要做的是把傳統當中優秀的部分選擇出來,發揚起來,需要社會的發展和年輕一代人起來才能把這件事做好,不是幾個老學究在書齋裡爭來爭去可以爭得出來的。

  ADIRAIN:想知道您一般會在怎樣的環境下來進行寫作的呢?

  餘秋雨:我寫作的條件其實很不講究。寫《千年一嘆》的時候,吉普車的車輪,土碉堡斷裂的圍牆,都可以作為我的寫字檯,在埃及的沙漠我把膝蓋當成寫字檯。但我有兩個小講究,一個講究就是在我的心中沒有巨大的感觸,沒有讓這個感觸沉澱的時候我不會寫作;第二,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多麼艱難,我的心一定得在徹底靜得下來的時候才可以寫作。其他像房間、稿紙、鋼筆之類的物質條件都沒有什麼要求。

  拈花一笑:請教餘老師,老師、學者、作家、文化評論家這幾個稱號裡面,你最願意接受哪個呢?

  餘秋雨:我現在比較接受的是「旅行家」,你都沒有提到,在提到的這幾個稱呼裡,我比較喜歡「老師」,我的好多學生非常成功,很多學生的成果都超過我,他們都不斷地叫我老師,所以老師這個稱呼大概是逃不掉的了。

  毛毛:餘老師我是您的忠實讀者,我女兒也是。她以前看了不少書,但是寫作方面進步不大。但自從讀了你的書之後,寫文章真的有長進。您是否願意為孩子們寫一些文章呢?

  餘秋雨:最近在寫傳記的過程中,我順便回了很多青年人的來信,包括中學生、大學生,每天出版社給我轉來很多信,其中很多信非常有價值,使我了解到當代青年迫切需要解決的在文化上、在人生上和在寫作上的一些問題。我現在這種年齡不太可能寫童話,但我可能給孩子們寫一些信。很多校長希望我可以跟中學生接觸,我現在拒絕了很多的學術報告,但是中學生的事情,我倒是一般不拒絕。我曾經給北京的八中、一中作過報告,我還作了大連八中的名譽語文老師,他們要我作名譽校長,我說我又不來上班,作什麼名譽校長?只能是名譽老師。

  林白:這個學校能有您這樣的語文老師,實在很幸運。

  餘秋雨:我給他們上過課的。

  SHM:餘先生,我讀過您著作,感覺您總在討論人性、文化這些很大、很深的話題。那麼您能否直接告訴我們,在您的心目中究竟什麼是文化呢?

  餘秋雨:文化這兩個字全人類廣泛公認的定義有280多種。很抱歉我現在很難選擇其中一種定義,因為很多東西我都接受。但我可以告訴你一個我秘密喜歡的,不全面的結論。我喜歡弗洛伊德的學生榮格的一句話,「文化的最後沉澱物是人格」。我解釋一下,比如中國文化不完全表現在我們能背多少唐詩宋詞,而表現在它沉澱成了今天中國人的集體人格,優缺點都在裡面,所以我對文化作人格意義上的界定。另一方面,我把文化又看成是一種廣泛的生態。比如剛才說上海的文化積澱比較少,可能指的是學者的多少。其實上海的文化表現在上海人日常的生活、工作、方式當中。這樣的話,我可以告訴各位網友在高層次上我把文化看成人格,在低層次上我把文化看作生態。

  文盲:想請問餘老師,您是否認為自己是一個純粹的文人呢?

