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安慶市立醫院與安慶市公安局迎江區分局商定,在醫院設立「警務室」,這是全省第一個醫院「警務室」,開了我省警力直接進駐醫院的先例。在醫務環境不樂觀的背景下,醫院「警務室」的出現格外引人注目。
安慶市市立醫院座落在繁華的人民路鬧市區。這家醫院門診大樓廣場的東側,有一座外形不顯眼的小平房。藍白色的屋簷上,掛著大大的警徽。不鏽鋼玻璃門旁,「安慶市公安局迎江區分局市立醫院警務室」的標牌非常醒目。
醫務環境堪憂
安慶市立醫院在迎江區天后宮派出所轄區。記者日前在該派出所採訪時了解到,近年來,醫院曾發生多起影響醫務環境事件,對此,派出所均有出警記錄,有的經請示還動用了防暴警察。
去年6月4日晚9時許,患者劉某因病到醫院就診,第二天上午12時病亡。當天上午死者的家屬共計20餘人到市立醫院討說法,與醫病工作人員發生矛盾,後死者家屬堵住醫院大門,攔人就診。從上午8時開始至12時,醫務科的人被堵在辦公室不能正常工作,連病人需要輸血,醫務科也無法為其籤字。保衛、公安人員用撬鎖、砸窗的手段才將他們救出。此後死者家屬連續3個晚上睡到醫生的辦公室,總共持續了七八天。
去年7月17日上午,出生38天的患兒張某,在醫院頭皮輸液。患兒躁動,護士拔針時因膠布粘著頭髮,拔出來的針頭劃破患兒頭皮,患兒媽媽指責護士護士不負責任,護士道了歉,但家屬不接受,並帶來了20多人,坐在院辦門口找院長要求索賠。此糾紛持續了三四天,有關護士一個星期沒敢上班。
在醫患糾紛不斷出現的同時,醫院治安問題也日益凸顯。安慶市立醫院作為皖西南地區唯一的三級甲等醫院,年門急診量達50多萬人次,年出院病人2萬多人次,治安狀況比較複雜,偷盜、鬥毆事件時發生。一些醫託更是明目張胆騙人就診,導致一些患者耽誤了治病。
正是在醫患糾紛增多及治安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安慶市迎江公安分局和安慶市立醫院商定,在醫院設立警務室,派出所民警進駐醫院,實行24小時值班巡邏。
舉措深思熟慮
設立警務室,警方和醫院都作了充分準備。迎江公安分局副局長潘錫斌介紹了醫院警務室的人員配情況,雖然該局警力緊張,但考慮到剛剛進駐要造成一定的聲勢與影響,還是下決心選派了3人。警務室的管理隸屬於天后宮派出所,分局治安大隊在業務上給予指導。經濟上,他們與派出所幹警享受同等待遇,但在節假日與夜班加班時,院方提供適當的補助。
迎江公安分局局長程平認為,公安機關在醫院設立警務室既符合公安部實施社區警務戰略的工作要求,又符合醫院的工作實際。他認為,警力前移,可以更好地做好醫院內部的相關工作,處置各類治安刑事案件,協助醫院調整醫患之間的糾紛,打擊「職業醫鬧」。
市立醫院早在去年6月,就安排了12餘萬元資金新建裝修了50多平方米的警務室。後又拿出4萬餘元為警務室配備了電腦、電臺、電話、對講機、攝像機及相關設施。
對警務室的設立,安慶市立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同柱一語中的:主要是想營造一個更加安全與和諧的就醫行醫環境,維護醫患雙方的共同利益。劉同柱打了一個比喻,醫院一出事,警察就趕來「滅火」,設立警務室的作用就在於控制「火勢」,讓「火」燒不起來。
從行政與法律的角度講,公安機關不可以調解醫療糾紛。對於警察的進駐,市立醫院副院長鮑書年認為,可以籍此為醫療糾紛的調解過程維持秩序,制止過激行為,疏導雙方走理性協商與法律維權的途徑。
力推醫患和諧
從了解的情況來看,警務室的設立推進了醫院治安狀況的好轉。在醫院警務室,記者查看《接處警情況登記表》和《值(交接)班記錄表》時發現,元月份以來,他們已接處警42次,其中刑案21起(協破刑案1起)、治安案件7起、無大醫患糾紛。對照去年同期在派出所的接處警情況,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分別下降了39%、42%,尤其是大醫患糾紛下降了200%。
東至縣的患者胡小兵說,他以前帶著兒子來看病,剛準備掛號時就遇到一位女「醫託」,結果被她帶到小診所後,花了200多元冤枉錢。這次自己來看病,沒見「醫託」了。市立醫院醫務科科長馬立接受採訪時認為,治安不好和「醫鬧」現象使得醫生缺乏安全感,無法集中精力看病,醫生為規避風險還可能會導致過度檢查和轉診率提高,從而加重病人的負擔。現在,醫務人員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還給病人。
但對警務室的設立,不少人心態還是比較複雜。一些患者在接受採訪時認為,看到警務室,總感覺有些怪怪的。一位來自市郊的張姓患者說,他不知道這警務室是幫助誰的。來醫院看病本來就不舒服,看到警察更緊張了。患者大多認為,警務室不可能消除醫患糾紛,甚至會更加激化矛盾。到那時,別說給醫院設立警務室,就算給每位醫生再配備一名私人保鏢,依然是無助於問題的化解。
劉同柱坦言,醫務環境不樂觀,主要源於醫患關係緊張。但他同時強調,緊張的根源不在於患者,也不在於醫生、醫院,而在於「看病難」和「看病貴」,如藥價虛高、醫療成本居高不下、醫保覆蓋面小等等。他舉例說,一些藥品低利潤、低價格,於是廠家就不生產了,導致醫院只能使用高價藥品,直接損害了患者利益。
根在體制弊端
醫患糾紛日益引起關注,這也成為今年全國「兩會」議論的一個焦點。根據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一年中,全國平均每家醫院發生醫療糾紛66起,發生打砸醫院5.5起,打傷醫師5人,為了平息一場糾紛,醫院要付出10.8萬元的賠償款。
一些地方甚至出現極端的例子。位於深圳市平湖的山廈醫院,甚至出現了連續數日醫生護士戴著鋼盔上班的極端狀況。中國青年報3月1日頭版頭條報導,一個患者因為對醫生懷有戒備心理,暗藏錄音機看病,以便隨時"對簿公堂"。
談到醫患關係,全國政協委員、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專家劉榮玉認為,醫療體制改革相對滯後,是醫患關係比較緊張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一部分保患矛盾也變成了醫患矛盾。另外,醫生的法律意識不健全也破壞了良好的醫患關係。劉榮玉指出,一定要強調和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和知情同意權,有些醫生往往認為患者不懂醫,就忽視他們的這些權利,其實是擴大了自己的風險承擔範圍。
省致公黨一份提案認為,中國現有職業醫師一百九十四萬名,絕大多數是敬業和優秀的。引起廣大百姓不滿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除了與醫院管理有關,更多的是社會和醫療體制的問題,不應該把責任全推給醫生。醫患雙方成為戰友,才能更好地戰勝病魔。醫患雙方要和衷共濟,多說有利於和諧的的話,多做有利於和諧的事,共同營造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共同推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記者鄒寶元 李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