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開」的延遲退休 聊聊退休的那些稅事兒

2020-12-11 億企贏四川

「逃不開」的延遲退休,終於來了嗎?

近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公布,其中提到,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鄭秉文表示:「推進中都會遇到一些難點或阻力,主要是非腦力勞動這個群體,他們有一些雖在觀念上接受,但身體方面還需要一個適應期,而腦力勞動群體的接受情況相對較好,尤其是科學家和教授等,像屠呦呦、袁隆平、鍾南山等專家,即使沒有延遲退休年齡,他們七十多、八十多了,仍都在工作。」

咱們現行的退休制度是20世紀50年代頒布的:男性年滿60歲退休,女幹部年滿55歲、女工人年滿50歲退休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19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8年的77.0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因此,漸進式的延遲退休改革也是為了與人均壽命提高的社會情況相匹配。

我們接著聊一聊「退休」相關的稅事兒。退休後還需要交個稅嗎?這得分情況囉。

一、退休工資需要繳納個稅嗎?

不需要,退休工資是社保發放的,不屬於應稅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七款規定: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幹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基本養老金或者退休費、離休費、離休生活補助費免徵個人所得稅。

不過要注意的是,不能任意擴大退休工資、離休工資的範圍。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離退休人員取得單位發放離退休工資以外獎金補貼徵收個人所得稅的批覆》(國稅函〔2008〕723號)規定:

離退休人員除按規定領取離退休工資或養老金外,另從原任職單位取得的各類補貼、獎金、實物,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可以免稅的退休工資、離休工資、離休生活補助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離退休人員從原任職單位取得的各類補貼、獎金、實物,按「工資、薪金所得」應稅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

比如,老王從國有企業退休後,每逢節假日單位發放的幾百元慰問金,就不屬於免稅範圍,需要單位代扣代繳個稅。

二、提前退休一次性補助金,如何繳稅?

什麼情況下可以提前退休?

有的個人,可能跟單位協商好,在法定退休年齡之前因個人原因提前退休,由單位給予一次性補償,個人不再從單位領取每月工資。

這種情況下,不屬於正常退休,在其年滿60周歲法定退休年齡前,無法從社保領取基本養老金。

【案例】2020年12月,工作了35年的老李向單位申請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退休時老李剛過完57歲生日,公司按照規定,給予老李提前退休一次性補貼15萬元。老李提前退休的一次補貼該如何繳稅?

【分析】

《關於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後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164號)規定:

2019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間,個人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而取得的一次性補貼收入,應按照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實際年度數平均分攤,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

公式如下:

應納稅額={〔(一次性補貼收入÷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年度數)-費用扣除標準〕×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年度數

上述案例中,老李取得一次性補貼收入15萬元,其從辦理提前退休手續到法定退休年齡還有3個納稅年度,平均每年的收入額為5萬元。

全年費用扣除標準為6萬元(5000*12),扣除法定費用後,應納稅所得額為0,應納稅額為0,公司應當為老李進行0申報。

三、退休返聘或者再任職,繳個稅嗎?

退休之後,有的單位會返聘員工,或者說,個人覺得太閒了在家待不住又出去找了份工作,這種情況下,取得的收入,需不需要繳納個稅呢?

1、區分勞務報酬還是工資薪金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兼職和退休人員再任職取得收入如何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覆》(國稅函〔2005〕382號)規定:

個人兼職取得的收入應按照「勞務報酬所得」應稅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

退休人員再任職取得的收入,在減除按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標準後,按「工資、薪金所得」應稅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

勞務報酬還是工資薪金,雖然都是屬於綜合所得,但是專項附加的扣除方式不同,所以要區分清楚。

2、預扣預繳個稅

退休返聘人員工資薪金所得,對其符合條件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在預扣預繳個稅是採用累計扣稅法處理。

如果不符合工資薪金所得,應作為勞務報酬處理,平時預扣預繳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在年度彙算清繳期間辦理。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60號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操作辦法(試行)》的公告:第六條 納稅人未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僅取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需要享受專項附加扣除的,應當在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內,自行向匯繳地主管稅務機關報送《扣除信息表》,並在辦理彙算清繳申報時扣除。

四、一次性離職補償,怎麼繳稅?

有的情況下,個人不是自願離職,而是因為裁員、組織架構調整等原因被公司解聘了,這種情況下取得的一次性離職補償金,如何繳稅呢?