  餘秋雨:首先我們對「文人」這個概念怎麼認定?很多人說「純粹」的文人是不能上網、不能上電視、不能上現代傳媒的。這樣的文人我肯定不是,我不願意作這樣的文人。為什麼?因為在一個文化普及還不夠的國家,培養幾個有文化的人不容易,他應該負責任和廣大的民眾儘可能地對話,他應該負責任參加政治社會轉型。如果都躲起來的話,我們的社會轉型還怎麼會有文化的含量?所以我不喜歡那些自己不和民眾結合,也反對別人和民眾結合的那些「文人」。當然默默無聲的文人中也有一些在搞資料工作,對這些人我很尊敬,但我也不會作這樣的文人。

  所以關鍵在於怎麼看「純粹」的文人。這裡我需要講這麼兩句話,一個是我們容易把記憶型的文人當做純粹的文人,但是電腦的普及已經使記憶型的求學道路消解掉了。第二,我們願意把不問世事的人當做純粹的文人,這樣的話我們就無法理解歐洲從啟蒙運動到法國大革命期間許多站在第一線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的歐洲。我們不能光是責怪現在社會上金錢掛帥,我們應該站出來以文化的聲音讓社會轉型更具有文化含量,這是我所理解的當代文人。

  驅魔人:我認為如今中國的文人中只有老餘還說得過去,您是否願意評價一下當今的中國文壇呢?

  餘秋雨:我對當今中國文壇「壇」的邊界在哪裡不太清楚,所以評價起來有點困難。但是我對現在經常以文人的身份在各種傳媒上批評別人的群體非常失望。失望的不在於他們的態度,而在於懷疑他們謀生的來源和他們憑什麼覺得自己取得了對公眾的發言權。我本人一直對這種發言權有一種懷疑,所以我這麼大的年紀還不斷地走幾萬裡的路,冒著生命危險去看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看到這些東西,我才覺得有了一點點發言的可能。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一般的稱之為「文壇中人」的不少人,評價確實很低。我的朋友,基本上都在「文壇」之外,只有少數在「文壇」之內。

  林白:您剛才說的那些人,有個稱呼叫「罵將」,文壇有,別的壇也不少。其實在我的節目專門喜歡為一些被「罵將」們圍攻的人進行辯解,我相信一切都是可以寬容的,而不可以寬容的正是不寬容本身。

  落花人:餘老師能否為寫作方面剛剛入門的人提一點建議呢?

  餘秋雨:學會寫作是很好的,但是儘量少做作家夢。因為現在很多行業都需要有漂亮的表達,這就是我所看待的寫作。如果是作家情況就不一樣了,作家需要有靈感,靈感不可能每天都有。如果把每天擠壓靈感作為終身職業的話,這個職業可不太好。所以像我這樣,我的身份是教師和旅行者,我一般自己不把自己看成是專業作家。這一點希望年輕人要明白,就是往現代人美麗的表達上走,來學習寫作而不是為了當作家。

  第二點保持住自己的感覺細胞,不要被很多他人的文句所擁塞,你的感覺系統、你的良知系統是獨一無二的,是非常可貴的,它一定會找多自己獨特的表述方式,不要過多地東張西望。可以吸取,但減少模仿。

  第三條,千萬不要走邪路。有的年輕作者覺得現在為了發表文章,獲得稿費,就要罵一些人,因為罵人的文章容易發表。他們反覆跟我表示說我們是萬不得已,因為我只要罵了名人,稿費就有著落了,女朋友就相信我是寫作的人了。他說等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後,我一定會認真地從事寫作。我給他們回信說千萬不要這樣,做了壞事回頭再做好事好人就做不好了,因為人已經變壞了,文筆就變壞了,很難再回得過來。而且問題是你汙染了社會。林白剛才  所說的「罵將」就是如此,這些年輕人內心其實都不錯,也是很正常的人,但是他們不知中了什麼邪,拿起筆,面對電腦、面對網站,努力把自己裝扮成金剛、裝扮成刀筆吏,這種裝扮一定裝不下去的。引用杜甫的詩「文章千古失,得失寸心知」,哪怕在網絡、文章中也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因為我們的社會太需要這種正面的構架。

  林白:同意您的建議,現在很多人覺得在網絡上不會有人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就刻意表現出放縱、惡毒的一面,還將這樣的行為美化成網絡文化,其實不是,任何人、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都應該對自己的語言、行為和人格負責。

