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知乎上剛編的故事」,真的可以賺錢了

2020-12-25 網易科技

(原標題:【深度】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知乎擁抱「新編的故事」)

記者 |姜菁玲

編輯 |文姝琪

圖源:視覺中國

從2017年開始,「知乎,分享你新編的故事」成為一句圍繞知乎經常出現的調侃。這句話總是出現在一些極具吸睛的高贊故事性內容後面,用戶用它來表示對這個故事真實性的質疑。

在知乎不斷擴張的幾年裡,故事與知乎之間似乎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兼容。根據知乎創作者北邙的回憶,知乎社區裡的小說創作實際上興起於2016到2017年期間,而這個期間知乎對於文學性內容的認知,處於「對名著的探討、對文學創作手法的理解以及對文學的評價上,而不是你自己去寫故事」。因此,許多小說創作者從知乎向其他平臺流散。

不過,2019年年底起,事情發生了變化。知乎開始從各個渠道吸引創作者回到知乎,進行故事性內容創作。知乎向創作者提供創作空間以及變現方式,正式拓展自己的網文業務。

「你在知乎上剛編的故事」,真的可以賺錢了。

「新編的故事」也可以賺錢了

2019年年底開始,知乎正式發力拓展自己的網文業務,開始從社區內外各個渠道吸引創作者來到知乎平臺上創作故事性內容,並為此提供創作空間以及看起來可觀的變現收益。

北邙是創作者之一,2019年,北邙在知乎舉辦的親歷故事大賽中獲得二等獎,之後受到知乎編輯邀請,開始在知乎更新自己的付費鹽選專欄《獄警故事1》。這部專欄是一部短篇小說故事集,講述北邙從事獄警四年以來,親身接觸過的十位罪犯的故事。

目前知乎平臺上的故事性內容主要包括兩種,一是以《獄警故事》為代表的基於真實經驗的非虛構故事,知乎將其稱作親歷故事;另一種是虛構類故事,比如各類小說、腦洞故事。

知乎認為,無論是如律師、法醫、警察等專業人士分享的真實職業故事,還是各類小說、腦洞故事,在知乎都有很大的受眾群體和消費市場。

打開如今的知乎,如果你是一個對故事比較感興趣的用戶,可能你的時間線上時不時地會發現,諸如「如果穿越成為虐文的女配該怎麼辦?」、「如何寫一個反俗套的武俠故事?」類似的腦洞問題,而回答多是根據題意進行虛構的短篇小故事。

此外,在知乎的商業化板塊——會員商城中,可以看到大量網絡小說電子書成品;鹽選專欄類目裡,除了以往的知識性內容,也出現了許多由短篇虛擬故事構成的付費專欄內容。

知乎為這些創作者提供的變現方式包括會員閱讀點擊分成、鹽選專欄訂閱費以及版權交易費用等。擁有兩部鹽選小說專欄的知乎創作者獅心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一部鹽選專欄一般是十個故事,他的兩個專欄都已更新一半左右,目前這兩部專欄為他帶來了接近五十萬的收益。

獅心表示,自己的收益情況在當下知乎的小說創作者中屬於中等偏上的水平。根據北邙向記者透露的信息,他的付費鹽選專欄《獄警故事1》就為他帶來了超過六十萬的收益。此外,根據知乎的介紹,七月荔、閒掃落花等連續出版了多部鹽選專欄的小說創作者,目前平均單月收入超過10萬。

對於版權交易,知乎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版權運營是在會員付費模式基礎之上的衍生業務,是商業模式的其中一塊。知乎會和出版機構、影視機構等版權開發鏈條合作夥伴一起,共同開發有市場的內容IP。同時,知乎也會嘗試獨立開發和運作內容版權。

與其他平臺相比,獅心認為,在知乎的收益處於非常有競爭力的水平,填補了市場上精品短篇的空白。他說,同樣的收益水平,在閱文可能需要是中上層級的作者,日更一萬字左右才能達到。而在知乎,一個鹽選專欄通常為十個故事,每篇故事在七千字左右即可,更新頻率也相對不緊張。

19年至今,知乎網文業務已經運行近一周年。知乎披露,知乎親歷故事大賽第一季共收到7749篇投稿創作,截至目前,共有193篇作品與知乎籤約,其中44篇作品已開發成鹽選專欄並上線,6篇作品已進入圖書及影視版權開發階段,鹽選專欄籤約創作者約有數百人。

知乎態度為什麼變了?