財稅[2018]164號 《財政部關於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後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五、關於解除勞動關係、提前退休、內部退養的一次性補償收入政策:

1、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係取得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徵個人所得稅;

2、超過3倍數額的部分,不併入當年綜合所得,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

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為直轄市或設區的市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即 「上年社平工資」。

【案例】某國企的職工老王因企業改制被解聘,於2020年8月3日取得一次性補償收入34萬元,假設當地2019年職工年平均工資為70000元。

1、首先確定免稅額=70000×3=210000(元)

2、其次確定老王的計稅金額:340000-210000=130000 (元)

3、查綜合所得年度稅率表為10%,速算扣除數2520

應納個人所得稅=130000×10%-2520=10480(元)

相關焦點

  • 聊聊延遲退休
    我們不能主觀地斷定這次延遲退休的勞動制度改革一定會出現種種不利於被改革群體利益的問題,人們也並非不理解延遲退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從現實來看,延遲退休確實涉及到一些群體的利益問題,涉及到延遲退休實施後產生的各種預期影響,人們無法排除縈繞在腦海中的種種疑問。 首先,延遲退休是不是能讓勞動者多幹幾年,多掙幾年薪水是有疑問的。
  • 延遲退休最新消息:靈活退休or按工齡退休?
    ,但又不知道延遲退休計劃會不會在今年正式實施。如果國家實行了延遲退休的政策,那麼也就意味著今年本應該退休的人會將繼續上崗就業。   其實2020年可能會延遲退休的風言風語,並非是空穴來潮的不實謠言。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了解,在綱要裡的第二節裡,就明確提出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完善計劃,後續在制定出臺方面會漸進式考慮延遲退休,但2020年會不會正式實施延遲退休方案,要根據後續的具體情況應變。
  • 2022年延遲退休表確定了嗎?延遲退休延遲幾年?
    近日,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標誌著喊了多年的狼真的要來了,但是具體實施方案還要等正式官宣,我相信官宣前肯定會廣泛徵求意見。
  • 一邊延遲退休,一邊是提前退休,年輕人究竟選哪個?
    不過,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一方面是延遲退休的呼聲越來越大,但另外一方面,便是很多年輕人所想的其實是提前退休。這兩者之間,似乎看上去便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之處。那麼,延遲退休,對年輕人來說真的有好處嗎?年輕人,為什麼都想著早點退休呢?如果想提前退休,我們又需要做點什麼準備才行呢?
  • 延遲退休年齡最新消息:2020年男女性延遲退休年齡時間表
    【導讀】華圖公務員考試網為您發布延遲退休年齡最新消息:2020年男女性延遲退休年齡時間表。延遲退休、養老金入市,這兩個與百姓息息相關的詞牽動著大家的心 就在延遲退休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提前退休之風又在多地悄然颳起。
  • 一邊延遲退休,一邊是年輕人想提前退休,你選擇哪個?
    大家都知道,如今來看的話,似乎延遲退休的消息已經越來越頻繁了。這很正常,隨著人類壽命的提升,很多人60歲之後身體依然健康,這樣的話,那似乎也的確是可以繼續工作的。 不過,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一方面是延遲退休的呼聲越來越大,但另外一方面,便是很多年輕人所想的其實是提前退休。
  • 延遲退休新提案!70/80/90是否會延遲退休?
    前段時間的兩會,彈性退休這一方案的提出,讓大家對延遲退休的關注度又到了一個頂峰。有專家提出建議中國彈性實施延遲退休政策。針對不同的人實施不同的退休政策。其中,對於那些工資比較低、工作技能比較低的人可以激勵他們早一點退休,這樣的話也能充分保障他們的養老收入,緩解養老壓力。
  • 延遲退休四大熱點問題解答
    近日,多位學者表示,「十四五」期間實施延遲退休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兒。這意味著熱議多年的延遲退休,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延遲退休與我國老齡化現狀有什麼關係?男女退休年齡是否要調成一樣?何為「漸進式」延遲退休?就業市場中「35歲歧視線」怎麼破?為什麼要延遲退休?早在15年前,學界其實就已經有了關於延遲退休年齡的討論。
  • 2020年延遲退休大勢所趨:兩類人想早點退休,一類人想晚點退休