  餘秋雨:我最近剛從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講學回來,我驚訝地發現這些地方的人看大陸的報刊、雜誌很少,但是他們可以隨意瀏覽大陸網絡的任何文章。因此他們對大陸的了解基本來自網絡,並以此作出了對大陸精神結構的整體評價。我覺得當代中國人的文化其實並不是那麼可怕,但他們會背出大段有損我們民族形象的文字,我們正在被大家仰望的、站起來的那種經濟構架後面的文化內涵,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糟踐得不像樣子了,這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我覺得在我們追求文化多元和文化自由的時候,要記住康德所說的話,當我們抬起頭來,天上還有不滅的星辰,還有上天對我們的「第一命令」,這「第一命令」就是良知。

  SX:餘老師我也曾看過很多文人罵你,或者不認同你,不管他們是出於嫉妒還是別的原因,請不要在意小人們對你的中傷,請繼續給我們寫更多的書。

  餘秋雨:謝謝這位網友,我不會介意,但會作兩方面的事。我會從罵聲中了解中國當代的文化生態,然後思考這種文化生態和當代中國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態相比,差距在何處。第二,我會在罵聲中思考中國文人應該在法律上補哪一些課?長久的政治運動和社會動亂使他們不懂得法律的基本界限,應該給他們一些法律上的啟蒙。

  GUREN:餘先生,讓我們回到上海的話題。很多人對於上海男人的印象都很不好,您能夠評價一下上海男人嗎?

  餘秋雨:以地方的名義來概括一類人的方法,從學術邏輯來說總有一種可笑的粗糙。我非常不贊成現在的人從一般意義上鄙視河南人、鄙視上海人或者北京人。我正準備要為河南人寫文章說話,因為任何地方都有好人,任何地方都有不好的人。大家不喜歡的上海男人是我所說的小市民裡的上海人,不夠大氣,多愁善感,居然連自己老婆的內衣都願意洗,這好象成為一個很恥辱的事。其實就像上海人老是嘲笑北方男人睡覺的時候不穿睡衣一樣,這都屬於生活細節,我們不要過多地停留。什麼是上海男人?香港的董建華先生就是比較典型的上海男人,他現在還講上海話。奧申委的何振梁先生聽口音就知道,他也是一個優秀的上海男人。最根本的一句話,中國的復興一定是全民族的復興,而不是某個地域的復興。大家對於地域的評價過於敏感了一點。哪裡都有懦夫,哪裡都有勇士;哪裡都有淑女,哪裡都有潑婦,絕對不能一概而論。現在在上海大街上走得最多的男人倒是外地人,所謂的「新上海人」,在上海佔了巨大比例,他們以後可能很成功。而以前被大家所嘲笑的上海男人可能現在下崗了,生活比較貧苦,可能已經搬到郊區去了。

  曹樹惠:每個人都認可在不久的將來,上海會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和金融、貿易中心,但是許多人也包括上海人自己似乎都沒有把握成為一個文化的中心,您覺得上海在這些方面應該做出怎樣的努力呢?

  餘秋雨:從現在可以看到的將來,上海還不會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現在大陸的文化中心由於種種客觀原因還只能是北京,這是和我們文化生活的特徵有關的。以前的傳統文化可能有地域性的一面,而當代的文化很難有地域性。第一流的文化人都是流浪者。上海不可能在現在的情況下充當在文化上扮演主角的那種地位,這可能也是這個城市的聰明之處。但是我覺得如果我們把文化看得寬一點,那麼上海人在全國和世界各地的優秀  表現,都應該看成是上海文化的某一種成果。而上海的諸多文化應該是一個流通的碼頭,有全國和世界各地的人在那兒表演,而不是自己關起門來有很多優秀文化,然後定期拿出去展覽。

  比如像我個人,我這些年來,書主要在北京出版,我的電視活動主要集中在中央電視臺和香港鳳凰衛視,我跟上海的電視、演出、出版系統都毫無關係。但是我相信全國各地包括世界華人看到我的時候,都會影影綽綽地聯想到上海,我覺得這就可以了。上海文化的大氣在於她的發散性,在於她的流浪性,而不是內向型、匯聚型的一種保存。

