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好,我是小芒,今天小編跟大家談談西服傳入中國之後的發展,據小編了解,西服傳入中國之後,「洋裁」方法也隨之傳入中國,我國傳統裁剪方法是「平面造型,平面裁剪」,線縫少,沒有收省和打襉,沒有裝袖,穿起來舒適自如,摺疊方便平整,缺點是腋下多餘臃皺,不合體型,小編覺得「洋裁」的引進出現了「立體造型,平面裁剪」,增加了縫接、開刀,收省、打襉等新技術,使裁出的服裝符合人的體型,穿起來線條比較分明,比較合體,中西合壁,使我國西服獨具特色,舊中國,沿海地區以上海為代表已形成有中裝、西裝、時裝等幾個自然行業,內地以武漢為代表形成三個自然行業:中裝業、西服業、軍服業(包括各種制服等)裁縫有「本幫」(做中裝)和「紅幫」(做西服)之分。
西服由於傳入技術不同又分成「俄國派」、「日本派」、「英國派」等幾個流派,女式西服又稱時裝,分為「硬活派」(做毛呢服)和「軟活派」(做絲綢紗絹女禮服),那麼製作西服的技術是怎樣掌握的呢?根據小編的了解,上海西服業的興起,是在一百四十多年前當時,在現在的上海大廈大名路附近有一個虹口鎮,鎮上一條叫「老街」的街上有幾戶做中式服裝的「本幫裁縫」,由於地處黃浦江邊來往的外國人很多,有的外國人找上海裁縫縫補破舊西服,聰明的裁縫從拆衣,補衣中逐步了解了西服的款式、結構和工藝,便依樣畫葫蘆,逐漸掌握了製作西服的技術,他們摘下原來的成衣鋪招牌,掛出了西服店的招牌,於是從本幫裁縫中分解出一支專做西服的「紅幫裁縫」來了,而且小編還了解到,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倡穿西服的是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浙江紹興人徐錫麟。
1904年,徐錫麟從日本回到上海,找到了當時著名的裁縫師傅,奉化人王興昌,叫他依樣做一套西服,王興昌的手藝在上海頗享盛名,但做西服是頭一回,所以小編認為從此以後西服在上海開始流行了,後來有人把寧波、奉化一帶在上海做西服的裁縫師傅,稱為「紅幫裁縫」,意即為革命黨人服務的裁縫,當時的西服店規模很小, 有的只有1到2人,店主拎著包裹到外國商船和旅館裡去攬生意,人稱「包裹老闆」,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上海的西服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其中以1896年開設在南京西路的「和昌西服店」最有名氣,它就是如今友誼商店的前身,到了二十世紀的二十至四十年代「享生」、「培羅蒙」、「樂達爾」等一批有特色的名牌西服店相繼開張。
同時,從「紅幫規縫」中又分解出一支專門做西式女裝的「時裝栽縫」,其中最有名的是鴻翔時裝公司和朋街女子服裝商店等,鴻翔時裝公司是上海最早的女西服店即時裝商店,開設於1917年,當時有兩兄弟,是上海浦東人,阿哥金鴻翔、阿弟金儀翔,他們在東北學到一套裁剪,縫製女式時裝的手藝,回到上海後,起初做「拎包裁縫」,後來在靜安寺路找了一家店面,開起了鴻翔時裝公司,小編認為,那時侯由於他們的女裝式樣時新,做工考究,所以生意才越做越大,然後他們在幾年以後,又在大馬路開了一家,當時這兩家時裝店是上海最高檔的服裝店,服務對象大部分是社會女名流、演員和外國人,承接加工定製和供應各種高檔呢絨女式大衣、西服、各種高級絲綢、晨衣、睡衣、夜禮服等
小編覺得金鴻翔、金儀翔先生不僅選料很講究,而且設計也很新穎,配色調和,加上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時裝的造型、量體、裁製等方面就形成了自己的工藝特色,能根據容顏的體型特徵,衣料性能和服裝式樣立體裁剪,使做成的服裝貼體優美,不裂不掉,有「天衣無縫」之稱,根據小編的了解,當年蔡元培先生的家屬曾在這裡做過衣服,而且還非常滿意,蔡元培先生還題了「國貨津梁」的橫匾,據統計,1948年上海的西服、時裝商店有993家之多,這使上海獲得了「東方巴黎」的美稱,當時,在上海地區比較有影響的有羅宋派、歐美派、日本派等,特別是日本派的風格是穩定沉著的布局和精明幹練的結構,造型更加適應亞洲人的體形,非常講究手工工藝,上海的裁縫博採眾長,製成的西服線條自然流暢,造型端莊大方,工藝精細優良,以「功夫到家」、「久穿不走樣」而聞名中外,有「遠東一把剪」之譽。
建國以後,上海西服業幾經起落,在那時侯的最近幾年時間裡,有雄厚基礎的上海西服業逐漸恢復了元氣,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在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採用了新輔料、新工藝後,如虎添翼,迅猛發展,解放前北京的服裝店鋪,主要集中在王府井、西單、前門外三個地方。小編認為,在當時它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上層社會的人們,對服裝的要求極為考究,這就使北京的服裝店鋪具有門類齊全、品種繁多、剪裁合體、縫製考究,熨燙細緻的傳統特色,當時的服裝行業中有西服店、軍裝局、成衣鋪,以及專門經營中式衣褲和翻改舊衣的店鋪和作坊,其中以西服店的數最為最多,僅在一條王府井大街上就開設有東方,東光等近二十家,據說最初在王府井開設西裝店的是幾位從寧波來的專門為外國人縫製西服的師傅,隨著穿西服的人逐漸增多,西服店也日益多了起來。
那時北京的西服店,大都是門店賣料,量體製衣,後店縫製,一般不接受來料加工,不賣成衣,1937年隨著日軍的侵入,日本服裝商社也曾在北京曇花一現,但一些來自大連的和部分北京的服裝工人,也受日本傳統工藝的影響,他們的手針工藝細緻、考究,從哈爾濱來的和另一部分北京的服裝工人,則受蘇俄傳統工藝的影響,熨燙工藝嚴格造型挺括,形成北京西服業南方派、蘇聯派、日本派幾個流派,小編覺得由於男女體型的差異,以及男裝要求穿著挺括,女裝線條柔和、式樣多變,所以在西服業中又另分男裝和女裝兩個專業,女裝除毛料服裝外,還有絲綢的禮服,天津、哈爾濱、大連瀋陽等地的西服業同北京相類似,也都有著各自的特點。文章到這裡就結尾了,如果你們對這方面的題材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收藏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