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科室,它常常隱退在人們的視線之外,在一些人來看來,它就是幾臺儀器,一管管血液、尿液或糞便,一串串數據,不那麼體面,又貌似十分簡單。但實際上,每一次疾病的確診、每個治療方案的確定,幾乎都離不開它一紙鑑定,它,便是檢驗科。在泰安市中心醫院檢驗科這個身負重擔、嚴謹細緻的科室裡,青年醫生柏世玉孜孜不倦,以身作則,把青春與熱血,都澆灌在了這片土地上。
泰安市中心醫院檢驗科 柏世玉(左一)
做經得起考驗的檢測報告
檢驗科是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之間的橋梁,每天承擔包括病房、門急診病人、各類體檢以及科研的各種人體和動物標本的檢測工作。其中包含血液、體液、微生物感染、生化和免疫五大專業,從1997年畢業後,除去2003-2006年研究生脫產學習,柏世玉一直在中心醫院檢驗科工作,從2010年開始,他受領導委派,來到血液檢驗部門。在這個崗位多、工作複雜的地方,他努力學習,也不斷進步,早已將工作和學習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柏世玉常說,血液分析,只有站在足夠的高度,才能完成好這個工作。為了踐行這句話,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在檢驗的第一線,把更多的業餘時間變成工作時間,節假日工作是常事,甚至連日常的休閒娛樂,也是圍繞著檢驗工作進行。「有時候工作累了,就研究最新的血液學進展,或發一些圖片跟其他專業醫生討論討論,放鬆一下。」在他的手機微信和QQ裡,除了孩子的班級群,幾乎都是國內各種專業學術交流群,在交流中放鬆,也在交流中進步。
檢驗科的工作,就是從血液中發現問題,得出答案,供醫生參考。作為一個有經驗的老醫護工作者,憑藉自己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經驗積累,經常會在看似正常的檢驗結果中發現問題,柏世玉常常對同事們說,「檢驗質量的問題,我們必須寸步不讓。」對於檢驗科的醫生來說來說,正確的結果就是他們的工作要求,但是柏世玉對自己和同事們提出來更高的要求,要找到隱藏在數據背後的最終原因。經常有這樣的病人,在其他醫院檢查結果是血小板低,收入院準備做骨髓穿刺等一系列檢查明確病因,但是病人的各項指徵,都沒有出血傾向,也沒有發熱等其他異常。這是什麼原因呢?實際上就是一種簡單的生理現象:患者的血小板對抗凝劑敏感而導致的體外聚集所引起的假性血小板計數減少,一張血塗片染色後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發現這個問題,及時與血液科醫生溝通後,為臨床醫生解決了困惑,即避免了不必要的檢查也緩解了患者的精神壓力。
2009年以來,泰安地區出國務工人員的輸入性瘧疾病例開始出現並持續增多。當時科室沒有老師熟悉這方面的檢驗工作,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柏世玉及時參加疾控中心組織的相關培訓,並自己查找大量學習資料學習,很快就能對各型瘧原蟲感染通過形態學做出準確及時的報告。業餘時間總結病例圖片資料,及時對科室內人員進行相關培訓,提高了科室值班人員對瘧原蟲的形態學檢驗能力,近十年來累計檢出並及時報告瘧疾病例近2 0 0 多例,個人也獲得了山東省瘧疾防控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有一次,一位從剛果回來的病人因發熱夜間急診,當時正是剛果地區伊波拉病毒肆虐的時候,病人高燒、並有剛果工作經歷,讓值班醫生考慮患者是不是感染了伊波拉病毒,所有人員立刻嚴陣以待、如臨大敵。檢驗科值班醫生馬上為病人採血檢查血常規,塗片染色後顯微鏡檢查發現,患者的血液中有大量的惡性瘧原蟲,不是伊波拉病毒感染,而是惡性瘧疾,這才解除了警報,患者也得到了及時正確的診治。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閉門造車」成不了專業的檢驗醫生
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檢驗科也已從簡單的醫學技術發展成為一門融合多方面醫療知識的醫學學科,與臨床的聯繫也越來越密切,很多檢驗科的結果和臨床治療之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關係。這也就對檢驗科的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血液學檢驗,遇到的最多的疑難是血液腫瘤。能及時發現,意味著患者能更早的得到及時的診療。