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特敕令的頒布
南特敕令主要是為了緩解法國國內新教與天主教的矛盾對立而頒布的,而新教與天主教的對立要從宗教改革說起。一般認為1517年德意志馬丁·路德發表的《九十五條論綱》就是它開始的標誌,實際上在這之前,法國境內就已經有了宗教改革的萌芽。
1508年勒費弗爾·德·埃塔普爾呼籲要閱讀《聖經》原文而非天主教會的指定版,他的呼籲沒有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自行翻譯了《聖經》的新譯本,並提出一些不同於原先教會"一言堂"的新觀點。這些觀點甚至影響了路德,使之在16世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
而當時的法國君主法蘭西斯一世對宗教改革持排斥態度,尤其是在三十年代新教徒在到處張貼揭發天主教弊端的"告示事件"之後,更是對新教徒大肆屠殺,正當法國宗教改革的勢頭即將被強權鎮壓時,一個可以與馬丁·路德相比肩的新教領袖——加爾文出現了。加爾文的主要思想是"預定論",大致意思就是上帝已經提前預定過要選擇哪些人做自己的子民,而信徒們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具備優於旁人的特徵,以證明自己是被預定選擇的"萬裡挑一"。
這種思想顯然符合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的歷史潮流,人們勤勞節儉,努力工作賺錢,成為人上人來證明自己上帝選民的身份,反映了資產階級發家致富的願望,因此深受廣大資產階級的青睞。法國的加爾文教徒被稱為"胡格諾派",由於法國歷代國王對新教的排斥,二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形成天主教陣營與新教陣營的對立局面,並在1562年爆發了"胡格諾戰爭",戰火遍及整個法國,破壞範圍比起百年戰爭亦有過之而無不及。期間又夾雜著封建貴族們的權力之爭,戰爭竟持續三十多年。
1589年,瓦盧瓦王朝因絕嗣而終結,波旁家族的納瓦爾國王亨利成為法國新任君主,史稱亨利四世,開始了波旁王朝的統治。亨利原本是一位新教徒,顯然不受眾多法國天主教徒的歡迎,甚至連巴黎都不承認他的王權,面對久攻不下的巴黎,亨利留下一句千古名言——"為了巴黎做彌撒是值得的",因此他改宗天主教,由此成為全國公認的國王,結束了漫長的"胡格諾戰爭"。
由上述可見,當時的宗教對於政治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亨利四世上位之初就面臨著如何解決國內宗教矛盾的難題,並在1598年排除萬難做出一項壯舉——頒布南特敕令。南特敕令的主要內容有:不追究教派衝突中的戰爭的行為;奉天主教為法國國教,但在法國國內信仰新教自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在擔任公職方面享有平等權利等。由此可見,南特敕令的意義在於它是歐洲第一個官方實施宗教寬容政策的範例,是歷史的進步,同時對當時的法國具有較大的影響。
南特敕令的廢止
南特敕令給予了新教徒合法的生存空間,"信仰自由成為國王臣民的一項權利,禮拜的自由也顯著擴大了,公民平等得到了肯定。在四個大省的高等法院裡建立了混合庭。八年之中,新教徒得到了一百個要塞,還有權保持一支2.5萬人的常備軍。"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新教徒們在這種寬容環境下很快大放異彩,當時眾多的新教徒活躍在法國製造業的各個領域,印刷廠、紡織廠、造船廠等新興工業的師傅和幫工大多都是新教徒,他們掌握著許多工藝技術,為法國的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但亨利四世死後,他所竭力促成的宗教和平被後繼者打破了,當時天主教反改革運動席捲歐洲,在周圍天主教大臣的鼓動下,繼位的路易十三重新點燃了宗教戰爭之火,儘管他的本意沒有如此極端,但新教徒們認為這是對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權利的背叛,於是在許多地方發動叛亂,國王被迫再次承認南特敕令。
然而,與外國勢力相勾結的叛亂分子卻遲遲沒有平靜下來,最終被黎塞留一一收復,並輔佐國王在1629年籤署了"阿萊斯恩典敕令",新教徒不再被平等相待,也不再被允許擁有軍隊,拆除了一切防禦工事,只擁有保持自身信仰的自由。
到了路易十四時代,新教徒的處境就更為艱難了。雖然路易十四的親信柯爾伯為了振興法國經濟,在頒布的政策中曾明確鼓勵新教徒在法國的發展,盡力保護胡格諾派工廠主,但這與好大喜功的太陽王的意願不符。路易十四在童年陰影的刺激下致力於打造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宗教上的統一也是他必然追求的目標,尤其是在中年以後,曾追隨他的能幹大臣們相繼去世,身邊聚集的虔誠天主教徒也對他不妥協的宗教政策產生推動作用。
當時國內約有100萬新教徒,路易十四發起"龍騎士行動",用暴力強迫新教徒改宗天主教。而這並不是破壞南特敕令中信仰自由原則的終點,路易十四在1685年頒布了楓丹白露敕令,直接取消了南特敕令。胡格諾派的教堂被拆、禮拜被禁止、教士被驅逐,新教徒受到了巨大壓迫。在嚴峻的國內環境下,無數的新教徒逃離法國,逃到荷蘭、瑞士、普魯士等信仰新教或者信仰寬容的國家。毫無疑問南特敕令的取消給法國帶來慘痛的教訓。
經濟上喪失大量熟練勞動力、工業技術以及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新教徒攜帶的資本;軍事上軍隊裡眾多士兵加入外國軍隊;外交上路易十四的宗教迫害使得法國面臨所有新教國家的排擠,當時南特敕令一取消,荷蘭、瑞典和布蘭登堡就聯合起來反法。
同時,國內多次爆發新教徒起義,例如在1701和1702,法國的朗格多克和塞文山脈等地區爆發新教徒起義,加劇了社會動蕩。由此可見南特敕令的廢立對於17世紀的法國有著重要意義,甚至有學者認為"南特敕令"的廢除是路易十四時代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參考資料:《太陽王和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