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蘇聯曾經是關係要好的兩個國度,親密如同兄弟,那時候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比較強大,所以中蘇只能聯合起來一起抵抗。雖然中國落後,但是蘇聯會幫助中國發展工業和軍事,而中國為了報答這份恩情,也一直為他們提供一些糧食蔬菜,雖然看起來不是很貴重,但當時中國並不富裕,糧食蔬菜依舊是短缺的物質,所以兩國之間的情誼不可謂不珍貴。
赫魯雪夫上臺後,對前一任領導人的某些政策不滿,所以做出了一定的調整,從而在各個方面對中蘇關係造成惡劣影響,導致中蘇關係降到冰點,甚至直接陷入冷戰。於是中國只好獨自前行,慢慢摸索。1960年,我國國內出現自然災害,對民眾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那時糧食產量本就不高,再加上中國才剛結束戰亂,國內糧食儲備不多,所以出現了饑荒。
國家不可能棄人民於不顧,於是只能花錢向國外購買糧食,這時中國和蘇聯的關係處在曖昧狀態,蘇聯想修復跟中國的關係,因此瞅準機會,打算在這個時候向中國伸出援手。於是1961年,蘇聯領導人給我國領導人寫了一封信,表示願意借給中國100噸糧食和50噸蔗糖,幫助中國度過這個難關。
常言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中國自古以來都崇尚以和為貴,昔日的盟友主動伸手講和,我們也不會太過冷漠,但我國領導人在多方考慮後,最終還是委婉的拒絕了蘇聯的百噸糧食,只收下50噸蔗糖表示友好。
蘇聯以為中國不願意和好,雖然沒有說什麼,但中蘇關係緩和算是失敗了。直到多年後他們再翻開當年的相關文件,才明白講和失敗並不是中國的原因,而是他們那邊的翻譯官因為粗心譯錯了一個字,所以中國才婉拒他們的幫助。
當時蘇聯給中國的信中,想表達的是借給中國糧食,但翻譯官卻不小心將「借出」翻譯成了「借貸」,這兩個詞語雖然只是一個字的差別,而且都表示「借」的意思,可實際意思卻有很大的區別,借出表示無償幫助,從本質上來說只需要按時償還便可以了;但借貸卻是有償的,而且利息還不低,借得越多、時間越長,利息就越高。
當時我國情況確實特殊,國家正是百廢待興之際,雖然全民都在努力,但沒人知道未來會往什麼方向發展,也不清楚將來有沒有能力償還高額利息,若是出現什麼意外,可能會對國家造成不好的負面影響,出於這些考慮,中國才拒絕了蘇聯的幫助,選擇咬牙花錢從別國購買糧食應急。
所以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當初蘇聯也沒有想到,就因為一字之差,竟然會導致兩個國家講和失敗。所以這件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一定不要忽略細節,不然很可能會因此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