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是你的生日。
生於58年,走過58年。「58」、「58」,在萬千的學子眼中,工大,今天你是最帥「歐巴」。
58年風雨歷程,你引領一代又一代工大師生秉承「博學精思,篤行致新」的校訓精神,自強不息,奮發有為,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績,如今,你正向著有特色、高水平國內知名的多科性大學闊步前行!
瀋陽輕工學院正門
1958年,高歌猛進的大時代,隨著多種形式的高等教育迅猛發展,你也應運而生,宣告東北第一所輕工業學院——瀋陽輕工業學院正式成立。
1970年1月,遼寧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你從瀋陽分期分批遷至遼寧省寬甸縣石湖溝。
學校搬遷到大連市時位於中山區保定街的舊址
1970年11月12日開始,遼寧省革委會決定將你遷至大連化工學校校址辦學,大連輕工業學校併入,改名為大連輕工業學院。
初到大連,廣大幹部、教師和職工進行了艱苦曲折的鬥爭。在兩次搬遷帶來多種困難的情況下,你從1972年起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前,共招收1033名學生。1977年恢復高考後,8個專業共招收新生386名。從此,你結束動蕩生活,開始走進恢復時期。
1988年10月,學校隆重舉行建校三十周年慶祝大會
1978年8月,你改由國家輕工業部與遼寧省雙重領導,以輕工業部為主,進入了國家部委屬院校的行列。教學、科研、思想政治工作都有了新的進展,從此,你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後,你相繼進行了內部管理體制和教學工作改革,開始多層次、多規模、多形式辦學,招生數逐年迅速增加,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你在人才培養、改進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開展科學研究、增強辦學活力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績。
建校四十周年慶祝大會
1992年7月,你召開了三屆三次教代會,審議通過了《大連輕工業學院「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大連輕工業學院綜合改革方案》。綜合改革方案提出以校內管理改革為突破口,教學改革為主體,科技與校辦產業改革為重點和難點,後勤改革為保障的指導思想,至此,綜合改革全面展開。
五、從學院到多科性大學的跨越式發展時期(2001至今)
2007年3月16日,學校正式更名為大連工業大學
2002年1月,第五屆教代會勝利召開,確立了「與時俱進、奮發有為,建設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的宏偉藍圖。
2005年12月,你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專家組的考察評估,獲得優秀成績。是原輕工業部7所直屬本科院校中第一個獲得優秀成績的高校,成為學校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裡程碑。
2007年3月16日,在你走過了49年風雨歷程之後,正式更名為大連工業大學,實現了從學院到多科性大學的跨越式發展。
「十二五」期間,你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科技興校、特色亮校、國際化名校五大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內涵、彰顯特色、開拓致新」的辦學理念,以人才培養為核心,著力加強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加強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圓滿的完成了 「十二五」規劃所確定的各項任務,成績斐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為實現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奠定了堅實基礎。朱蓓薇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建立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國家科技部「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發改委「海洋活性多糖開發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成功獲批,潘力教授主持完成的「基於滿足創意產業需求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與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建立了遼寧省首個與世界百強大學合作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這些成就鐫刻在了你的歷史豐碑上。
回顧58年辦學歷程,你一路鏗鏘走來,走得從容、走得豪邁。
「58」、「58」,這不是一個夢想成真的終點,而是一個新夢想的起點,一副更加壯麗輝煌的畫卷正在等待著工大人去描繪。
文|鄭培國 李亮
編輯|許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