  林白:餘老師,我來問今天最後一個問題,您剛才提到的兩座城市北京與上海,她們無疑是中國的「雙城」,都在對這個國家的文化以及經濟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北京獲得了2008年的奧運會主辦權,而上海又獲得了2010年世博會的主辦權,雙城將如雙星照耀中國。然而在北京和上海之間似乎一直存在著一種很微妙的關係,我可以把它形容為聯綿不斷的彼此詬病和相互指責,同時又夾雜著某種程度的暗暗欣賞和惺惺相惜,那麼您從文化的角度怎麼來評價北京與上海之間這種複雜的關係呢?

  餘秋雨:如果沒有你所說的這種特別的關係,這種既互補又互相窺視的關係的話,中國就不好玩了。我非常不喜歡每個城市功能都差不多的這種城市間平均主義的藍圖,非常不喜歡。要更有特色,有點嫉妒也挺好。北京的堂皇、大氣,一國的文化雄威,人才高濃度的匯集,這都是上海所不能望其項背的。我來來回回非常多,我知道這裡有太大太大的差別。所以我這些年一直問我的北京朋友,北京哪個地方的房子比較好,我一直在張羅著在北京買個房子。

  林白:我作為北京人和您的讀者熱烈地歡迎而且期盼著您能來北京居住。

  餘秋雨:謝謝!上海的那種高等級的開放,那種審美意義上的國際化,我是很喜歡的。平常看慣了上海的建築,我就非常不喜歡北京的新建築。上海有一種面對發展能夠從容不迫快速邁進的風範,這一點我很喜歡。當她邁出很大步伐的時候,她的從容不迫,她的理性,她對於城市建設的規劃不管換多少市長都不可以改變所帶來的連貫性,這些使她的成果非常容易展現,這些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我非常喜歡上海在大街小巷的微妙處所透出來的生態文化的精緻。這一切又是北京所不能比擬的。上海的這種高國際化水平的匯集和北京這種集一個民族文化上雄偉之氣的堂皇,這兩者雙峰並列,缺一不可,當然還有其他許許多多很美的山峰組合在一起,才是我們的中國文化。

  林白: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的節目只能到這裡了,用網友的話來講,您真是落筆生花、出口成章。感謝您為我們帶來的關於上海文化的闡述。

  餘秋雨:謝謝林白,謝謝網友。我和電視關係比較密切,遺憾的是和網絡的關係還比較陌生。我從來沒有給網絡輸送過片言隻語,但是今後我會考慮把一些重要文字首先發送到網絡的文化世界裡。

  林中白狼:嗷~~~~~~嗚~~~~~~!!!


