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看更多「我的青春故事」。製圖:李慧慧 孔祥東 黃映涵 鍾艾霖
蘇士澍,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漫畫:程璨
編者的話
成長中的青少年,必然少不了憂鬱和煩惱,但他們更有開創新世界的夢想和擔當。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五月的花海中,青春的汗水在滋養著成長中的青少年。用生命點燃未來的進程中,他們的故事何嘗不是每一代人的印記?
掃碼可閱讀《中國青年作家報》電子版和中青網作家頻道,那裡是一片更大的五月花海,為你的小說、散文、詩歌、劇本、隨筆等提供成長的園地。
----------------
空歡喜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張豫湘(19歲)
很多年過去了,
你重新在街角等我,
還我,你中學時借走的書,
其實是我當年整個靈魂,
壓下的一紙舊夢。
你不說好久不見,
時間就從未離開。
再見你,
你在晚秋,笑如當年春光。
於是,
漫天的雲絮扯落,
眼前的湖水起霧。
我剎那間,回到了故鄉的冬日雪地,
白茫茫一片。
再見你,
你在晚秋,帶來春的消息。
於是,
我忍不住踮腳探問。
魚沉雁杳,
你三緘其口,
將我推入冬的冰窟。
後來,
我再也沒渴望過,
渴望你的網,捕撈半死的我。
舊夢不過是,
是冬天的雪花,只留在冬天。
雪花啊雪花,雪花啊雪花,
你什麼時候會化?
----------------
夜讀
浙江工業大學學生 餘新濤(19歲)
我舀出一大勺黑夜
抹在麵包和書上
就著飢餓
吃掉
糟糕
忘蓋瓦罐
黑夜長出白斑
只得把它丟到夢裡
----------------
那年看雪
紹興文理學院學生 謝健健(23歲)
那年去城裡看雪,看它落滿山陰
看飛翼樓的簷角,翹起古典的弧度
看梅花,探出無人再住的沈園
你說去王右軍家,看看那遺珠
有沒有散落在一場遲來的雪裡
雪已經將樓房都隱去,我們在
雪中發呆,直到將稱呼
都帶上前朝的敬語。雪落下來
倦怠,像已經下了很多年
但我們還像第一次見到它時,
出門去看川澤,躲進乳白貝雕
那些隱藏起來的事物,稜角分明
為我們規避失散的風險
但人海茫茫,我們終於失散——
那年看雪,你未多看我一眼
我未多看雪一眼
----------------
我的「五四」燈火晚會
北京四中高二9班 董心詣(17歲)
每個經歷過燈火晚會的人,我相信,都一定會擁有獨屬於自己的記憶。
「五四」燈火晚會是一項我們學校的傳統活動,班主任不止一次地重複這個活動的另外一個名字——我們的節日。每年5月初,同學們都會因這個節日的到來而陷入一種暗暗激動期待且忙碌的生活中。
「咳咳——」4月中旬的一天,班長在班會上面向全班同學清了一下嗓子,準備用她獨有的慢條斯理卻飽含激情的方式,向我們說明她有關燈火晚會表演的「偉大設想」——物理實驗演示。這個實驗演示又分為三個小實驗——牛頓擺、剛體轉動和波動原理,我們的任務是組成實驗中的部件做「人體演示」,配合音樂節奏模擬運動過程。
這個節目彰顯了我們班的特色——物理班,又簡單省時高效,還能讓全班同學都參與進來。同時又新奇得讓人有點暗暗擔心——無論是從時間縱向還是空間橫向來看,大多數班級都選擇了跳舞或者唱歌的形式,相比之下我們這個想法有點冒險。
班長的演講結束了,掌聲響起,而我的注意力突然被那張密密麻麻的紙條吸引了——那張紙條似曾相識。開會前一周,她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獻給了這張小紙條,在上面寫寫畫畫。或許這張紙條已經更換了很多次了?我無從得知。
晚會那天,天色有點陰沉,天氣預報說有雨。於是我在活動開始之前跑著去學校附近的便利店買了一把漂亮的小花傘,又匆匆趕回操場,和同學三五成群地坐在草坪上欣賞其他班級表演。整體進程還不到一半的時候,天空忽然風起雲湧,一道不太明顯的閃電划過陰沉的天空,然後雨滴開始掉落,老師和學生會幹部們的神情也漸漸凝重。
雨逐漸成傾盆之勢,演出很可能要被迫暫停了,有些人開始退散。正當我低落地向操場門口走去時,不知怎地,忽然比我們大一屆的學生會團支部書記出現在了主席臺上。我並不了解他,只在學生會競選時聽了他的演講。他一個人站在臺上,手拿著麥克風,爆發出驚人的音量:「想不想繼續看表演!」