在2019年初發生的知乎大V又出走事件中,知乎電影大V兔撕雞動員了數百位知乎大V從知乎轉向微博等平臺,進行多平臺運營。

兔撕雞曾在界面新聞訪談中提到,他出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從2015年組織起來的「故事販賣機」專欄,在18年遭遇流量嚴重下滑。對於這個匯聚了400多位創作者,賣出了不少版權,且產生了不少精品短篇小說的專欄,2018年年底,兔撕雞希望知乎能夠予以重視,進一步對接扶持。但知乎予以忽視。

獅心當年亦是「故事販賣機」的成員之一,他回憶說,故事販賣機在2016年已經成為知乎故事創作的最大號,各方面欣欣向榮,寫手們也很有幹勁。

「但是,在2018年左右,知乎雖然並沒有明確地表示不贊成這方面內容,但給到我們的感覺是,至少是無視,因為無論寫什麼都沒有流量。」

獅心表示,很快,由於流量表現不佳,同時缺乏足夠有力的變現渠道,故事販賣機就停止運營了,曾經聚集在知乎創作的網文寫手們也流散去了其他的平臺。

一位接近知乎的人士曾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故事和知乎的基因是天然牴觸的。知乎絕不是單方面簡單粗暴地否認故事類內容的價值,只不過在最初的選擇上,知乎是打算走另一條路,做以事實為根據的內容。

很顯然,知乎彼時所「牴觸」的故事性內容指的是虛構題材的網文創作,而「以事實為依據」的內容則指的是如今的「真實職業故事」之類題材的內容。

對於前者,「分享你新編的故事」質疑在前,知乎對虛構題材採取忽視的態度,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自我切割。北邙在知乎的創作歷程也在2016年前後開始,在他的描述中,知乎對於故事性內容的認知經歷了一個認知變遷。他表示,由於知乎定位於分享知識的平臺,當時的知乎對與文學板塊的理解,仍停留在「對名著的探討、對文學創作手法的理解以及對文學的評價上,而不是你自己去寫故事」。

而對於後者,知乎更希望去走「真實職業故事」的路線——某種意義上,這確實更加符合知乎「分享知識、經驗」的自我定位。華映資本馬赫對界面新聞記者分析稱,知乎原先的用戶定位是一線城市的高知人群,用戶心智是分享知識、經驗,對於內容的真實性和深度性是有一定需求的。

也就是說,「職業故事」所擁有的真實性,本質上是與知乎固有核心用戶心智一致的,真實性也成為知乎與編故事開啟自我切割的重要籌碼。北邙所創作的《獄警故事》系列正屬於知乎所提及的真實職業故事範疇,北邙稱,在故事上線前,知乎會要求作者提交故事真實性相關證明以證明故事的真實性,例如犯罪判刑就需要裁判文書網的證明等。

雖然說在知乎大V事件中,兔撕雞等創作者反覆提及知乎官方在當時對網文採取了「打壓限流」的做法,但目前為止,知乎官方從未承認過有限流行為。

知乎就該問題對界面新聞記者回應稱,知乎對每個用戶秉持著開放、平等的原則,知乎在社區管理規則之上,從來沒有打壓過用戶的自由創作。知乎除了鼓勵用戶自由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之外,也歡迎各類虛構、腦洞類創作。知乎反對的是包裝成真實經歷的虛假內容。

北邙告訴記者,從2019年年底開始,「知乎似乎是發現了這塊業務的商業價值」,開始從各個渠道重新招攬網文作者回到知乎。而此時的知乎,已經為創作者規劃好了創作空間和變現方式,虛擬小說創作和真實職業故事都被歡迎。

變遷背後:知乎在泛化中尋求變現

從「打壓限流」到「重視扶持」,北邙所說的「商業價值」是知乎重新擁抱網文重要因素之一。對於知乎來說,最直接的是,網文正在成為其會員業務的一個有力抓手。

獅心表示,知乎有專門的運營團隊,對於付費鹽選專欄中的故事,知乎會通過截取一個吸引人的付費點,前期會由故事檔案館等知乎官號分發在不同的問題下,後期會用作者自己的帳號進行分發。轉化率直接影響作者的收入,而其所獲得的五十萬收益基本來自於會員付費轉化的收入,「很少一部分是只訂閱鹽選專欄的」。

通過對短篇網文的緊湊情節進行分割,用戶在問答中會被吊起胃口,迫切想要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而比起單個付費鹽選專欄一般超過19元的價格,知乎鹽選會員19元/月可暢讀所有專欄的性價比顯然更高。因此,為了看完網文而開會員,就成了知乎被轉化用戶的常見動作。