相關焦點

  • 餘秋雨在上海書城「雲直播」,帶青少年漫遊中華文化
    作家餘秋雨如今還有另一重身份:青少年的中華文化「導遊」。他為青少年編寫了一份走進中華文化的「入門圖譜」——《給青少年的中國文化課》。 9月25日,餘秋雨攜新作,在線上為廣大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帶來「餘秋雨開學第一課——你不可不知的中國文化」主題直播活動。
  • 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於8月12日-18日在上海展覽...
    6月11日,上海書展面向中央及北京地區的出版單位,召開北京招商推介會,開展2020上海書展的整體推介、招展組展等工作,這也標誌著今年上海書展籌備工作全面啟動。據悉,經過審慎的形勢研判和多方論證,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於8月12日-18日在上海展覽中心如期舉行,今年為第17屆。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指導下,本屆書展由上海市書刊發行協會和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主辦,由上海貿促展覽展示有限公司承辦,上海聯合書業會展有限公司協辦。
  • 上海掃黃抓到小姐,她們包裡有《文化苦旅》,餘秋雨:我很高興
    一次上海的掃黃小組,抓了幾個舞女,在一名小姐的包裡,除了保險套、口紅,竟然還發現了一本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這是2000年時候的事情,這件事情讓正在批評餘秋雨的人似乎撿到了寶,批評餘秋雨的幹將朱大可就說:餘秋雨是「抹著文化口紅遊蕩文壇」,大概是指餘秋雨的文化散文,只是些塗脂抹粉的裝飾品。
  • 【集團動態·Group Dynamics】吉林文投集團名家講壇之餘秋雨——「最精簡的中國文化素養」
    在考察沿途所寫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快速風靡全球華文讀書界,被稱為「印刷量最大的現代華文文學書籍」。他也由此成為在國際間最具影響力的華文作家之一。1998年6月,在新加坡召集規模盛大的「跨世紀文化對話」而震動華文世界。對話主角是四個華裔學者,除首席餘秋雨教授外,還有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威斯康辛大學的高希均教授和藝術家陳瑞獻。餘秋雨的演講題目是《第四座橋》。
  • 「文化」定了!今年上海書展8月12日-18日如期舉行
    今天,上海書展籌備工作全面啟動。市新聞出版局說,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於8月12日-18日在上海展覽中心如期舉行,今年為第17屆。本屆書展堅持「我愛讀書,我愛生活」主題,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時代精神,對辦展思路、方式和具體項目進行了調整優化,努力為廣大讀者呈現一場高品質、多維度、線上線下聯動的閱讀文化盛宴。
  • 餘秋雨!餘秋雨?餘秋雨……你懂了嗎?
    更有的黑粉以餘秋雨前妻之名在網上散布謠言,說餘秋雨不只是「文化流氓」,而是真流氓:「他辭職上戲院長,不是因為清高不戀官職,而是因為他太風騷,表演系的漂亮女生紛紛被他潛規則,人家去上海市委告狀,他幹不下去了,只能一躲了之。」
  • 2020上海書展8月12日至18日上海展覽中心如期舉行
    6月11日,上海書展面向中央及北京地區的出版單位,召開北京招商推介會,開展2020上海書展的整體推介、招展組展等工作,這也標誌著今年上海書展籌備工作全面啟動。經過審慎的形勢研判和多方論證,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於8月12日-18日在上海展覽中心如期舉行,今年為第17屆。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指導下,本屆書展由上海市書刊發行協會和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主辦,由上海貿促展覽展示有限公司承辦,上海聯合書業會展有限公司協辦。
  • 2020上海書展8月12日至18日如期舉行,上海展覽中心老地方相約
    6月11日,上海書展面向中央及北京地區的出版單位,召開北京招商推介會,開展2020上海書展的整體推介、招展組展等工作,標誌著今年上海書展籌備工作全面啟動。經過審慎的形勢研判和多方論證,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於8月12日至18日在上海展覽中心如期舉行,今年為第17屆。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指導下,本屆書展由上海市書刊發行協會和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主辦,由上海貿促展覽展示有限公司承辦,上海聯合書業會展有限公司協辦。
  • 「兩岸城市藝術節·臺北文化周」將在上海舉行
    新華社臺北4月13日電(記者 向建國 李寒芳)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臺北市將在上海舉辦「兩岸城市藝術節·臺北文化周」,展現臺北的文化創意。這是臺北市首次在上海舉辦大規模的藝術活動。    記者13日從臺北市政府獲悉,臺北文化周從6月3日延續到6月28日,活動包括文藝表演、視覺藝術展、電影周、雙城文博會、文化論壇、紀錄片播映等。
