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古今奇聞趣事,傳遞世間真情善意。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551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
文/小田
今天給大家講一篇古代的民間小故事,故事弘揚「行善積德」的正能量,希望各位朋友讀過這則小故事都能有所啟發。
書歸正傳,這就開講這則民間小故事:
從前,馬家屯有一個姑娘,大家都叫她小翠。前兩年經媒人牽線,嫁給了離娘家30裡地外的陳三。
陳三是個年輕木匠,經常跟著爹爹去外面給人家做木工活。一年忙乎下來,收入倒也不少,起碼不愁吃穿。
小翠的娘家家境很貧寒,打小小翠就沒吃過飽飯。因為經常挨餓,小翠的身子骨很是清瘦。
但她長得清秀,人性也善良。陳三這人也實在,只要妻子人好,其他的都不重要。
婚後第二年,小翠就給陳家生下一個兒子。公婆很高興,陳三興奮得更是一夜沒有合眼。
此後陳家對小翠更加好了。小翠心裡也明白,對公婆也很是孝順。
小翠每月都會回一趟娘家,之前都是陳三趕著驢車去送小翠,等小翠託表哥捎信,陳三再趕著驢車去接。
幾年下來,一直沒有出過啥事。
有一天,小翠想回娘家了,就跟陳三說了。陳三有些為難,因為第二天正是一戶人家上梁的吉日,爹爹一人忙不過來。
「明日我脫不開身,要和爹爹去給人家上主梁。主家吉日已經選好,不能改期,你等我一天,後天我趕著驢車去送你們娘倆,如何?」
因為前一個月,小翠就沒回娘家。如今她心裡很是惦念爹娘,她就對丈夫說道:「你和爹爹去忙,明日我和兒子僱輛馬車回去。道也不遠,沒事的。」
陳三一琢磨,倒也無妨。一是離得近,二是坐馬車前往,都是熟人也不會出啥事。
「好!那明日我給你找輛馬車,你和兒子路上小心一些。回來前讓表哥給我捎口信,我去接你和孩子。」
小翠很高興,開始收拾東西。
翌日一早,小翠抱著孩子背著包,坐上馬車就朝著娘家行了去。
再說腳商王五,本是山西人。因四處做買賣,便離開山西老家,靠著走商賺錢餬口。
此時,王五已從一個鎮子收購一批貨,正在往另一鎮子趕。
而小翠娘家馬家屯和婆家所在村,正是王五的必經之地。王五挑著擔子是日夜兼行,走夜路對他來說也是家常便飯的事兒。
這些年他走夜路遇到的詭異事兒倒也不少,王五懂得忌諱,一直平安無事。
幾日之後,小翠欲要回家。可常給他捎信的表哥,因為外出辦事不在家,小翠左等右等可表哥就是沒回來。小翠便抱著孩子去村頭,村裡的二爺趕著馬車正要出村,見小翠抱著孩子在走,便停下馬車問道:「翠啊,你這是幹啥去?」
「二爺,我帶孩子回婆家。想要隔壁表哥給捎口信,讓孩子爹來接我,可表哥一直沒回來。」
「趕巧了,我從你婆家村附近走,我捎你一程。上車吧!」
小翠心裡很高興,於是上了馬車。一路上,小翠和二爺一直聊著天。
很快,馬車就到了離村子不遠的岔口。
「翠啊!我還有事就不進村了,你和孩子走兩步吧!」二爺跳下車說道。
「二爺,不勞煩您了,這也到村子口了,再走一會兒就到家了。二爺,您慢點!「小翠抱著孩子下了車。
謝過二爺後,二爺長鞭一揮,趕著馬車就走了。
天漸漸黑了,路上也沒啥行人。小翠剛走了不一會兒,西邊的烏雲就飄過來了。忽然狂風肆虐,直吹得小翠有些站不穩了。
她抱著孩子背著包,迎著風開始往村頭走。河中的浪花也被吹了起來。
小翠身子骨瘦小,幾次險些被吹入河中。忽然,一陣狂風吹來,她一個踉蹌,背上的包袱滑了下去,她順勢一逮,身體一個前傾,直接朝著河中扎了進去。
只聽「撲通」一聲,小翠和兒子墜入河中。小翠不習水性,但她拼盡全力去救小兒子。
