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稱:三成多孩子厭學,價值空心病現象背後是什麼?

2020-09-11 寶媽寶爸加油站

來源:寶媽寶爸加油站原創文章, 作者:若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最近,看看網上有一個調研很有意思,是一位學者發起的,他自己是北大的副教授,也是心理諮詢中心的副主任,他在調研時發現有三成多的學生厭學,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有抑鬱焦慮甚至自殺的傾向。


他說,這些學生通常學習正常,社交狀態也是良好的,但是讓他感到很奇怪的就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價值觀的缺乏,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努力,或者說為了什麼去努力做這些事情,那這位教授就把這個歸納為是一種比較迷茫的價值觀缺乏的空心病。



他說,這樣的孩子通常是來自於那種對他要求比較嚴格的家庭,想當比重來自於那種父母本身就是中小學教師的家庭,對分數特別看重,那長期以這種分數來要求孩子,孩子就難免會焦慮和抑鬱,日子久了,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努力或者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之前我有看過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一些資料,他提出條件關注和無條件關注的理論。那條件關注呢,就是說我們對別人的關注通常是有條件的,比如別人有一些優點,或者有一些我們能明確看到的利益,我們就會關注他。

那無條件關注,我舉個例子,比如說類似於母親對嬰兒的這種很積極的關注,那無論孩子哭還是笑,無論孩子對他好還是不好,母親都是會去無條件地去愛護這個嬰兒,去撫養他長大。



那通常來說,如果我們給別人或者給自己的通常是這種條件的關注,那容易導致的問題就是個體壓抑本身的一些需求,比如對愛、對尊重的需求,而轉而會去追求一些外在的別人看重的東西。


那我們能看到有一些年輕人他追星、追網紅啊,甚至他自己努力想要成為網紅,他慢慢慢地,其實他只是說為了完成一些別人眼中覺得光鮮的東西。


這樣的結果就是會導致自己比較浮躁,另外就是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由於忽略了自己的很多的需求,或者壓抑自己的一些本來的比較天真或者美好的一些需求,那反而會追求一些功利性的需要,轉而追求一些別人眼中的那種閃光點的實現,如果短期內又看不到結果,那自己就會變得比較焦慮,那長期來看,好多心理疾病也是這麼來的。


我覺得上面那個教授說的空心病,就是青少年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比如說有的孩子,他長期持續性地這樣去實現別人眼中的好孩子的形象,實現別人眼中的覺得比較好的目標,那這個東西它畢竟是不可持續的,因為他的身心是不協調的,他壓抑了自己本來的很多的需求。



所以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他無力反抗這種東西,一方面是來自於父母的,或者來自於社會的的一種比較,那麼他就會採取消極的一些態度,比如有的人就是厭學或者徹底的不學了,或者有的人甚至抑鬱、自殺傾向等,其實也是對這種評價體系的一種反抗。


之前我也接觸過一個類似的案例,就是一個女孩子,她原本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也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


但是她總是不開心,有段時間甚至患上抑鬱症,而且反反覆覆地,就是挺嚴重的,後來有一天她突然想通了,她覺得說要做自己,她就不再努力成為大家眼中的那種乖乖女形象了。而當她不刻意地去裝的時候,她驚訝地發現自己反而恢復正常了,我覺得從這個案例呢,大家也可以得到一點點啟發吧。



總之看到上述厭學甚至空心病的消息,對自己是很觸動的。反觀到自己,比如說在跟孩子相處中,還是更多給他一些發自內心的關心和關懷,不要過多地去在意分數等等外在的東西,給他太多的壓力,就是換一種方式來關懷他吧,更耐心一些。以這個跟你一起共勉!

關於孩子的一些問題或者經驗,也歡迎您留言,我們一起分享和解決!

