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25-64歲的中青年人群罹患肛腸類疾病的機率很高,但很多人肛腸疾病的認知卻很低,還達不到50%,而且就診率大約只有30%。可能肛腸類疾病對人而言是比較隱私的疾病,有些人會羞於去醫院看病。
比較常見的肛腸病有痔瘡,而如果當你大便完發現紙巾上帶有血,可能以為只是肛周皮膚被擦破了或者是痔瘡又發作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大便帶血都是由於痔瘡而又引起的,其實也可能是以下3種疾病導致。
1、上消化道出血
如果大便是柏油樣黑便,則說明上消化道發生出血。因出血點位置較高,到達腸內的血液較為陳舊,和糞便混合後呈現黑色。多可見於胃出血和十二指腸出血。而上消化道出血除了有黑便外,另一典型症狀是嘔血。但是否嘔血要看出血位置,如果是在胃下部幽門,則常有嘔血和黑便,但如果是在幽門以下,那就只會出現黑便。如果出血量達到1000ml,且在4小時內排出,則可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血液。
2、肛門疾病
比如痔瘡、肛裂,都是引起便血的最常見原因。主要表現為大便後滴血,顏色呈鮮紅色,嚴重可噴血,但血和大便不混合。肛裂引起的便血通常會伴有排便後的肛門部位疼痛。痔瘡和肛裂一樣,也都是在便後出血,而且外痔也可有疼痛,但內痔發生出血時常無痛。
3、腸道息肉
比如直腸或結腸的息肉也會導致大便帶血。腸道息肉屬於良性腫瘤,而糞便帶血是腸息肉的主要症狀。而如果後期受到不良情緒、炎症、感染等因素影響,則還可能導致腸息肉復發、增生甚至癌變。而且特別是年齡在50歲以上的老年人,更應警惕結直腸癌的發生。如果出現長期便血,便秘和腹瀉交替,短期內體重減輕較快,則最好是去腸鏡,糞便潛血實驗或直腸指檢。
生活中怎樣減少便血的發生
1、注意生活習慣
平時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菸酒、濃茶、咖啡以及各種辛辣的調味品等。如果飲食較辛辣刺激,那麼就容易造成食物進入腸道後刺激腸內黏膜而造成充血和水腫,加劇便血和疼痛症狀。另外,也要多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對於便血量較多的患者,要讓其臥床休息,同時飲食要更加清淡易消化。
2、藥物禁忌
對於出現便血症狀的人,要注意在便血期間不要用活血化瘀的藥品,以免導致凝血較慢而血流不止。特別是一些動脈粥樣硬化,腦動脈栓塞的病人,因常年使用活血化瘀藥物而導致自身凝血功能,因此在出現便是症狀時,要及時停藥,否則會止血效果不佳。
大便帶血很常見,但不要不拿它當回事,特別需要警惕是否由於腸癌引起。有些女性也會出現經前便血的情況,在月經過後會逐漸消失,主要是由於內膜異位而引起。這種症狀可見於女性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也應引起重視,以免導致月經不調加重或可致不孕。
當出現便血後,很多人知道如何處理。但建議是會經常便血的人,可更換較柔軟的廁紙,以免擦拭肛門及肛周時損傷黏膜皺襞。另外,如果出血量較多時,可俯臥於床上,用枕頭墊高腰部可緩解出血。止血後應儘快去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