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投資界」(ID:pedaily2012),作者謝文倩,36氪經授權發布。
對於詞典類APP來說,競品也許不是另一款詞典APP,而是搜尋引擎。
《現代漢語詞典》推出APP了。目前在軟體商店可免費下載,但每天只允許查詢2個詞語,如果需要查詢更多則需要付費98元。
《現代漢語詞典》算的上是大家的童年回憶,彼時人手一本。此番它拋去了「大部頭」的厚重,以更加便捷的方式面向市場,博得了不少網友的稱讚。
但同時,也有人對這款APP持質疑態度。畢竟,《現代漢語詞典》的實體書在淘寶上的售價是93元,還包郵。App貴過實體書,值得嗎?
APP便捷易攜,卻因收費成為眾矢之的
傳統辭書擁抱網際網路本是好事,但因付費價格問題,市場對此的爭議一浪高過一浪。
有網友感嘆,「學習門檻越來越高了,查個字典都要收費了。」一部分網友則認為,「收費可以,98元太高了」;支持收費的網友則指出,APP的製作也是有成本的。
一項調查可以看出大家的態度。記者發現,在新浪財經發起的「#現代漢語詞典APP收費#你怎麼看?」票選活動下方,選擇「98元定價過高,不能接受」的有5743人,人數最多,佔參與總數的44.88%;認為不應收費的人數佔參與總數的40.17%;而認同付費的僅有1657人,佔比12.95%。
整體來看,認為定價過高的觀點佔據上風。事實上,加入工具類APP的傳統辭書頗多,《現代漢語詞典》並非首次嘗試,兩年前,《新華字典》也曾推出40元付費版APP,同樣有著高國民普及度,同樣引發爭議。不同的是,與《新華字典》相比,兩年後的《現代漢語詞典》APP貴了一倍還多,所以人們顯得更加難以接受。
那麼,這本《詞典》APP版為什麼賣到98元?賣98元到底值不值呢?不難看出,作為新中國第一部規範型語文詞典,《現代漢語詞典》APP版的打造也是下了功夫的。據中國新聞網報導,《現代漢語詞典》APP歷經兩年研製,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內容的基礎上,還開發了10000多組同義詞反義詞、3500字漢字動態標準筆順等,一併推出的還有多種增值服務。此外,該詞典還請新聞主播李瑞英製作了69000個字詞的標準普通話音頻。
投資界(ID:pedaily2012)下載體驗發現,軟體分「詞典」和「學習」兩個界面,有收藏、智能助手和分類詞彙等學習板塊。其中,「智能助手」 提供詞語辨析、近義反義詞、格式詞語、詞語/成語接龍、組詞、部首、筆順7個板塊,同時支持手寫和語音輸入查詢。
正如網友所言,在查詢兩個詞語過後,付費界面隨即彈出,提示用戶付費。購買詳情顯示,付費一次即可享有詞典所有權限,無需再次付費。但有付費用戶在軟體商店應用下方進行了否認,「說是付了錢可以用所用功能,實際上有的功能還是用不了,一點開就提示交費。」另外,軟體還存在其他需要改進的地方,有用戶吐槽軟體總閃退,另有用戶發現在詞典存在空白頁現象,「花了98,七頁裡面四頁空白,怎麼也沒法看」 。
看來,想要用戶買單,詞典APP還需優化啊。
24.9—118元不等,辭書變成詞典APP,你願意買單嗎?
當辭書變成詞典APP,總免不了考慮變現的問題。
從知識付費的角度講,收費無可厚非,畢竟APP研發也有成本需要覆蓋,日常運行更新更需要維持。市面上也存在免費詞典類軟體,但這些軟體對於變現的終極目標是一樣的。它們的目的不外乎累積用戶池,通過接洽商業廣告實現變現。
那麼辭書數位化,收益如何?在《現代漢語詞典》之前,商務印書館已經推出《新華字典》APP、《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APP、《辭源》優盤版和網絡版等數字工具書產品。據中新網報導,商務印書館總經理表示這些產品,「均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產品收費從24.9元到118元不等。價格幾乎都低於實體書。
對此,有網友表示,在《現代漢語詞典》APP正式上線之前,曾推出0.1元提前預購兌換58元優惠活動,這樣一來,購買價格就變成了40.1元,低於實體書,比起98元顯然親民許多。
大家認為這錢花的不值,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知識的獲取變得容易多了。尤其對於字詞查詢來說,百度一下就能獲取信息,不收費、不續費、也不用帳號。
對於詞典類APP來說,競品也許不是另一款詞典APP,而是搜尋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