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觀察者網的岑少。歡迎觀看新欄目「岑濟優『秀』」。
最近連花清瘟挺火。鍾南山說連花清瘟對「輕症和普通的」新冠患者有效,可瑞典人不讓這藥過海關,說它無效,甚至說裡面「只有薄荷醇」。
這把我逗樂了,我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一般不會笑,除非忍不住。
如果裡面只有薄荷醇,咱怎麼不叫薄荷清瘟?口香糖都不會只有薄荷醇吧。
這事確實有點過於離譜,所以我搜索了更多的瑞典語網站,還請教了在瑞典留學的朋友,原來瑞典人說的是「mest aktiva(most active)」,說最有效的成分是「薄荷醇」,不是「只有薄荷醇」。
看來中國媒體在轉述時,又鬧了個翻譯上的烏龍,但瑞典人呢,確實挺看不上連花清瘟。
其實,研究「Lianhua-Qingwen」的英語研究文章不是沒有,
翻翻文獻就能知道,裡面潛在的有效成分很多,比如連翹脂苷E、蘆丁、金絲桃苷、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谷甾醇等等。
薄荷醇也是一種藥用成分,可沒有人主張它是連花清瘟最有效的成分。瑞典人的說法雖然並不像中國媒體轉述的那麼無腦,但也沒強多少。
有朋友問,這連花要是買不到,我能不能去池子裡摘點,或者吃蓮子有用嗎?
你真是個人才,來來來,給我捧個傳統段子《口吐蓮花》,看我不一口蓮花噴死你。
連花清瘟的「連」是連翹,「花」是金銀花,沒有「蓮花」什麼事。
新冠疫情帶火了一部老電影《傳染病》,裡面有個意見領袖,謊稱某種藥材有效,從中牟利,劇中設定的藥材,正是連翹。
連翹也不是什麼稀罕植物,還能觀賞,開花的時候,遠看一團黃黃的,不知道的以為是迎春花。但迎春花是6瓣的,連翹花是4瓣的。
扯遠了,回到這藥上。
首先明確一點,連花清瘟,不是抗病毒「神藥」。瑞典人可能會叫屈,你們鍾南山也說啦:「服用後能否使病毒轉陰,實驗組與對照組有縮短,但是沒有顯著性差異。」
鍾院士的說法,是非常嚴謹的,是對研究結果最準確的表述。但在醫學實踐上,「沒有顯著性差異」確實經常就被「四捨五入」成「無效」。
為什麼這樣處理呢?因為樣本之間,具體情況往往會有很大波動,打個比方,並不是一組姚明和一組郭敬明在那裡比較,
每一組都是有高有低,有的我高,有的你高,犬牙交錯,你很難說平均數的一點點差別,到底是「正常」的波動產生的,還是真的因為藥物作用產生的。所以,統計學的檢驗就很有必要了。
在找「神藥」時,我們當然應該把「沒有顯著性差異」的藥物,視為「無效」,因為我們要找的是那種「立竿見影」「力挽狂瀾」「力拔山兮氣蓋世,病毒碰著就該死」的理想藥物。
但是,在滿世界都找不到「神藥」的情況下,效果有差異但不顯著的藥物,如果產量充足、價格低廉,在醫生的指導下,我認為未嘗不可一試。
統計學的應用是醫學最重要的進步之一,但也不必絕對化。
第二點,我看到的鐘南山最近一次表態,是和中國留學生連線時,唯一明確說有顯著性差異的,是患者體溫下降。
這又遭到了一些國外醫生,包括華人醫生的隔空「挑戰」。有人就說某種常見的感冒藥也可以給新冠病人退燒,緩解症狀不等於戰勝病毒。
我想這還是思路和標準不同,很多人眼裡的「有效」,必須是直接殺滅病毒,這連花清瘟確實做不到。
但從實用理性的觀點來看,能改善症狀,哪怕不顯著,也可能有些意義。比如患者症狀緩解了,心情好了,信心有了,可能更有利於康復;也可以減少護理人員的壓力。
第三點,不要盲目吃藥。
現在國內風險已經很小了,有疑似症狀,安心休息觀察,必要時去醫院就好。如果您在海外,做好物理防護是第一位的,千萬不要為了「預防」而吃連花清瘟,更不必大量囤貨。如果你手頭有連花清瘟,出現疑似症狀後,可以找有中醫背景的華人醫生諮詢用藥。
今天我們的內容就是這些。鍾院士的論文還沒有正式發表,關於連花清瘟,也還有很多可以說,我先挖個坑,以後再慢慢填。
(關於欄目名稱,本打算叫「濟生堂話」。因為曾祖父在上海太平橋地區,也就是現在新天地附近開了「濟生堂」,坐堂問診開方製藥,雖然在公私合營後幾經變遷已不復存在,但還是想用濟生堂這個名字,致敬先祖。可虎牙小姐姐一搜索,中國現在還有不少「濟生堂」,只不過和我家祖上的「濟生堂」一點關係都沒有。你這紀念先輩呢,結果白給人家打廣告了。既然穿上長衫錄節目,就當個「秀場」吧,便取了「岑」與「濟」字,組合成了「岑濟優秀」。)
第一期《科學家為什麼幹不過陰謀論》視頻已經發在了觀察員欄目,點擊下一頁,可查看第一期的文本
科學家為什麼幹不過陰謀論
新冠疫情來了,科學家成了媒體寵兒,同樣「大放異彩」的還有陰謀論者。
陰謀論者說新冠病毒是人造的,科學家不同意新冠病毒是人造的,陰謀論者就偏說新冠病毒是人造的。
你覺著科學家說服他們了嗎?我覺得沒有,不僅現在沒有,將來、永遠都不可能。
有人說,科學家老厲害了,我們中國人也一直鼓勵xiao習科學啊,一直很崇敬科學家,前輩馬三立就在相聲裡說要做「科學家」,後來郭德綱也要當「科學家」,怎麼「愛科學」幾十年了,陰謀論者還是那麼多呢?
