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輿論指出,根據該內容模糊的「法案」,任何兩岸的交流活動,都可以被說成是所謂「滲透」活動。包括在大陸的臺商、臺生、臺屬,甚至每年來大陸的約500萬臺灣遊客,都面臨觸法入罪的可能。
這幾天,忙於選舉的臺灣島內正熱鬧。
12月29日舉行的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候選人電視辯論會上,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韓國瑜首先開炮。他表示,民進黨當局正在人民脖子上「綁炸彈」,遙控器、引爆器在民進黨手上。
親民黨籍候選人宋楚瑜則在電視辯論中當場向蔡英文「自首」,稱過去參加亞太經合會已「違法」,並反諷蔡英文是「教唆犯」。
他們說的這個「炸彈」這個「法」,叫「反滲透法」。
「兩岸議題成攻防重點,藍綠為『反滲透法』激戰。」英國路透社概括這場辯論會時如此說。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候選人電視辯論會
「寒蟬效應」
事情,是掌權的民進黨挑起來的。
日前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下令,要求立法機構在12月31日之前,必須通過所謂的「反滲透法」。
這個所謂法案來勢洶洶。民進黨黨團此前提出修正動議,如果接受「滲透來源」指示、委託或資助,違法捐贈政治獻金或從事競選活動,最高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罰款從原來的5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新臺幣。
島內輿論指出,根據該內容模糊的「法案」,任何兩岸的交流活動,都可以被說成是所謂「滲透」活動。包括在大陸的臺商、臺生、臺屬,甚至每年來大陸的約500萬臺灣遊客,都面臨觸法入罪的可能。
這段時間,臺灣企業界被暗示少去大陸,以免惹上麻煩,因為「反滲透法」通過後,蔡當局要找麻煩很容易。
民進黨當局這種製造「寒蟬效應」的做法,背後的意思很明確,「反中」「抗中」是第一位的。
這部「法案」11月底推出後,並沒有經過臺行政機構內部協調,僅僅倚仗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席位優勢搞「閃電戰」,在幾天內強行推出、快速通過二讀,引發島內各界痛斥和強烈反對。
從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到新黨主席鬱慕明、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臺北市長柯文哲,紛紛嗆聲。甚至連深綠都看不下去,繼呂秀蓮質疑蔡英文在急什麼後,包括「喜樂島聯盟」「臺灣守護民主平臺」都跳出來反對。
辯論會結束後,韓國瑜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反滲透法」一旦通過,包括五月天、賣麵包的吳寶春都可能被起訴。「其心可誅」
這項「惡法」將讓臺灣變成「一言堂」,「倒退到戒嚴時代」,完全違背「民主、進步」的宗旨價值……即使頂著這樣的惡名,民進黨也要一意孤行,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還是老司機看得最明白。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一言戳中真相,那就是製造恐懼騙選票。並附上四字評語——「其心可誅」!
且看蔡英文。她在選舉造勢時宣稱,月底一定完成「反滲透法」立法,這是「國安的最後一塊拼圖」。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曾銘宗質疑,當初,所謂「國安五法」完成修法時,蔡英文就曾說過「已經完成國安最後一塊拼圖」,現在選舉到了又要拼圖,「她口袋裡究竟還有多少塊拼圖?」
究竟幾塊拼圖,不是重點,如何利用「國安」操作「仇中」,才是要害。蔡英文的小算盤不但被藍營看破,深綠人士同樣不爽。
「獨派」團體「喜樂島聯盟」發言人張君瑜28日稱,民進黨試圖儘快通過的「反滲透法」空洞不完備,且有「違憲」嫌疑。她質疑,這是因選舉而將法律和臺灣安全問題當成「造勢表演」。
臺灣聯合新聞網直言,「反滲透法」的立法過程恰恰是民進黨完全執政的縮影,這個集傲慢、霸道於一身的政黨如果再執政,未來4年的政壇如何也依稀可見了。
鮮明對比
如此「惡法」讓臺灣「世界保生大帝廟宇聯合總會」總會長王文宗痛心疾首。他說,兩岸好不容易和平相處這麼多年,臺當局不該為意識形態給民眾造成恐慌。臺灣與大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蔡英文勤於拜廟拜神,「哪尊不是源自大陸?」
這話沒錯,可是把民進黨想像的太善良了。
今年以來,民進黨當局不斷在斷絕兩岸交流上「下功夫」,製造「兩岸對立」情緒。攻擊大陸插手臺灣選舉,汙名化大陸「一國兩制」的善意,把自己包裝成所謂「臺灣的守護者」,消滅主張兩岸交流、促進兩岸統一的力量。
對那些渴望到大陸發展的青年堅決打壓、對部分到福建任社區助理的臺灣青年處以罰款,近期更是突擊查處了多家辦理大陸團組入島參訪的旅行社。
前段時間,民進黨當局力推所謂「國安五法」和「中共代理人法」,再加上如今強推的「反滲透法」,給兩岸之間砌上高牆,試圖釜底抽薪式地阻斷兩岸交流。
東廠復闢,惡法還魂?
可另一方面,眼尖的島內輿論也看到,蔡英文上臺以來,不斷製造政治對立,卻不在改善經濟民生上下功夫,導致臺灣經濟低迷、民生慘澹。
2019年以來,蔡英文連續發布消息稱臺商回臺投資金額急速攀升。實際卻是謊報軍情。臺「經濟部次長」卻坦言,實際回流資金是零。年內,臺灣遠東航空、宏達國際電子公司、華映集團等多家具有指標意義的大企業接連倒閉或裁員。臺灣的出口已經連續13個月負增長。
再怎麼忽悠,島內民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不久前網絡票選出的臺灣「2019年度漢字」,得票前三名的分別是混亂的「亂」、謊言的「謊」和擔憂的「憂」。這充分反映出民眾對臺當局的不滿與失望。
轉移矛盾焦點是島內某些政客的慣用招式。韓國瑜說,民進黨已失去民心才會急著修「法」。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認為,一個政權天天在講別人有威脅,自己要注意不要被人家「滲透」、不要被人家所欺騙,恰恰說明它的民生完全拿不出手。
正因為這樣,有臺媒忍不住發文哀嘆,在臺灣選舉倒數時刻,「反滲透法」成了攻防焦點,引起在大陸臺商、臺生、臺師等時常往返兩岸群體的恐慌。
與此同時,大陸在做什麼呢?通過關於修改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的決定,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邀多部門涉臺事務官員說明26條惠臺利民措施。
兩相對照,對比那叫一個鮮明。
文/東魯虯髯客
編輯/宇文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