  • 12月12日上海天氣/上海天氣預報
    12月12日上海天氣:早上好,今天是12月12日,星期六,農曆十月廿八。上海天氣:多雲,溫度 7 ~ 13℃,北風2級轉西北風1級,日出時間 06:43,日落時間 16:52,降雨量 0.0mm,溼度 69%RH。
  • 12月19日上海天氣/上海天氣預報
    12月19日上海天氣:早上好,今天是12月19日,星期六,農曆冬月初五。上海天氣:多雲轉晴,溫度 2 ~ 9℃,北風4-5級轉北風3-4級,日出時間 06:48,日落時間 16:55,降雨量 0.0mm,溼度 60%RH。
  • 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上海文廟孔子文化周開幕!
    9月29日下午,在熱鬧喜慶的鼓舞聲中,「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上海文廟孔子文化周系列活動——「同一輪明月 同一個祝福」 慶中秋活動在上海文廟拉開帷幕。明倫堂廣場上,拼布包、海派剪紙、人物麵塑等別具匠心的非遺作品展示讓市民遊客驚豔不已。
  • 今年上海書展將於8月12日開幕
    記者從昨天舉行的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首場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上海書展將以豐富多元的形式和內容、安全舒心的現場環境,為市民百姓重建閱讀生活提供精神力量。  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於8月12日至18日如期舉辦。
  • 第二屆上海遠見文化高峰會今舉行
    >  央廣網上海9月7日消息(記者傅聞捷)今天(7日),第二屆「上海遠見文化高峰會」 在上海金山假日酒店舉行,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李逸平出席並致辭,前臺北市長郝龍斌,前臺中市長胡志強等臺灣嘉賓出席並致辭。本次大會以「迎向文化新脈動」為主題,「科技腦 人文心 中華情」為主軸,展現文化的巨大能量,期待文化交流互鑑成為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第二屆」上海遠見文化高峰會」吸引了高希均、孫震、餘秋雨等20位大家與會,通過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教育,跨界探討文化傳承與創新。
  • 紀念孔子誕辰 上海文廟舉辦「孔子文化周」
    東方網記者黃麗春9月28日報導:今天上午,「紀念孔子誕辰2570周年祭祀儀式暨上海文廟孔子文化周開幕式」在上海文廟舉行。現場包括孔子後裔、傳統文化愛好者和中小學生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50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活動分為祭祀儀式、上海文廟孔子文化周開幕式、「丈量文廟」傳統文化親子挑戰賽等環節。
  • 12月22日上海天氣/上海天氣預報
    12月22日上海天氣:早上好,今天是12月22日,星期二,農曆冬月初八,數九為一九第2天。上海天氣:晴轉多雲,溫度 3 ~ 12℃,東風2級轉東南風2級,日出時間 06:49,日落時間 16:56,降雨量 0.0mm,溼度 63%RH。
  • 12月8日上海天氣/上海天氣預報
    12月8日上海天氣:早上好,今天是12月8日,星期二,農曆十月廿四。上海天氣:多雲轉晴,溫度 8 ~ 11℃,東北風3-4級轉東北風1級,日出時間 06:41,日落時間 16:51,降雨量 0.0mm,溼度 65%RH。
  • IECIE上海蒸汽文化周將舉行2019加熱不燃燒高峰論壇
    關於加熱不燃燒的一切,都在這裡了 上海2018年11月23日電 /美通社/ -- 由博聞創意主辦的2018IECIE上海蒸汽文化周將在12月7-9日於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
  • 上海科技活動周將開啟 15日科技館、自博館門票半價
    2016上海科技周節目冊。    東方網記者解敏5月9日報導:2016年上海科技活動周將於5月14日至21日舉行。在科技活動周期間的5月15日(周日),全市306家市級科普場館中,除原有的222家免費科普場館外,另有55家收費場館自願實行門票優惠活動。其中,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當日門票均半價發售。
  • 2013豪雅上海爵士音樂周將於9月登陸奔馳文化中心
    東方網8月7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9月13日至9月21日,2013豪雅上海爵士音樂周將登陸奔馳文化中心。此番來到上海,很難想像如此年齡的歌手還能活躍舞臺,保持相當的藝術狀態。   克裡斯·波提曾經被美國《人物》雜誌評為「全球五十大美男子」之一。他的音樂風格多樣,融合了爵士、流行、古典、搖滾。今年再次來到爵士音樂周,克裡斯·波提將和他的音樂團隊一起帶來全新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