知乎方面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知乎付費會員增長了4倍。鹽選專欄、電子書等都是會員體系中重要的會員消費形式,網文為知乎會員業務填充了新的付費內容類型。

但知乎並未透露網文業務的具體數據表現,不過其表示,會員業務是知乎商業化的其中一個引擎,故事類內容在過去一年裡,確實有很大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豐滿了知乎的內容生態和商業化進程。

當然,網文對於知乎的意義不僅於此。公開資料顯示,知乎註冊用戶從2017年底達到1.2億,2018年8月突破2億,截至2019年1月,知乎用戶數已突破2.2億。

用戶規模不斷增長,同時也意味著用戶和內容的逐漸複雜。2018年,知乎創始人周源曾公開指出,知乎正在從服務一部分人的知識社區邁向普惠內容平臺,知乎本身的用戶結構也發生大幅變化,大量二三線城市的用戶在知乎進行討論、分享、交流。

知乎在百度指數上的用戶畫像顯示,知乎用戶年齡分布已經從2018年5月的以30-39歲年齡段為主,到2020年5月變成了以20-29歲為主。

而網文背後,同樣是更下沉、更年輕、更具粘性的用戶。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9年數字閱讀用戶年齡,86.3%的用戶年齡在35歲以下,其中,37.4%的用戶年齡在25歲以下,22.9%的用戶年齡在25-30歲之間,26.0%的用戶年齡在31-35歲之間。

華創證券一份報告顯示,網文讀者早至2017年初下沉市場(三線城市及以下)用戶規模已超過一二線城市,2018年更是增速分化,分別下沉市場增速46.93%、一二線城市11.77%。從閱齡來看,77.2%的網絡文學讀者閱讀網文超5年。從單次閱讀時長來看,近半數讀者平均每次閱讀時長在1-3小時之內,用戶閱讀粘性較高。

也就是說,知乎與網文背後的受眾達成了基本一致的趨勢,網文對於知乎的內容形成了補充,迎合了知乎的內容和用戶不斷泛化的趨勢。

不過另一方面,長期關注文娛賽道的投資人馬赫認為,網文與知乎的核心用戶心智來說是不一致的,在真實性和深度性的需求之下,虛擬故事仍然讓人覺得奇怪。

另一位關注文娛,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則表示,知乎做網文的目的一方面可能希望激發讀者和內容創作者生態,另一方面則可能出於變現考慮。但確實 ,與原有知識社區的定位有所出入,更加泛娛樂化。

馬赫稱,知乎做網文更多像是知乎變現以及收入結構調整的一次被動嘗試,已有的成功案例可以看作是平臺運營的結果,而模式能否真正跑起來還需要繼續觀望。

(如果您對本文有什麼看法,歡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jjingl-)

