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重要會議頻頻點名!地球系統是什麼?

2020-12-17 中國氣象報

最近兩周,中國氣象局接連召開了關乎「十四五」時期氣象高質量事業發展的兩個大會: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和第八次全國氣象預報工作會。

前者明確「十四五」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五方面重點任務,後者提出推動精準預報能力提升的四方面要求。這其中,一個名詞多次出現——地球系統

什麼是地球系統,中國氣象局又是如何部署的?

01

面向前沿的布局

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的新聞報導,對於地球系統這樣描述:

會議明確了「十四五」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五方面重點任務一要構建自立自強、開放協同的現代氣象科技創新體系。要加強地球系統模式等核心技術攻關,推進氣象基礎性科學研究……二要構建保障國家戰略、普惠共享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三要構建面向地球系統、智慧精準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增強以大氣圈基準氣候觀測為主的多圈層觀測能力,構建多圈層、多尺度一體化天氣氣候數值預報模型系統……

第八次全國氣象預報工作會議上,在「堅持科技創新,提高精準預報核心競爭力」要求中提出:

要構建智能數字氣象預報新業態,加快解決好氣象預報中「卡脖子」難題……著力構建面向地球系統、智慧精準的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在這次氣象預報工作會議的工作報告上,「地球系統」的名字也出現5次之多。

實際上,「地球系統」也並非這兩次會議上的新提法,中國氣象局早有布局。

在去年召開的全國氣象觀測工作會議上,即提出明確任務要求:「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優化完善地球系統多圈層綜合觀測能力」,以及「強化氣象觀測站網建設,拓展地球系統綜合觀測能力」。相關工作已進入落實階段。

在中國氣象局創新團隊核心攻關任務中,「地球系統模式研發」,也是氣候系統模式和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團隊的工作任務。

今年,包含完整的物理、化學、生態過程的地球系統模式BCC-ESM1版本已建成。模式參與了CMIP6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對氣溶膠、臭氧等的模擬性能達到國際同類模式的先進水平。

02

什麼是地球系統

地球系統科學並非新的詞彙,我國在20年前世紀之交的地球科學戰略部署中, 就明確將地球系統科學確定為基礎研究的總方向。它是探索地球圈層相互作用,整合地學各種學科,將地球作為一個完整系統來研究的學問。其肇始,源自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綜合汪品先《我國的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向何處去》《對地球系統科學的理解與誤解》)

地球系統各分量及其相互作用示意圖。(曾慶存等《地球系統動力學模式及模擬研究》)

地球系統科學與天氣氣候有什麼關聯,地球系統模式又是什麼呢?

目前,氣候系統的研究範疇,是大氣大溫、壓、溼,以及海洋、冰雪、陸面等。但不僅是大氣、海洋、陸面、海冰各圈層間能量和水通量交換過程會影響氣候預測結果,碳、氮循環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也會產生影響。

「當前國際氣候模式的發展,正在從只考慮大氣、海洋、陸面、海冰各圈層間能量和水通量交換過程的物理氣候系統模式,走向進一步考慮碳、氮循環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地球系統模式。」氣候系統模式和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團隊負責人,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吳統文說,地球系統模式從只包含生態系統對環境變化的被動響應,擴展到包含生態系統過程和人類活動對環境條件的反饋與影響。

地球系統模式概念圖。(王斌《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展望》)

目前,在氣候系統模式中,對於對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如氣溶膠的變化在模式中都以固定值作為參數,但隨著人類活動影響加大,這些數值也會對氣候預測產生更大影響。

發展地球氣候系統模式的目的,就是是通過研究大氣、陸地和海洋之間的能量 、動量和物質交換, 來了解地球能量過程 、生態過程和新陳代謝過程的運行規律, 並了解土地陸表覆蓋 、土地利用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通過這些過程所引起的氣候響應,進而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制定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等提供更科學有力的依據和支撐。

03

要關注哪些問題

「未來地球」( Future Earth) 科學計劃認為,地球系統發展核心是科技層面的觀測系統、資料系統、地球系統模擬和理論發展四項能力建設任務。

首先要觀測地球系統變化,發現地球系統新知識,驅動地球系統模式。其次是收集地球系統、環境變化和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資料。第三,發展新一代地球系統模式和綜合評估模式。第四,提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能力。