    這個事兒說起來我還真遇見一個,在我朋友單位就有一位女工人身份的職工,非得要55歲退休,因為她只是一個普通的科員,退休後想被公司返聘是不可能了。最重要的是養老金在50歲退休只有2000多,而自己現在工作不累,還拿到5000多工資,她是真心不想退休,可是,單位催促著她辦理退休,她想了各種辦法,最後還是無奈退休了。有些50歲的女性,體力與精力都不錯,希望到55歲退休,這也就是應了女性可能會被拉齊到男性退休年齡,最後在一起延遲退休的說法。
  • 2022延遲退休時間表公布 延遲退休延遲到多少歲?
    近年來,延遲退休政策的推出時間,一直受到普通民眾的關心。此前,人社部曾表示,延遲退休政策正在研究和制度之中,也有專家表示可能在2020年推出,那麼2025年延遲退休方案推出的可能性大嗎?下文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延遲退休即延遲退休年齡,今年的9月份,人社部表示,遲退休政策在國家層面並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
  • 延遲退休實施後,養老保險繳納15年,還能退休嗎?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年限是15年,這也就是說,無論是職工社保或者靈活就業人員,繳納滿15年的養老保險,達到相對應的法定年齡之後,就可以辦理退休了。那麼如果是延遲退休後,養老保險的繳納年限會不會也會隨著延遲退休的實施進行提升,這是大部分人所擔心的。
  • 延遲退休最新消息!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電子郵件地址:(guihua@mohrss.gov.cn)「實施」和「漸進式」「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延遲退休政策的時序進度;「漸進式」表明的則是推行延遲退休政策的基本方法策略。這意味著,當前亟須根據時代發展對現行退休年齡政策作出調整。基於此,延遲退休被提上議事日程。時至今日,《建議》明確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說明當前這一政策已經從研究探索層面逐步走向實踐應用層面。
  • 2020年延遲退休最新消息 延遲退休年齡一覽表
    作為一名上班族,對於沒日沒夜工作的我們,退休年齡一直都是關注的熱點之一,畢竟牽扯到以後的退休生活,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國家面臨不得不調整的選擇。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退休年齡的新規定以及延遲退休新消息的相關知識,歡迎閱讀。
  • 延遲退休政策來了?中小學教師會延遲退休嗎?
    01針對網友提出的「機關工勤人員能否參照事業單位或企業工人延遲退休或自願延退政策」問題,人社部表示,「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均壽命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也在加快進行。現行的退休年紀相較偏低,已經不符合當前社會環境。
  • 延遲退休,漸行漸近
    昨天一條消息有提到延遲退休這碼事。《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裡提出,要「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這也表明對於延遲退休的討論已經接近尾聲,彈性退休政策趨於成熟,延遲退休漸行漸近,出臺時間很可能就在明年。
  • 2022年會實行延遲退休嗎?往年延遲退休時間表
    1982年我國將計劃生育定位基本國策,強制要求了每個家庭只能生育一個子女來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長,現在,我國人口老年化不斷加劇,到2025年超過65歲的老年人可能達到2億元,社會勞動力急劇下降,延遲退休政策呼之欲出,2022年延遲退休政策會實施嗎?人社部回答了。
  • 延遲退休面面觀
    如上所述,延遲退休只能是漸進的,還可能是自願的、彈性的,並輔之以若干激勵措施,與我國目前實行的強制退休制度將有根本區別。比如,每三年將退休年齡提高一歲(也可能男女有別,以縮短現行男女職工退休年齡差距)。就激勵措施而言,可能學習美國、德國的做法,在特定的年齡段,提前退休養老金遞減、延遲退休養老金遞增。
  • 2020年最新退休政策有哪些?正常退休有什麼嗎?那提前、延遲呢?
    所謂2020年新的退休政策,其實就是「延遲退休」,不過這個政策還在商討中,也就是說暫時還沒有明文規定如何延遲,怎麼個延遲法。即然延遲退休還在未知裡,那現行的退休政策依舊是根據年齡辦理退休手續。02 提前退休提前退休需要滿足特殊工種或者是喪失勞動能力,這兩種情況才可申請辦理提前退休,所以提前退休不是誰想提前就提前的。即便養老保險已經累計繳納滿15年,也要符合以下兩個點才行。
  • 延遲退休真的來了?延遲退休英語怎麼說?
    新華社授權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 2022年延遲退休最新時間表 2022延遲退休是真是假?
    會受到影響,因為是漸進式延遲退休,按照年齡來看,80後和90後女性朋友可能需要到60歲才能退休。  四、延遲退休方案有哪幾種?  1.第一種方案  先將男女退休年齡統一到60歲,把女性兩檔退休年齡統一到一檔,再同時延長男女退休年齡;  2.第二種方案  方案是男女各自延長,女性延長步伐比男性快,最終統一男女性退休年齡。  當女性的退休年齡延遲到60歲,男性應該延遲到了62、63歲,然後再一起統一延遲到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