此時小兒子哇哇大哭,小翠顧不上自己,就去抓小兒子。
那河中之水本就湍急,此時又起了大浪。不多時,娘倆便沒了蹤影。
且說那陳三,在家裡一直沒有等到小翠表哥捎口信。他心裡著急,過了幾天就趕著驢車去了馬家屯。
可嶽母說,小翠和孩子頭幾天就走了。陳三聞言心裡只覺不妙,他趕緊回了家,差人四處尋找,可一連找了好幾天,還是沒有妻兒的消息。
而這幾天,村頭王大爺家的大黑狗有些反常,天一黑就狂叫個不停。王大爺總是自己嘀咕:「這隻黑狗以前可從不這樣,這幾天它是抽了哪門子瘋了?」他搖了搖頭,也沒當回事。
陳三找不到妻兒隨即報了官,衙役四處打聽可還是沒有小翠的下落。
再說那商人王五,這天晚上正好挑著擔子從這裡經過。王五趕著去另外一個鎮子賣貨,並沒有打尖住店。
夜裡三更天的時候,王五哼著小曲從河邊走過時,忽然看見一位婦人正蹲在河邊小聲哭泣。
王五就覺得好奇:「這三更半夜的,誰家媳婦不回家在這哭呢?難道是和家人吵嘴了?」王五挑著擔子就走了過去。
只見一個婦人,蓬頭垢面,衣衫溼漉漉的,懷中還抱著一個奄奄一息的小男孩。看上去這婦人甚是可憐。
王五走到跟前詢問:「這麼晚了,姑娘不回家怎麼抱著孩子在這哭泣?別凍著了孩子,快回家吧!」
那婦人不是別人,正是前幾天墜河而亡的小翠,懷中正是她的小兒子!
小翠看了看王五,哭泣著說道:「小女多謝好心人關心。只是我與小兒前幾天在此溺亡,本想夜裡給丈夫託夢,告訴他來此尋我母子二人,可村頭那條大黑狗卻死活不讓我過去。」
王五常走夜路,經歷過的事兒多了。他一聽得知這婦人與孩子是鬼,他並沒有害怕,又詢問道:「姑娘莫急,既已如此,你且在此等候,不如我幫你給家人捎口信,讓他們來此尋你,如何?」
小翠聞言趕忙給王五行禮,以示感謝。隨後又從手上拿下一個玉鐲交給王五:「多謝老哥的善心,這裡有一個玉鐲,你拿給我丈夫陳三,將我和兒子溺亡之事告訴他,讓他來下遊泥潭中尋我即可。」
王五接過玉鐲,小翠消失不見了。
王五這人重情義、講義氣,他不敢耽擱,連夜便進了村子。
他向村民打聽,這才找到了陳三,後將小翠和孩子溺亡的事兒告訴了他,又拿出小翠的玉鐲。
陳三接過玉鐲一看,正是妻子的隨身之物。陳三謝過王五,後執意留王五在家中過夜,王五推脫不過,只得住下了。
翌日一早,陳三和爹爹帶著鄉民來到河的下遊。幾經打撈,終於在泥潭之中找到小翠和小兒子。
陳三看著妻兒的屍首是痛哭不止!後他將妻兒帶回了家,埋進祖墳之中。
母子倆幸好遇到王五這位善良的腳商,才得以回了家,入土為安。
陳三給了王五一些銀兩,王五推脫不要,他對陳三說道:「我乃是一名腳商,走南闖北常走夜路。平日裡多做些積德行善的好事,算是為自己積累福澤,以便消災免禍了。錢我不要,能幫上忙算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說完,王五挑起擔子繼續趕路。陳三彎腰施禮,目送著王五。心中暗暗說道:「但行善事,不圖回報。向您這般的善人,必有福報!」
腳商王五一生遇到過很多怪事,但卻一直平安無事。且生意上他童叟無欺,買賣很是不錯。想來這便是他行善積德的福報吧!
本故事完結!
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文中故事來源於民間傳說,目的是借古喻今明道理。還望各位讀者不要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
如果喜歡我的民間小故事,還請大家點讚、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