讓我們用具體的新冠病毒的例子來看看。
之前有篇論文《新冠病毒的近端起源》,當時,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這論文太了不起啦,充分說明新冠病毒不是人造的,很多人都反覆引用,給作者打call。
他們的理由是什麼呢?在於新冠病毒和SARS有一些關鍵的差別。
關鍵的地方就在可以與人類受體結合的刺突蛋白。這個結合能力越強,你可能就越容易中招。而這個關鍵蛋白上最關鍵的地方,叫受體結合域。
拿新冠和SARS病毒PK下結合能力試試?果然新冠勝出。
但科學家發現,SARS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有442、472、479、480、487、4911這6個位置關鍵的胺基酸,新冠病毒相應的是455、486、493、494、501和505,這六對胺基酸裡面啊有五個不一樣。
你肯定發現問題了,這科學家說的是人話嗎?這兩組數字,壓根沒一個一樣啊。怎麼就說五個不一樣呢?
原來啊,改變胺基酸,不是說在完全對應的位置上替換一個,就完事了。稍微改變下,就可能讓整個蛋白質的結構發生變化。
這蛋白質結構就和小貓玩線團似的,動兩下就不敢保證會變成什麼樣了。
科學家做的只是觀察兩個病毒蛋白的樣子,和人類受體湊一湊,就跟拼積木似的,來看看類似的關鍵位置是哪裡,所以這12個數字當然沒有一個一樣。
至於所謂六個胺基酸裡面五個不一樣,指的是類似的位置上,具體的胺基酸不同。
但這話其實都多餘。新冠病毒和SARS的刺突蛋白,差別還不少,假如要把SARS變成現在的新冠病毒,你先改其中一部分,可能會一臉懵圈,都未必能跟受體湊合上。
你壓根都不知道這六個位置到底是幾號,哪還有閒心考慮幾號上是什麼胺基酸?
而且也不是想怎麼改就怎麼改,計算機模擬出的改法,現實中可能並不容易實現。
所以,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認為,這麼搞太難了。
科學家以前是操縱過冠狀病毒的基因,但新冠病毒不只是和SARS不同,和先前用過的冠狀病毒都不同。
換句話說,基於現在認識的病毒去改,基本不可能。
可對於陰謀論者來說,那都不是事兒。
你科學家不知道,不等於全世界都不知道啊,萬一哪裡有個秘密實驗室呢?
反正具體信息都是保密的,就算你公開,也可以懷疑你還是有所保留,總之不可證實,不可證偽,陰謀論者可以隨便編造。「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
哪怕全球實驗室都查驗了,他們甚至可以編出哪裡還有個秘密實驗室。有些人可以相信51區裡有外星人,他們當然也會相信秘密實驗室裡有各種未知的冠狀病毒。
論文作者還有個論據,其實也是「胡話」。
他們認為,根據計算分析,新冠病毒與人類受體的「相互作用不是最理想」的,和SARS病毒比也不是「最優的」,所以這最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產生了一種新的優化結合方案,不是有目的操縱出來的。
但這麼去思考,完全是掉進了陰謀論者的地盤。在他們眼裡,誰說一定要最理想的,最優的?我有能力修改病毒,就不能故意改個比最優的稍微弱一點的嗎?就是用來迷惑你的嘛。
不可證實、不可證偽是陰謀論者的「大殺器」,完全碾壓科學家。因為科學本來就不是用來排除所有可能性的,總有些空間,科學家只能說不知道,不了解,不確定。
人造病毒陰謀論還有個變種,就是病毒洩漏陰謀論。一個新病毒,全球科學家都沒見過,但只要像前面說的那樣,假設哪裡有個秘密樣本,一切就都成立了。
陰謀論者邏輯自洽,難以證偽,科學家完全不是對手。但稍加思考就能發現,陰謀論那套東西,其實可以用來指責任何國家,秘密樣本可以出自任何實驗室,秘密實驗室也可以被安排在任何地方。
當有人拋出所謂「人工製造病毒」的「證據」時,你以為他是隊友,其實可能是要污衊你祖國的惡人。
正因為陰謀論可以指哪打哪,與其說是思維問題,不如說是屁股問題。
科學家守望科學就好,守望屁股就免了吧,你們永遠打不贏陰謀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