本文來源:界面新聞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知乎的「中年危機」:圖文與視頻進退兩難,創作者賺錢難上加難
    最近,大家打開知乎的衝動是什麼?靈魂段子手們給出了他們的答案:而一提起知乎,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年薪百萬等的梗是逃不掉了,而「逼乎」、「分享剛編的故事」等諷刺標籤更是撕都撕不掉。▲ 由劉昊然代言的「你真的知道嗎」三連問知乎廣告2018年,大概是知乎從小眾社區真正走向大眾的裡程碑式一年,不僅是廣告在線上線下刷屏,連用戶數也從2013年剛開放社區時的40萬,一路狂奔到2018年末的2.2億,甚至與2017年的同期對比,增長也達到102%。知乎破圈成功。
  • 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知乎擁抱「新編的故事」
    從2017年開始,「知乎,分享你新編的故事」成為一句圍繞知乎經常出現的調侃。這句話總是出現在一些極具吸睛的高贊故事性內容後面,用戶用它來表示對這個故事真實性的質疑。 在知乎不斷擴張的幾年裡,故事與知乎之間似乎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兼容。
  • 【深度】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知乎擁抱「新編的故事」
    這句話總是出現在一些極具吸睛的高贊故事性內容後面,用戶用它來表示對這個故事真實性的質疑。在知乎不斷擴張的幾年裡,故事與知乎之間似乎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兼容。根據知乎創作者北邙的回憶,知乎社區裡的小說創作實際上興起於2016到2017年期間,而這個期間知乎對於文學性內容的認知,處於「對名著的探討、對文學創作手法的理解以及對文學的評價上,而不是你自己去寫故事」。
  • 「深度」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知乎擁抱「新編的故事」
    在知乎不斷擴張的幾年裡,故事與知乎之間似乎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兼容。根據知乎創作者北邙的回憶,知乎社區裡的小說創作實際上興起於2016到2017年期間,而這個期間知乎對於文學性內容的認知,處於「對名著的探討、對文學創作手法的理解以及對文學的評價上,而不是你自己去寫故事」。因此,許多小說創作者從知乎向其他平臺流散。
  • 知乎商業化遭質疑:大V很賺錢,知乎不賺錢
    原標題:知乎商業化遭質疑:大V很賺錢,知乎不賺錢6月6日,也正是全國高考的前一天,知乎舉辦了一場小型的媒體溝通會,宣布旗下「知識市場」業務正式升級為「知乎大學」。自2016年至今,知乎在知識付費領域加速布局。知乎Live、書店、私家課、讀書會等產品的陸續上線,搭建起了「知識市場」的產品體系。
  • 什麼樣的人適合寫知乎賺錢
    1、有空餘時間寫知乎重要的是寫作,而在知乎上必須要原創,不管是回答還是文章都要原創,而且同樣的答案只能發一次,所以你想做好知乎,每天至少寫一篇文章,回答幾個問題,每天花二到三個小時左右是需要的。2、事業穩定期短時間內沒有事業變動,工作穩定,為什麼要工作穩定才能做好知乎賺錢呢,是因為知乎賺錢它不是賺快錢,它需要一段時間的沉澱才會見到效果,怎麼也得認真做一到三個月才會有效果,所以如果你的事業不穩定,做知乎可能前期沒有收入,這樣人就會有心理上的焦慮,反而做不到預定的結果。
  • 有人用玩知乎賺錢萬元,是如何做到的?
    我問她是去做了什麼兼職,她說:就在知乎上寫些東西。我聽到「知乎」兩個字後就明白了,雖然她的語氣輕鬆,但是我知道她私底下一定是花了很多心思在知乎上的。如今這個時代,可以說人人都是自媒體,在工作學習之餘利用網絡賺錢也變得不是那麼難的事,前幾天給大家分享了幾個大家不知道的賺錢方式,那麼一些眾所周知的賺錢方式你們都會操作嗎?
  • 知乎已啟動上市程序,欲在美股或港股IPO
    由於那時網際網路普及率還不算高,且初期知乎的受眾群體範圍小,開放公眾註冊後進入知乎的早期用戶,基本真的是「本科人均985、碩士美國Top 10、年薪百萬不算高、剛下飛機誠謝邀」,調性就是極客、高精尖。知乎因選擇了流量而享受到網際網路普及紅利,到2018年12月13日,知乎註冊用戶已達2.2億,同比增長102%。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受歡迎的抖機靈式的回答,和越來越多的「剛編的故事」。
  • BT獨家|知乎已啟動上市程序,欲在美股或港股IPO
    由於那時網際網路普及率還不算高,且初期知乎的受眾群體範圍小,開放公眾註冊後進入知乎的早期用戶,基本真的是「本科人均985、碩士美國Top 10、年薪百萬不算高、剛下飛機誠謝邀」,調性就是極客、高精尖。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無論平臺靠廣告還是內容提供者靠打賞,流量都是基礎,知乎也因此比同時期的豆瓣、天涯、貓撲等有更長久的生命力。不過正如創始人周源在日後的採訪中所說:「一個很小的圈子,你把它擴展到1000倍和一萬倍的時候,它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內容質量會嚴重下降)。」內容質量下降導致尋找優質內容的時間成本上升、優質回答受到關注下降,一些元老因此出走。
