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版權所屬:站長之家
「本文由航通社(微信ID:lifeissohappy | 微信搜索:航通社 | 微博:@航通社)授權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或引用。」
書航 5 月 29 日發於北京
5 月 15 日,滴滴出行與國家電網旗下的國網電動汽車公司籤署關於「車、樁、網」平臺互通和數據共享的戰略合作協議 [1],讓滴滴旗下「小桔車服」的名字又一次引起人們的注意。
滴滴將下屬汽車服務和汽車資產管理業務,合併成新公司「小桔車服」。目前,小桔車服在全國多個城市陸續開展租賃、加油、充電、維保等業務,形成了完整的汽車服務產業鏈條。
數據顯示,中國汽車服務市場規模龐大,增長勢頭強勁。僅汽車後市場這部分, 2018 年的市場規模已達1. 29 萬億元 [2]。在阿里、京東、騰訊等巨頭,以及主機廠、初創公司等多元化玩家紛紛入局的情況下,小桔車服將如何展現其競爭力?
| 國網案例:以數據撮合車與樁
滴滴與國網電動汽車擬定初期在浙江、福建、江蘇、山東等七個城市作試點,推動「車+電」解決方案。這次合作源於電動汽車行業一個多年未解決的問題:車在找樁,樁也在找車。
電動汽車推廣多年,卻因為續航太低,充電太難,而始終難以向一般車主普及。不斷找樁的電動車,其上路調度問題與前「共享單車」時代的有樁公共自行車類似,存在「潮汐現象」,嚴重影響用戶正常使用。
按照政府發展規劃,汽車和車樁的比值應接近 1:1,但截至 2017 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和公共充電樁的比值約為 8:1;考慮私人充電樁後車樁比也僅為 3.8:1。2013 年以來,歷年的充電樁保有量增速都顯著低於新能源車保有量的增速(除 2016 年)。[3]
讓問題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充電設施供需整體上也嚴重失衡。新能源車、樁互相匹配嚴重滯後,造成建樁總成本居高不下,已建成的充電樁利用率低,在車主充電難的同時,又有資源浪費。
《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提到,2017 年統計的公共充電樁的使用率還不到 15%。今天,在一些大城市打開手機地圖分別搜索「加油站」和「充電站」,會發現在同一區域充電站的數量已遠超過加油站。[4]
先發展樁還是車,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此時,一個答案呼之欲出:網約車。
數據顯示,滴滴平臺上的電動車佔了全國電動車30%保有量 [5]。一輛全職跑網約車的電動車,充電頻率為一天兩次,而家用車輛充電頻率通常為一周一次 [6],相當於網約車的充電量是家用車輛的 10 餘倍。
通過滴滴的運營大數據,小桔車服可引導接入的車輛更智能地獲取國網充電樁、充電站信息,同時也向國網提出哪裡需要建充電樁的建議,從而讓車和樁「越走越近」。
根據以往的運營數據,接入小桔充電的樁站利用率平均提高了30%,甚至有部分樁站達到了50%。[7]
同時,司機端也有驚喜。通過與樁合作實現集中購電,開電動車的網約車司機,可以在小桔車服的平臺內顯著降低充電成本。而更多司機前來充電的規模效應,也反過來增加了入網充電樁的利潤。
此前1 月 28 日,小桔車服與北汽新能源成立合資公司「京桔新能源」 [8],合作也與國網這次類似,涉及新能源汽車運營、大數據應用、出行服務、充換電等領域。
| 規模帶來吸引力
能想到通過對接用車人士和服務商,做中間調度生意的,當然不止滴滴一家。
上汽、北汽、廣汽等眾多主機廠,都以自建的汽車維修養護連鎖體系進入汽車後市場。 2018 年 9 月,騰訊領投汽車養護服務品牌途虎養車E輪融資,融資總額約為4. 5 億美元。[2]
2018 年 7 月,「京東京車會」項目面世,意在吸引線下小散修車力量品牌化、正規化,打通線上、線下平臺,消除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平衡等問題。
「京東京車會」為加盟店提供了統一的門店形象、京東雲修Saas系統,以及京東雲配汽後B2B供應鏈,實現了品牌背書、客戶引流、運營輔助、智能管理等方面支持,推動門店的數位化轉型。[9]
2018 年 8 月,阿里布局「天貓車站」,計劃在 1 年內拓展 5000 家認證店,為門店提供品牌認證、營銷項目導入、引流服務。說白了,兩者採取的都是「京東便利店」、「天貓小店」或 OYO 這樣的加盟模式。
在初創公司方面,今年 4 月 1 日,特來電、星星充電、萬馬愛充三家原本接入小桔充電網絡的第三方充電運營商停止合作 [10]。其中,特來電也曾在去年 12 月「自立門戶」,在河北雄安新區成立整合數據服務的開放平臺。
其實,上述公司曾和滴滴合作,後來又自立門戶的過程,恰好說明了掛牌加盟模式的潛在風險。有意競逐汽車後市場的玩家們,都需要在純線上搭橋和自建資源之間做一個權衡。
不過,國網雖參與過特來電組建的雄安公司,卻在全國範圍選擇小桔車服作為合作夥伴。相對於模式近似的同行,小桔車服一個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滴滴網約車業務積累下來的用戶和數據規模。
既然同類產品的商業模式較為近似,都是基於運營數據的分析和衍生,那麼數據池子越大,研發能力越強,產出效果也就越好。以「小而美「起家的做法,現在已經難以和擁有優質數據的先發者抗衡。
根據極光大數據《2019 年 1 月網約車行業研究報告》,滴滴出行 App 以月均 DAU 1105.7 萬,日人均使用時長 7.2 分鐘領跑網約車行業。[11]
5 月初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滴滴共享出行網絡覆蓋全球五個國家超 1000 多座城市,在智慧交通方面,滴滴已經和全國的 20 多個城市進行智慧信號燈、誘導屏等落地合作。[12]
滴滴掌握的信息,不僅是充電樁和車,還有整座城市的交通大數據;甚至可以通過不同國家的相互比較,得出全球交通網絡運行規律的共性和個性。
小桔車服當然和其它玩家一樣,也面對著部分合作加盟資源退縮或「倒戈」的風險,但滴滴獨具的海量交通大數據,可以讓同樣的汽車後服務中間商模式,在小桔這裡運轉的更順滑,效果更好,這對主機廠、充電、加油、維保等第三方服務提供商都是一種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