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從18歲以後便離開家鄉去往異鄉開啟求學與追夢之路,從此故鄉只有春秋,再無冬夏。
當第一次離開家去學校上學時,那是我離開成長的搖籃的第一步,後來便有第二步第三步,然後有數不清的無數步。
和很多小孩一樣,第一天去學校讀書的時候我在外婆的預料之中哇哇大哭,不願意乖乖坐在狹窄的教室裡,她前腳一離開我便後腳背上書包跟著她跑出教室。無奈之下,她只能站在教室外的窗臺看著我,無論是天晴還是下雨。
接送了我大概兩個星期,她終於可以放手讓我自己上下學了,不再擔心我會跑掉,不再擔心我會迷路。
終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學會成長,而離別正是成長所需的一部分。
第一次去縣城讀中學時,離開家的時間開始變長,從最開始的一天到一個星期。那時覺得度日如年,很久都不到周末,每天都在盼望著回家的日子。
因為學業不能回家,離開家的時間越來越長,變成兩個星期、一個月再到半年、一年或是更久。
隨著離別的次數增多,我也從最開始的不舍到最後的習以為常,內心也不再有多麼大的眷念。
總有一天我們都有要學會習慣離別,即使不願意,即使依依不捨。
老鷹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學會飛翔,會把它從懸崖上推下去,逼迫它離開母親羽翼下的保護,學會自己飛翔。為了生存雛鷹不得不張開翅膀學習飛翔,即使充滿恐懼即使膽戰心驚,但是迫不得已。
我們也如此,不可能永遠待在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裡,總要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像我們發現學會走路以後父母不再扶著我們,讓我們自己走;我們摔跤了父母第一反應不再是跑過來將我們抱起來,而是讓我們自己學會站起來。
有很多事情我們不得不去做不得不去學,我們不得不明白很多人生的道理,不得不跨出舒適圈去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還記得第一次住校的時候很不習慣,想家心切,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在新的環境裡很久都還不適應,不習慣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學校,用了很長時間才幾乎適應一切。
因為有了第一次住校的經歷,後來我慢慢地習慣了,可以很快地適應新的環境,不會再因為想家而失眠,不會再覺得在學校的日子度日度年。
報名不再需要外婆陪著我一起,我可以自己一個人去外地,可以一個人旅遊。慢慢習慣了不在家的生活,習慣了身處異鄉為異客。
離別的次數多了,我們也就習慣了。
當我們慢慢習慣離別,心中便再難泛起不舍的漣漪。
正如張小嫻所說:離別與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戲,習慣了,也就不再悲愴。
猝不及防的總是相遇,蓄謀已久的多是離別。
去的地方越來越多,有一天異鄉也會變成我們的第二個故鄉。
我們會遇見很多人,但卻沒有一個能陪我們走到最後。我們遇見的人都是人生的過客,再上一個路口偶然遇見,在下一個車站分道揚鑣。
多少人不經意間闖入,卻又沒有一句告別便匆匆離開。
終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學會成長,而離別正是成長所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