美國國家科學院《推動氣候模擬的國家戰略》,提出四個主要組成部分以及五個支撐要素(周天軍等譯,2014)。

四個主要組成部分包括:

推動發展一個通用的國家級的軟體平臺,用於支撐一系列圍繞不同目的研製的、各種層級上的模式。

組織年度氣候模擬論壇,推動更為緊密、協調和更為連續的評估,以及模式研發和用戶間的關係。

培育統一的天氣-氣候模式,更好的利用天氣預報、資料同化和今後模擬之間的協同優勢。

開發培訓、委派和繼續教育「氣候釋用人員」,使其成為連接模式研究和各種用戶的雙向界面。

五個支撐要素是:

維持把國家最先進的計算機系統提供給氣候模擬使用。

繼續支持強大的國際氣候觀測系統,以全面描述長期的氣候趨勢和氣候變率。

發展培訓和獎勵體系,吸引最為優秀的計算機和氣候科學家,從事氣候模式發展工作。

加強國家和國際的信息技術平臺建設。

追求氣候科學和不確定性研究方面的進步。

同時,專家們還提出:

我國地處東亞地區,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我國氣候、 環境與生態系統的獨特性 。因此中國的地球系統動力學模式在遵循全球總體性的同時, 還要充分體現出東亞地區的獨特性,加強重點科學問題研究。

不要「另起爐灶」,而是「評估、改進、再評估、再改進」, 使模式發展具有更好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基礎紮實;重視模式系統底層技術支撐平臺的發展;重視與業務部門的結合。

截至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在模式識別和發現海量數據集中存在的非常複雜的非線性關係等方面的應用。