圖片: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稱:三成多孩子厭學,價值空心病現象背後是什麼?
    最近,看看網上有一個調研很有意思,是一位學者發起的,他自己是北大的副教授,也是心理諮詢中心的副主任,他在調研時發現有三成多的學生厭學,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有抑鬱焦慮甚至自殺的傾向。他說,這些學生通常學習正常,社交狀態也是良好的,但是讓他感到很奇怪的就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價值觀的缺乏,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努力,或者說為了什麼去努力做這些事情,那這位教授就把這個歸納為是一種比較迷茫的價值觀缺乏的空心病。
  • 北大學生竟然也厭學!空心病:好孩子的職業病
    最近看到一些報導:「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30%北大學生竟然厭學,只因得了空心病。」「空心病」這一概念是由北京大學危機幹預中心的徐凱文老師提出的,他發現在北大學習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缺乏價值觀,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徐老師將其歸因於「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比喻為「空心病」。是什麼在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 一位精神科醫生在北大分析:厭學、抑鬱是什麼毀掉我們的孩子
    根據統計大概有超過30%的北大新生出現厭學情況,要說能考上北大的學生應該都是全國各地十分優秀的孩子了,可為何如此多孩子出現厭學的情況呢?徐凱文老師大膽的給這類人「診斷為空心病「,其實如果你了解精神疾病診斷會發現,「空心病」並不能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找到,可中國越來越多人有這個問題。我們的教育到底是幫助孩子,還是在毀掉他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僅抑鬱好多精神障礙人數越來越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個中國人當中只有1個人患有精神障礙,而這個數據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7.5%。
  • 一位精神科醫生在北大分析:厭學、抑鬱是什麼毀掉我們的孩子
    根據統計大概有超過30%的北大新生出現厭學情況,要說能考上北大的學生應該都是全國各地十分優秀的孩子了,可為何如此多孩子出現厭學的情況呢?徐凱文老師大膽的給這類人「診斷為空心病「,其實如果你了解精神疾病診斷會發現,「空心病」並不能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找到,可中國越來越多人有這個問題。我們的教育到底是幫助孩子,還是在毀掉他們?
  • 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 「空心病」使學生失去價值觀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這背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物質越來越豐富,為什麼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乏和蒼白?
  • 「空心病」在你孩子的身上
    今天讀一本有關心理治療的書籍,遇到一個新名詞:空心病。它幫我解答了和孩子們聊天經常遇到的一個話題,你有什麼人生理想嗎?答沒有。有什麼特別感興趣做的事情嗎?答沒有。少年本該充滿理想,充滿探索的年齡,為什麼隨著學習知識反而卻找不到理想和樂趣了吶?這是一種病態,需要我們著手發現,找到原因,制定方案去解決掉它,否則,它是個毒瘤,會越長越大,隨時會破裂爆發。
  • 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
  • 李玫瑾最新分析北大學霸弒母:「空心病」!父母們千萬要警惕!
    吳謝宇看似完美的背後,有著空洞的內心,他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北大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曾在一次演講中,曾提到一種心理狀態:空心病。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藥物無效,所有藥物都無效。
  • 北大心理專家:患上「空心病」的是最優秀的學生,家長卻一無所知
    據北大心理學課程對北大大一新生做的心理調查研究發現:在北大大一新生中有30%的孩子討厭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用,還有40%的學生認為,人生活著沒有意義,現在的人生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和規划過完我的人生,最極端的想法就是想要放棄自己。人生來無法決定我們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教育,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去淨化我們的心靈。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有個拿手的殺手鐧,就是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 北大教育觀察:30.4%新生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我徵得一些典型個案來訪者的同意,把他們寫給我、說給我的一些話,念給大家聽: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
  • 空心病與偷心賊 觀影《海洋奇緣》
    1上個星期,徐凱文博士的一篇文章《學生得了空心病,30%北大新生厭學》火了。一位姐姐第一時間轉給我,問:鑑定一下,你認為有理沒有?我說:這寫的就是我啊。這不是說我沒學到什麼知識,而是心裡有塊地方一直是空的。有一回,我和一位網友辯論。辯到最後,他說:如果人是純理性的,你已經說服我了。言下之意,就是他雖然無話可答,但並不能認同我。接著他說:感覺你心裡有個洞,看不見底,而且還在擴大。那個時候還沒有「空心病」這個詞,但他已經描述得這樣貼切。空心病究竟是什麼呢?
  • 臨床心理學博士:30.4%的學生厭學抑鬱,普遍的「空心病」害人不淺!| 鑑讀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我徵得一些典型個案來訪者的同意,把他們寫給我、說給我的一些話,念給大家聽: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有個拿手的殺手鐧,就是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
  • 「空心病」來襲,有多少孩子已經中招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的副主任徐凱文,在一次演講中提到,40%的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想想都令人心生恐懼。當時雖然還說不上有什麼遠大的理想,但是也已經隱隱約約明白了人為什麼而活著。對於現在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的副主任徐凱文解釋為「空心病」,認為是「空心病」侵蝕了孩子的靈魂。有的孩子為什麼會患「空心病」?
  • 好書導讀2.11:《家長做這九件事,孩子從厭學變愛學》
    面對社會和家庭的高壓,《小歡喜》裡的喬英子和《少年派》裡的林妙妙,不幸地陷入了厭學情緒中,而這正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和孩子的真實寫照。     我們不禁開始問:厭學究竟是什麼?孩子為什麼會厭學?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書是《父母做這9件事,孩子從厭學變愛學》,讀了此書希望能給大家解決心中的疑問。劉亮,同濟大學醫學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觀察:厭學、自殺、抑鬱…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
  • ​「空心病」正侵襲我國好學生,部分孩子已中招,家長卻沒察覺
    文|文兒清華北大的學生,在家長眼裡,應該是全國最好的學生,也是最接近成功的孩子,他們的前途應該是一片光明,他們對未來應該是篤定、自信的。但是,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的副主任徐凱文,在一次演講中卻提到,40%的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