比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令國人自豪的是瑞金醫院三位院士醫生發現了這種疾病的發病機理並開發了全新療法,但這種白血病患者常伴有出血傾向,有10%~20%的患者死於早期出血、瀰漫性血管內凝血;這種白血病絕大多數在血液中都可以觀察到異常的早幼粒細胞,及時發現報告臨床就可以立即幹預挽救患者的生命,對於檢驗醫生來說可謂患者生死於我一眼間,責任重大。而且,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血液腫瘤的分型診斷對於檢驗醫生的挑戰也越來越大。科主任趙書平博士非常重視血液學檢驗。為了跟上血液學診斷的步伐,柏世玉於2016年受科室委派去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進修學習深造,業餘時間堅持學習血液學、血液病理學等相關專業最新知識,業務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先後於天津第5、第7屆血液病理學學高峰論壇、上海第四屆全國網際網路+血液形態學高峰論壇等全國性學術論壇多次做相關學術報告,也曾多次應邀於國內各專業網絡平臺做血液細胞形態學主題報告。
現代醫學科學飛速發展,如果醫護人員還是各幹各的事,臨床人員與檢驗人員只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和職責範圍,缺乏相互溝通的意識,一心只「閉門造車」,那麼無疑信息是遲滯的,知識是落後的。柏世玉相當重視這一點,因此他常常主動去與相關的臨床科室溝通,有時候為了一個檢驗結果,會與臨床科室裡的主治醫生反覆討論很多次,直到得出滿意的答案。為了讓科室裡的醫生共同進步,柏世玉常常鼓勵檢驗人員去參加各專業學習群、臨床會診、病例討論、觀摩臨床診治過程等等,去臨床一線學習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柏世玉深知,實踐必須結合臨床,才能更好地提高檢驗人員的臨床應用水平,讓檢驗人員的檢驗報告更準確,更有價值。
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學
在同事們看來,柏世玉一直是一個彬彬有禮、十分隨和的人,雖然帶領著一支20多人的團隊,是團隊裡的「老大哥」,但卻是個實打實的「勞動家」。桌子髒了,他趕緊過去擦一擦;地上有了垃圾,他常常是第一個拿起掃帚的人,過年過節值班安排,他也總是最先把自己的名字填在上面。近20年來,每一個春節,他都是在科室裡度過。經常,柏世玉會到窗口,幫助新來的年輕醫生做最基礎的工作,用他的話來說,那就是「咱就是革命隊伍的一塊磚,哪有需要往哪搬。」更重要的是,他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帶動身邊的人,養成勤勞的工作習慣,形成積極的工作氛圍,也讓年輕人在實踐中得到鍛鍊,得到學習。「其實很多基礎的工作,誰來做都可以,我去替替年輕人,這樣他們就能把寶貴的時間用在鑽研更深的問題上,等到他們在實踐中遇到了困難,我再指導他們,幫助他們一起解決問題。這樣,他們才能更快地成長起來。」柏世玉說。在他看來,「科室裡沒有什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一個科室的成長,需要更多年輕的力量,一代一代更加茁壯,醫院才能進步,病人才有希望。」
在血液檢驗這個團隊裡,有剛畢業的學生,也有為醫院奉獻多年的老同志,對於他們,柏世玉在一視同仁中,也有著不同傾向:對於年輕人,他儘量讓他們做科研,搞分析,多學習多鍛鍊;對於年長的或者懷孕、身體不適的,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儘量安排輕鬆的工作,讓每個人的訴求儘可能得到滿足,感受到科室的溫暖。
【醫生名片】
柏世玉,青島大學醫學院檢驗系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副主任技師,現於山東省泰安市中心醫院檢驗科工作,臨檢血液專業實驗室負責人兼任科室教學培訓主任。2016年於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進修骨髓細胞形態學及細胞化學。參編專著2部,發表SCI及中華論著數篇。主要社會兼職:山東省第一、二屆臨床檢驗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臨床檢驗裝備協會細胞形態學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曾於第5、第7屆血液病理學學高峰論壇、第四屆全國網際網路+血液形態學高峰論壇等全國性學術論壇做相關學術報告。熱心公益,曾多次於各專業網絡平臺做血液細胞形態學主題報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孫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