……

您還有哪些建議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審核:段昊書

作者: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一鵬 吳鵬

編輯:李一鵬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召開幹部會議 黎健同志任局總工程師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報導1月9日,中國氣象局召開幹部會議,宣布黎健同志任中國氣象局總工程師。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氣象局總工程師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設立,主要負責氣象行業管理中重大業務技術問題的組織認證、協調、處理。劉雅鳴指出,此次任命是中國氣象局黨組統籌氣象事業發展和領導班子建設需要,經過慎重研究並報請中央組織部同意作出的決定,對於進一步加強中國氣象局技術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 2015年冬季中國氣象局黨組中心組學習會議召開
    12月28日,2015年冬季中國氣象局黨組中心組學習會議召開。賈靜淅 攝影賈靜淅 攝影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 李一鵬賈靜淅報導12月28日,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主持召開2015年冬季中國氣象局黨組中心組學習會議。
  • 中國氣象局「點名」陝西!54個預警!出門注意,本月還有5次……
    即便穿了秋褲都感到凍腿還有兩天就到「大雪」節氣了不知道是不是和「小雪」節氣一樣能看到榆林的雪景呢中國氣象局點名陝西!12月或有5次冷空氣來襲!12月4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預計未來10天,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多起伏,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12日至14日,將有一股較強冷空氣自西向東影響我國。
  • 伊春市氣象局工作規則
    第三條 伊春市氣象局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執行中國氣象局、黑龍江市氣象局和伊春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全面正確履行職能。
  • 中國氣象局:中國梅雨劃分標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10月14日,中國梅雨劃分標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家氣候中心丁一匯院士、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院陶祖鈺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何金海教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倪允琪研究員等專家應邀出席會議。來自江蘇、安徽、湖北、上海、浙江、江西和湖南等長江中下遊六省一市氣象臺及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等14個單位約21名專家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 越南-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來源:外交部網站)    氣象合作情況:    1992年5月24日-6月6日,越南水文氣象代表團一行6人訪問中國國家氣象局,雙方舉行了工作會談,並於5月30日在北京籤署了
  • 中國氣象局與杭錦旗政府共商扶貧發展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薇薇 通訊員孫穎報導 11月22日,中國氣象局駐杭錦旗扶貧工作組座談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政府召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出席會議。法規司、減災司、人事司、幹部培訓學院、機關服務中心等負責同志,內蒙古氣象局局長烏蘭、副局長李彰俊,鄂爾多斯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勇、杭錦旗旗長柳培林參加會議。  於新文對自治區扶貧辦、鄂爾多斯市政府、杭錦旗委、旗政府對中國氣象局定點扶貧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謝。
  • 中國氣象局與美國NOAA籤署大氣科技合作會談紀要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和NOAA代表團團長蘿拉·凱·佛吉歐尼分別代表雙方籤字。  中國氣象報記者史一卓 莊白羽攝影報導 12月12日,中國氣象局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在北京共同籤署《中美大氣科技合作聯合工作組第十八次會議會談紀要》,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和NOAA代表團團長蘿拉·凱·佛吉歐尼分別代表雙方籤字。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沈曉農出席籤字儀式。
  • 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召開聯席會議
    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召開聯席會議婁勤儉會見劉雅鳴 吳政隆講話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耿聯 黃偉/文 張筠/攝) 12月8日,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在南京召開省部合作第四次聯席會議,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
  • 180多位國內外專家共論熱帶氣象與海洋科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群娜 通訊員劉文泉報導 4月7日,熱帶氣象與海洋科學技術國際研討會在廣州召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王會軍院士出席會議並致辭。
  • 電商平臺直播帶貨頻頻「翻車」海豚家等平臺被中消協點名批評_中國網
    電商平臺直播帶貨頻頻「翻車」海豚家等平臺被中消協點名批評 2021-01-15 17:48:00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朱珠 | 字號:A+ | A- 中國網鄭州1月15日電
  • 中巡組:中國氣象局清水「衙門」水不清,頂風違紀持續發生
    據中紀委網站消息,根據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的部署,中央第九巡視組向中國氣象局黨組反饋專項巡視情況。2016年2月3日,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向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巡視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央第九巡視組組長吳瀚飛、副組長陳毓江、李金英反饋了專項巡視情況。
  • 中國氣象局出臺出國訪問進修管理實施辦法
    得風氣之先 創祖國之業  出國訪問進修,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經驗  推動氣象科技人才出國訪問進修,一直受到中國氣象局黨組高度重視。  目前,氣象科技人才出國訪問進修多以項目形式開展,「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有四種:中國氣象局與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合作開展的人才培養項目(簡稱留學基金項目),中國氣象局人才培養項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中國氣象局各直屬單位自主開展的骨幹人才培養項目,以及國際組織初級專業人員項目。
  • 中國氣象局已認證為世界氣象中心!全地球天氣都要歸他們管了!
    在今年5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WMC)。這毫無疑問標誌著我國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此次會議共認定了5個新的世界氣象中心,除中國外,其他4個中心分別設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埃克塞特、加拿大蒙特婁和日本東京。
  • 中國氣象局舉行6月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中國氣象局2019年6月新聞發布會  6月4日,中國氣象局舉行2019年6月新聞發布會。加強「一帶一路」服務頂層設計,局黨組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講話精神,討論「一帶一路」服務方案;成立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領導小組,組織申報「風雲衛星服務『一帶一路』專項」。2018年11月21日,中國氣象局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印發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行動方案(2019-2023年)。
  • 中國氣象局高級英語強化培訓班開班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君報導 8月28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委託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辦的「2012年高級英語強化培訓班」正式開班。中國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許小峰出席開班儀式並講話。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致信感謝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明祿報導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致信中國氣象局,感謝中國氣象局一直以來對我國航天事業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發展建設給予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 國際季風研討會議-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因此,發展一個比較好的模式,這是目前最重要的問題。  現在中國和世界的交流已經多了一些,這是國內季風研究的一大進步。但是如果說從教授到研究員再到學生,每一個層面的交流都達到更加頻繁的程度,多看西方學術文章,多了解外國專家對不同季風區的觀點,多一點例如這次會議,那麼我們的研究所受到的啟發會更多。   劉雅章認為,國內的觀測做得很好,理論方面也不錯。
  • 中國氣象局協助莫三比克應對熱帶氣旋影響-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郝靜 通訊員胡曉平報導 4月25日,中國氣象局接受莫三比克國家氣象局申請,迎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新用戶。  中國氣象局在2018年發布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國際用戶在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災、沙塵暴等災害時,可申請啟動該機制,中國氣象局將調動值班的風雲氣象衛星,對特定區域進行高頻次觀測,為其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及時信息保障。  近期,非洲國家連續遭受強熱帶氣旋侵襲。
  • 中國氣象局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籤署協議
    中國氣象報記者史一卓報導 11月11日,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重大項目籤約儀式上簽署了《氣象衛星工程合作協議》。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吳燕生代表雙方籤署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