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寶媽寶爸加油站原創文章, 作者:若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最近,看看網上有一個調研很有意思,是一位學者發起的,他自己是北大的副教授,也是心理諮詢中心的副主任,他在調研時發現有三成多的學生厭學,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有抑鬱焦慮甚至自殺的傾向。
他說,這些學生通常學習正常,社交狀態也是良好的,但是讓他感到很奇怪的就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價值觀的缺乏,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努力,或者說為了什麼去努力做這些事情,那這位教授就把這個歸納為是一種比較迷茫的價值觀缺乏的空心病。
他說,這樣的孩子通常是來自於那種對他要求比較嚴格的家庭,想當比重來自於那種父母本身就是中小學教師的家庭,對分數特別看重,那長期以這種分數來要求孩子,孩子就難免會焦慮和抑鬱,日子久了,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努力或者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之前我有看過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一些資料,他提出條件關注和無條件關注的理論。那條件關注呢,就是說我們對別人的關注通常是有條件的,比如別人有一些優點,或者有一些我們能明確看到的利益,我們就會關注他。
那無條件關注,我舉個例子,比如說類似於母親對嬰兒的這種很積極的關注,那無論孩子哭還是笑,無論孩子對他好還是不好,母親都是會去無條件地去愛護這個嬰兒,去撫養他長大。
那通常來說,如果我們給別人或者給自己的通常是這種條件的關注,那容易導致的問題就是個體壓抑本身的一些需求,比如對愛、對尊重的需求,而轉而會去追求一些外在的別人看重的東西。
那我們能看到有一些年輕人他追星、追網紅啊,甚至他自己努力想要成為網紅,他慢慢慢地,其實他只是說為了完成一些別人眼中覺得光鮮的東西。
這樣的結果就是會導致自己比較浮躁,另外就是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由於忽略了自己的很多的需求,或者壓抑自己的一些本來的比較天真或者美好的一些需求,那反而會追求一些功利性的需要,轉而追求一些別人眼中的那種閃光點的實現,如果短期內又看不到結果,那自己就會變得比較焦慮,那長期來看,好多心理疾病也是這麼來的。
我覺得上面那個教授說的空心病,就是青少年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比如說有的孩子,他長期持續性地這樣去實現別人眼中的好孩子的形象,實現別人眼中的覺得比較好的目標,那這個東西它畢竟是不可持續的,因為他的身心是不協調的,他壓抑了自己本來的很多的需求。
所以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他無力反抗這種東西,一方面是來自於父母的,或者來自於社會的的一種比較,那麼他就會採取消極的一些態度,比如有的人就是厭學或者徹底的不學了,或者有的人甚至抑鬱、自殺傾向等,其實也是對這種評價體系的一種反抗。
之前我也接觸過一個類似的案例,就是一個女孩子,她原本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也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
但是她總是不開心,有段時間甚至患上抑鬱症,而且反反覆覆地,就是挺嚴重的,後來有一天她突然想通了,她覺得說要做自己,她就不再努力成為大家眼中的那種乖乖女形象了。而當她不刻意地去裝的時候,她驚訝地發現自己反而恢復正常了,我覺得從這個案例呢,大家也可以得到一點點啟發吧。
總之看到上述厭學甚至空心病的消息,對自己是很觸動的。反觀到自己,比如說在跟孩子相處中,還是更多給他一些發自內心的關心和關懷,不要過多地去在意分數等等外在的東西,給他太多的壓力,就是換一種方式來關懷他吧,更耐心一些。以這個跟你一起共勉!
關於孩子的一些問題或者經驗,也歡迎您留言,我們一起分享和解決!
圖片: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