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出生,我便榮升「超級奶爸」。為了專心育兒,我辭職在家兩年,成為NGO組織「父親參與力」最早的一批志願者,始終關注和研究父親在育兒中的作用並付諸實踐,還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寫成了《0到3歲超級奶爸早教手記》一書。為此,我經常會被人問起:「瑤爸,你對孩子怎麼會那麼有耐心?」我也常被人誇讚:「你真是個偉大的爸爸,竟然專門辭職在家看孩子,一看就是兩年!」
一開始,我還真有點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做了件特別特別偉大的事,可是伴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發現:其實,我僅僅是做了一位父親最基本應該做的——承擔父職。而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也逐漸成熟。
「養不教,父之過。」《三字經》裡這句最常被人提及的話,卻很少被人讀到心裡。《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用在父職方面也是恰切的:
關於孩子,關於教育,關於父職,每一位父親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在孩子一生成長中應該扮演的角色——知止;
當你明白父親一生的職責,父親對於孩子的意義,你就會安定下來,不再輕易為這個浮躁的社會所左右,因為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目標和堅定的立場——有定;
然後,你會靜下心來,深入地,走心地,慢慢地品味「父親」二字,你會發自內心地思考——能靜;
當你靜下心來,你會身心安詳,從容有度——能安;
擁有一顆安定的心,你思考問題就會非常全面,不會顧此失彼——能慮;
當全面去思考一個問題時,實際上你已經有了最終的答案,因為答案往往隱藏在問題裡——能得。
很多人問我:「瑤爸,你認為父親盡職對於孩子的成長到底有什麼作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父親是否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成長?
為什麼你能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堅持下來?
為什麼你能夠擁有那些矚目的成績?
為什麼每次要你做決定,你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為什麼你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自我價值感很低?
為什麼……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不尋常的家庭因素。而父親的力量,與母親的力量一樣,必不可少。
在童年的畫面裡,總是有父親熟悉的身影,不論他對你疼愛有加,還是漠不關心,甚至對你暴力相向。也許你感激他、崇拜他,也許你怨恨他、淡忘他,但父親的影響力始終都是一種超越死亡、性別和親近程度的力量,影響你現在的生活與將來的成就。
我們與父親到底走過了一段怎樣的心理路程,需要你走心地思考一下。
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父親經常會為自己的缺位找很多藉口——
孩子0歲~1歲時:「我又不能餵奶,我粗手粗腳的,把孩子碰壞了怎麼辦?孩子媽,還是你多照顧孩子吧,等孩子大一點,我再陪他玩。」
孩子1歲~3歲時:「你看,你看,我說的話他也不懂,我一看他,他就哭,又不會說話,這啥意思啊?孩子媽,還是你來看吧,等他再長大一點,能聽懂話了,我再陪他玩。」
孩子3歲~6歲時:「不是有幼兒園嘛,你看,他有自己的小朋友,玩得不也挺好的嗎?我這幾年正處於事業上升期,孩子媽,你就多擔待擔待,等他上學了,我負責他的學習。」
孩子6歲~12歲時:「哎呀,現在的小學怎麼這麼累,除了學習,還得上這個那個興趣班,周末比上學還要累,不學還不行,連個玩的時間都沒有。孩子媽,什麼時候孩子有時間叫我,咱們一起放鬆放鬆。」(可是,6年過去了,發現孩子總也沒時間)。
孩子12歲~15歲時:「孩子媽,你看,孩子太叛逆了,都是你以前慣的!這怎麼管啊,都不聽我的!」
孩子15歲~18歲時:「就這3年了,最後努力一下吧,這知識我也輔導不了,靠你自己了。」
孩子18歲以後,你想教育時,不是你沒有了時間,而是他沒有了時間。
父母對孩子是通過被模仿者、應答互動者和環境創設者三種角色影響著孩子成長的,而這三種角色從孩子誕生之日起,父親就應該承擔了。父親的角色對孩子的影響會隨著孩子逐漸地長大而慢慢減弱,呈現一條遞減曲線,因此,每一個智慧的父親都會儘可能早地參與其中。
首先,從被模仿者的角度來說,父親和母親分別是孩子生命中出現的第一個男人和女人,父親的性格、氣質、為人處世,是孩子對男性榜樣的最初覺察,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在很長時間裡認為男人就應該是父親那樣。父親的優點,無一不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假如父親不具備積極的特點,甚至相差太遠,那麼,孩子在構建自我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欠缺。女孩則會在對男性的理解和與男性的交往中產生偏差,如缺乏信任、過度依賴、排斥牴觸等。
其次,應答互動(即對孩子言行的回應,以及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最能體現父母的差異,也最能影響孩子的性格。比如,母親經常把孩子抱在懷裡與孩子溫馨地對視,父親則常讓孩子騎在肩頭,或者把孩子拋上拋下。孩子從母親那裡得到情感歸屬,從父親那裡則品嘗到刺激和冒險。當孩子經歷一項挑戰時,母親容易擔心地囑咐「小心點」,父親則會說「別害怕,勇敢點!」父親的這種態度會促使孩子勇於探索而不是畏首畏尾。
第三,從環境的創設來講,父母的社會地位、事業的成功度、獲取收入的能力、交往的人際圈、判斷事情的準則、對人和物的好惡等,會直接影響孩子最初的自尊心、安全感和視野,會幫助孩子從更大的角度和視野來看待人生,看待世界,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接觸過很多夫妻關係、家庭關係不好的家庭,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其中總有一項:對於孩子教育方面的理念不統一。而這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項。那些幸福家庭的相似往往體現在對孩子教育的一致性、成功性上。天下父母,有哪個不希望孩子超過自己,成就一番事業,為社會作出貢獻呢?有哪個不會為孩子的成功而歡呼雀躍,發自內心地滿足呢?
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在給全民帶來開心的同時,還讓我們更深刻地思考「父親」這一角色的內涵。一個合格的父親,需要更多地參與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這不僅對孩子意義非凡,對父親們也大有裨益,對構建和諧的家庭也很關鍵。
待在家裡,不是不男人,而是很男人;陪著孩子,不是幼稚,而是更成熟;參與育兒,不僅不會浪費時間,而是會讓你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