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兵團新聞12月23日電(葉金紅)12月20日凌晨2點,伊力特熱力廠供暖鍋爐突然出現事故,為儘快排除故障,恢復設備運轉,在接到運行人員匯報後,熱力廠廠長於學軍、副廠長唐林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了解事故原因,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啟動2號爐,搶修3號爐!」熱力廠廠長於學軍斬釘截鐵的說,他安排了兩組人員(運行值和維修車間)搶修,一場搶修攻堅戰就此打響,力爭用3天的時間搶修完畢,及時為釀酒分廠做好供應及保障72團居民的供熱。
3點接到電話的維修工陳興和譚毅殊來到現場開始檢查2號爐,5點又和運行值員工一起上底料。
「現在3號爐的溫度已經比昨天降低150°C,預計21日早上就能把爐溫冷卻到37°C,然後派人搶修。」負責設備的副廠長唐林說,正常情況下爐溫冷卻需要48小時,但是為了早日搶修鍋爐,他們24小時值班,加大了通風量,以降低爐內溫度。
21日清晨,爐內溫度降到37°C。維修工董軍、陳興戴上安全帽,由狹小的入口「爬」入爐膛內部清理底料。爐膛口的尺寸和陳興的肩膀尺寸剛剛好,讓大個子的董軍有點吃不消,出來進去都特別的費勁,出來的時候因為有臺階,所以只能手腳並用。
爐膛內溫度高達37度,爐膛內部空間小,有的地方都站不起來,董軍和陳興都是半蹲半跪在清理底料。12點半底料清理完畢時,董軍因為長時間跪著,腿麻的起不來,休息了一會才起來。電焊工王源和趙新虎進入鍋爐做焊接切割工作。
下午19:30分,維修工陳興、譚毅殊、楊明成、何慶疆、董軍、李新平、王源、趙新虎,他們戴上安全帽、防塵口罩,有序進入三號爐開始清理風帽,爐內空間和照明有限,通風條件較差,粉末礦懸浮在空氣中,溫度一般比室外高得多。進入爐內不一會兒,汗水席捲全身。近1500個風帽,一萬三千多個通風小孔都要一一檢查或疏通,可見作業難度之大。
確保疏通每一個孔,保證流化實驗一次通過。檢查完一個風帽就用粉筆做好記號。為了儘快使故障設備恢復正常運行方式,所有的人都在搶時間。大家鼓足幹勁,忘我地工作起來。將近四十度的熱氣籠罩在爐內,讓他們溼透,大家依然努力堅持。確保利用好有限空間,力爭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工作。
清理風帽時常常保持一個姿勢一兩個小時不間斷,就這樣8名維修工輪番連續作業5個多小時,全身都僵硬了,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電焊工王源完工吆喝:「結束啦、結束啦!」抬頭那一瞬間,才發現腰已不能伸直。陳興從爐膛內鑽了出來,衣服全都溼透了。當他們走出工房時,已經是凌晨1點了。
回到家的陳興3點半接到運行值電話,說是除塵器的壓差太高了。陳興立即來到廠裡和副廠長唐林開始排查故障,此時,室外最低溫度達零下14度,寒冷的空氣迫近帶來的冷風吹得樹枝唰唰作響,冰冷的空氣凍得人不禁瑟瑟發抖。為了儘快恢復設備運行狀態,他們顧不上休息,也不畏懼嚴寒帶來的阻礙,從對爐膛進行觀察,到吹灰系統的檢查,對數據的對比及審核,整整幾個小時始終在緊張工作著,工作的忙碌似乎讓他們忘記了冬天的嚴寒。22日早上8點40分終於排除了故障。
「放心吧,雖說是進九的第二天,咱們檢修人啥天氣沒見過。」陳興一邊整理帽子上的霜花一邊回答。儘管這麼說,但他的臉早已凍得通紅,厚厚的棉帽在寒冷的天氣下失去作用。
22日早上10點左右,維修工們開始卸木炭,室外的天氣似乎比早上更冷一些。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面容都凍上了一層寒霜,身上的棉衣猶如一層薄沙根本擋不住寒氣的襲擊…身上的熱量漸漸被凜冽寒風帶走,但他們顧不上休息,手不聽使喚了,就搓一搓;身子凍僵了,就在地上跺跺腳。他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確保3號鍋爐的穩定運行,確保千家萬戶的溫暖。
「我們一聽到鍋爐出現故障,心裡就急的不得了,早一分鐘消除故障,居民樓就能得到更多的溫暖。」維修車間主任於聰說。
22日中午12點鐘,董軍和譚毅殊把120箱木炭整齊均勻的鋪在爐膛裡。14:05分開始點火,時間,在一分一秒的流逝……20:30分3號爐點火成功,23日11:50分投入運行,經過全體搶修人員晝夜努力,鍋爐故障終於排除,搶修工人都深深地鬆了一口氣,露出了笑容 。
廠長於學軍、副廠長唐林、維修車間主任於聰以及當班值長帶領全體搶修員工連夜搶修奮戰,中間沒顧上休息一下。
這就是熱力廠維修工的日常寫照,他們總是能及時地出現在各個搶修現場,打好一場又一場勝利的搶修之戰。再苦再累再晚,他們從來沒有一聲抱怨,用責任和奉獻擔當起光明和溫暖使者的重任,全力保障熱力廠的安全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