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最能代表和區分一個國家的標誌就是國徽和國旗,而我國的國旗也是經歷了幾代之後才演變而來最終的版本。中國古代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按理來說中國的國旗歷史應該已經非常悠久了,但其實並不是,因為古代一直是專制統治,天下都是皇帝的,並且一直閉關鎖國,沒有和外國接觸過,所以並沒有國旗這一概念,最多也只是出兵打仗時一個象徵性的旗幟。
國旗的出現最早是在16世紀左右,西方出現主權國家,而我國的國旗則是在晚清時期,閉關鎖國的大門即將被炮火炸開,並且英國的商人向中國不斷輸送鴉片,導致兩國矛盾日益加深。林則徐就奉命開始禁菸,但由于禁煙就代表著英國的利益會受到巨大的衝突,英國就編了一個藉口,說林則徐侵犯私人的財產,第一次鴉片戰爭也因此正式打響。
由於中國常年閉關鎖國,軍事實力遠不及英國,鴉片戰爭失敗之後,西方列強紛紛闖進中國,逼迫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而就在這時,負責外交的李鴻章看到了西方國家高高懸掛的國旗,而中國卻沒有,李鴻章便跟慈禧說了這一情況,便開始設計中國的第一面國旗。
而龍一直是中國的象徵,所以在1862年,中國就選用了黃龍旗作為中國國旗,並且呈三角形,後期為了與其他國家相同,便換成了長方形。而中國的第二任國旗則是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為了區別清朝和民國,便用五色旗作為國旗,寓意著「五族共和」,讓每一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顏色。
北伐之後,五色旗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採用藍、白、紅三種顏色組合而成,代表著自由光明坦蕩熱血。再後來就是1949年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但很多人沒發現國旗永遠不會升到頂,而只升到28.3米,這其中是有什麼講究呢?
豎立在天安門廣場的國旗杆曾更換過一次。第一根國旗杆是1949 年開國大典毛主席升旗時用的那根旗杆,22米高。而現在的國旗旗杆是1991年5月 1日重新修建的,高度達32.6米。
親歷共和國42年風雨歷程的第一根國旗杆為啥提前光榮「退役」,成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的文物?據知情者介紹,更換旗杆基於兩種考慮,一是已站立了 42年的國旗旗杆確實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大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和毛主席紀念堂修建起來了,旗杆的高度已明顯顯低,與之不相襯。
據承擔新旗杆設計任務的北京建築設計院工程師李國勝介紹,新旗杆是首鋼職工用四節無縫碳素鋼管焊接而成的,總長32.6米(含埋入地下部分),重七噸。
想要知道為什麼天安門廣場升旗會到那個高度,我們還得先說一說升國旗這件事情,其實升國旗儀式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
從那以後,天安門廣場升國旗變成了一種儀式,而且還十分規範,十分統一,每一天,天安門廣場的國旗都是伴隨著日出而緩緩升起的,這象徵著一種希望,也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對於中國人來說,升國旗是一件非常莊嚴地事情,容不得半點差錯,所以天安門的升旗儀式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據了解,每一天儀仗隊都會在一個固定的地點出發,而且這個地點到達升旗臺的距離必須是固定的,就連每個隊員的步伐也是有統一的要求的,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麼整齊劃一的步伐。
至於為什麼天安門廣場升旗會升到28.3米,這和兩個偉大的日子有關。
一個是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而另一個日子則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那一天,也就是1921年7月1日,這兩個偉大的日子一個是祖國母親的誕辰,另一個則是黨的生日,而這兩天中間足足間隔了28年零三個月,所以28.3米便代表了這個寓意。
對於一個正式的升旗儀式來說,升旗隊的人數、升旗過程中走的步數,已經國旗升上去的高度都是有嚴格規定的。
就拿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來說,一個升旗隊一共是36名隊員,一共走了138個正步,五星紅旗的上升高度為28.3米。控制人數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138個正步和28.3米的上升高度,就有點難以掌控了,對於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人來說幾乎無法完成,也只有我國一直以來堅持不斷訓練的軍人們來說,才能夠做到。
不僅如此,國旗杆基座也頗有講究,共分為三層。
內層四周是高80釐米的漢白玉欄杆,東西兩邊各有2米寬的出入通道;第二層是環繞基座的2米多寬的赭色花崗巖帶,象徵「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5米寬的綠化帶,四季常青,象徵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國旗基座四周是用56個黃色銅墩連成的護欄,象徵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過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