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訊(記者 薛琳 通訊員 王紅)近日,山醫大二院骨科連續為多例頸椎及胸椎疾病患者成功實施微創內鏡手術。這標誌著該院以「創傷小、恢復快、功能保留好」為特點的脊柱內鏡手術的應用範圍,已由腰部,拓展至技術難度更大、風險更高的頸、胸部,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42歲的柳先生左上肢放射痛、麻木1月有餘。左手皮膚的淺感覺減退,左上肢肌力減退明顯。影像學檢查顯示: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左側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受壓。臨床醫學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趙斌教授醫療團隊採用先進的頸椎內鏡「key-hole」技術,通過內鏡手術,為其成功摘除了突出椎間盤,術後患者的左上肢疼痛症狀即刻消失,柳先生驚喜地向醫務人員豎起了大拇指。
據副主任醫師王永峰介紹,頸椎病分為椎動脈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和脊髓型等四種類型。其中柳先生所患的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最高,約佔頸椎病的60%~70%。目前對該疾病的手術治療,以頸椎前路融合固定術(ACDF)最為常見,但這種傳統的術式較之內鏡手術存在諸多弊端。一是手術切口大,較之柳先生僅有7毫米的切口,該術式對患者形成的損傷要大得多;二是患者需要全麻,較之內鏡手術採取的局麻,無論從術中的麻醉風險還是從術後恢復方面都存在較多弊端;三是術中極易損傷頸椎周圍的器官,術後容易出現頸椎活動受限、鄰近節段退變等併發症。頸椎內鏡手術雖然較之傳統術式存在許多的優越性,但是無論從定位的精準還是從解剖的認知方面,對術者的要求都很高。因此,鑑於其由高難度帶來的高風險,該術式目前僅在國內外少數高水平醫院謹慎開展。
48歲的張先生由於摔傷導致胸背部疼痛,伴左下肢疼痛、麻木、無力1月有餘,且在近20天症狀持續加重,左下肢皮膚感覺明顯減退,肌力明顯減退。臨床診斷為胸椎間盤突出症。趙斌教授團隊,通過胸椎內鏡手術,以7毫米的手術切口,為患者成功摘除突出間盤,並行椎間孔成型術,為其受突出間盤壓迫的脊髓精準減壓,使患者的肌力在術後即刻得以恢復。
副主任醫師徐朝健介紹,傳統的胸椎手術雖可達到相對滿意的減壓效果,但也存在著創傷大、對手術技術要求高,以及對脊柱穩定性影響大等不足。張先生接受的胸椎內鏡手術,較之傳統手術有著創傷小、術中出血少、患者痛苦小、恢復時間短、療效好等優點。但此類手術對術者要求很高,學習曲線陡峭,術者必須有足夠豐富的鏡下手術經驗,解剖結構立體感強,才能在術中實現精確置管,精細操作,精準減壓。
據悉,在當前的骨脊柱領域,經皮脊柱內鏡技術在下腰椎無脊髓節段已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對於脊髓受壓的高位椎間盤突出症及頸、胸椎間盤突出病例,卻往往因解剖結構複雜,椎管容積小,脊髓及硬膜囊緩衝空間小,脊髓功能易受幹擾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眾多脊柱內鏡醫師望而卻步。目前,山醫大二院骨科在趙斌教授的帶領下,已達到了脊柱微創內鏡手術在「頸、胸、腰全脊柱」的廣泛應用。
【來源:山西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