  • 知乎也可以帶貨?知乎好物推薦是什麼?
    總是聽說這個帶貨那個帶貨,那你知道知乎也能帶貨嗎?玩知乎也可以賺錢!只要開通了知乎好物推薦,就可以在知乎帶貨。一、什麼是知乎好物推薦?在平臺上創作內容,創作者可以通過「好物推薦」功能在回答、文章、櫥窗中插入商品卡片,若其他知友通過商品卡片購買商品,創作者可獲得相應的返傭收入。開通「好物推薦」功能後,創作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進行分享,幫助知友高效地購買到心儀好物。二、如何申請知乎好物推薦呢?
  • 知乎賺錢實戰:我是如何一篇文章賺 3000+
    每周,痴海會教你一個爬蟲實戰應用。通過項目思路講解,讓你知道原來爬蟲還可以這樣逆天操作!今天的這篇就是教大家如何利用爬蟲思維賺錢。我通過這樣的一套玩法,一篇文章就賺了3000+。1什麼是知乎好物在開始講乾貨之前,還需要先給大家講清楚知乎好物是什麼。開頭的收益圖是來自知乎最近一年新出的功能叫【知乎好物】。那什麼是知乎好物?知乎好物你可以理解就是在知乎上賣東西。如果你的帳號擁有了知乎好物功能,就能在問答裡插入商品連結。
  • 我在知乎編故事,月入10萬+
    「在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變成現實,「人在知乎,月入百萬」也不再只是一句戲謔。 在知乎看小說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謝邀。 文是好文,就是有點費眼睛。
  • 知乎答主「laq是只倉鼠」:在知乎,每個人都有故事
    上知乎,能收穫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1月13日的2021新知青年大會上,知乎答主「laq是只倉鼠」(以下簡稱「倉鼠」)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了他在知乎的「意想不到的收穫」:除了數不清的知識和故事,更有表達自我的天地和友情、愛情以及50斤「幸福肥」。
  • 知乎故事 | 我是一名唇顎裂女生
    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很明白,因為在我的聽覺系統裡,我說話的聲音和大家沒什麼不同呀,真的!直到我讀初中的時候,家裡因為哥哥讀初三然後買了一個複讀機,我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倒騰,錄了自己的聲音,那是我第一次聽到自己的最真實的聲音,我這才知道原來我說話和別人說話真的是不同的!我還懵逼了一下,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自己的聲音!
  • 手機上真的可以賺錢嗎?本人親測賺錢最靠譜的兩種方法
    手機真的可以賺到錢嗎?本人親測收益五千多,下面兩種方式最靠譜越來越多的人生活中早已離不開手機,手機仿佛有種魔力,無時無刻不再吸引著人們去探索,作為一個資深的手機迷用戶。手機不僅僅是一個通訊娛樂的工具,更是一個賺錢的工具。
  • 知乎啟動上市程序?故事多的知乎能講好自己的故事嗎?
    原標題:知乎啟動上市程序?故事多的知乎能講好自己的故事嗎?   從成立開始就在做上市準備的知乎這次終於要上市了?
  • 躺著賺錢的APP,甚至睡覺也可以,這真的可以躺著賺錢嗎?
    躺著賺錢的APP,真的可以躺著賺錢嗎?我們發現在現在的應用商店裡面有很多個類似於趣步這樣的,不你可以走路賺錢,看看清楚賺錢你跑個步也可以賺錢,甚至你睡覺都可以賺錢,拿著這些錢好的這樣的這樣的方式其實很靠譜的。
  • 西域老闆會:總結富人賺錢思維,如何提高你的賺錢速度?
    這期小馬老師給大家帶來的主題是,總結富人賺錢思維,如何提高你的賺錢速度?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人生中有時候很矛盾。很多人和我一樣,想靜心下來,學點好東西,慢慢的把事情做好,慢慢的積累資源、鍛鍊自己的能力,慢慢地賺錢。這種節奏賺錢雖然說很穩,但是免不了你會有很多事情,會把原本的節奏打斷。
  • 普通大學生可以做點什麼兼職賺錢?
    再來說說線上類的兼職項目,線上著重介紹,掃清一些盲區:一、線上有哪些兼職項目可以做?1、遊戲代練或者陪玩:蠻正常的賺錢途徑,每天很忙活的話小几十是可以賺的,而且被騙的概率很小。王者或者英雄聯盟強的男生,可以試試,這點放第一是因為真的靠譜,2、小說或是寫作投稿:靠譜是靠譜,但門檻未免有些高了,正規途徑的投稿很能賺錢,但網上隨便找的兼職寫手就別做了,一單幾塊錢,也許還不給你......騙你稿你也沒處說理,3、58、豬八戒、A5上的線上兼職:有一些兼職可以看一下,但不要做一些刷dan或者褥羊毛類的,
  • 知乎啊知乎,你知道的實在太多了
    ——題記話說很久不再上知乎。理由是打開知乎看到的內容,怎麼都感覺和新浪微博重合度越來越高。微博的主流是八卦,知乎卻不再僅限於知識,而更傾向於有料。有個網友就在知乎上說,章老闆起訴可能跟自己在知乎爆料過奶茶有關。有網友繼續深扒和YY,竟然還說得有理有據,很有道理的樣子。知乎當然也不是第一次因為爆黑料被起訴了,此前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煒煒就曾起訴過知乎,而原因也是因為網友在知乎平臺上扒出摩拜起家的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