「想!」所有人都大喊道。「那就繼續!」最後一個字明顯破音了。我用不可思議的眼光看著他,平時表面上中規中矩的形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少年。
於是,我們繼續,手裡的螢光棒在夜幕漸漸降臨的大地上閃爍。雨越下越大了,帶傘的同學紛紛撐起自己的傘,和其他同學的傘「無縫銜接」,為沒有帶傘的同學遮雨,在操場和天空之間形成一片花花綠綠的屏障。雖然時有冷風吹拂,但是這同學之間的體溫和現場激動火熱的氣氛足以抵禦,我臉上的笑容也沒有停過。為了不讓撐傘的人太累,大家輪換著撐傘。傘不時在人群中移動位置,很快,我就發現撐在我頭頂上那把傘不再是自己的小花傘了,而是一把大黑傘。奇蹟般的是,那朵瘋狂的雨雲似乎也被我們的熱情嚇了一跳,漸漸從操場上方的天空敗下陣來,灰溜溜地逃向遠方。
後來,我在學姐站在教學樓拍攝的視頻中,從另一個視角看到了當時的場景。由於下雨,金臺飯店、附近的小學、胡同都披上了一層又一層黛色的面紗,唯獨四中的操場上閃爍著、喧鬧著,年輕的我們在這裡盡情揮灑、享受著青春,企圖把整個平安裡、整個北京城甚至整個世界都點亮,讓一切都沾染上生命迸發出的活力。
每一個年齡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每一段青春都有自己的故事。由於緣分,我和我的同學們齊聚於四中,齊聚於操場,我們的故事,匯集成了所有「五四」燈火晚會、所有「五四」共同的主題——青春。
本文作者如實地記錄了在學校參加的一次「五四」燈火晚會。語言平實流暢,不乏有表現力的細節,還原了晚會的現場。尤其是對少年們無懼風雨、相互撐傘、繼續狂歡的場景描寫,展現了激揚的青春。相信那被點亮的操場及當時的歡笑與呼喊,會長久地保存在記憶裡吧,那該是青春應有的模樣。
(點評人:劉葵,北京四中語文教研組組長)
----------------
我想你,親愛的課桌
武漢市81中學七(1)班 雷子木(13歲)
你好,親愛的課桌!我從沒想到我們會分別這麼久,這麼久……
儘管你每天都沉默地待在教室裡第六排那個固定的位置上,可是我想,你一定也知道我們所在城市——武漢發生了什麼。沒錯,一場罕見的疫情侵襲了我們的城市。從1月23日武漢宣布封城,到4月8日武漢按下那激動人心的重啟鍵,3個多月的時間,我親歷了這一切,見證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更為那些普通又偉大的英雄們流下了無數的熱淚。
哦,親愛的課桌,當你在教室裡孤零零地面對著空空的黑板,你的內心一定湧動著和我一樣的情緒:緊張、焦慮、擔憂,你一定也在心中和我一樣充滿希望,祈禱著春天的來臨。
是的,冬天終於過去了,春天勇敢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你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土壤睜開了惺忪的雙眼,小草大片大片地冒出來,擠滿了牆角和路肩,桃花剛開過,櫻花就追著開了。
對了,親愛的課桌,我差點忘記告訴你,我在冬天種下的豌豆種子也抽出了青芽,這幾天,眼見著它「蹭蹭」往上躥,都快有一根筷子那麼高了。可是,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春景之下,我卻感到一些失落和憂鬱,那是因為我想你,親愛的課桌。
掐指算來,我們分別已經100多天了。你一定也想我了吧,還有我的老師和同伴們。
這些日子,當我在家面對電腦上著網課,當我獨自打開課本朗讀文章,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你。這樣的時刻,你在幹什麼呢?你坐在教室的一角,春天的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斑駁的光影閃耀在你的桌面上。
你聳了聳鼻子,教室裡還遺留著同學們青春活潑的氣息;你抬頭望向講臺,黑板上還殘留著老師板書的淡淡痕跡。你想起了從前那些熱鬧——甚至有些吵鬧的日子,想起了某位同學因答錯題而引起大家哄堂大笑的場面;你想起了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那個重重的「春」字;你還想起了那一隻只爭先恐後舉起的手。一絲落寞落進你的心裡,你低頭瞅瞅自己的桌肚,裡面有一本寫著我名字的練習薄,你愛憐地注視著它,一遍又一遍地念著那個名字。直到風吹了起來,你從沉思中醒過來,輕輕嘆了口氣。你把目光轉向窗外,校園裡靜悄悄的,籃球架下沒有跳躍的身影,桌球臺前也沒有了喝彩聲。整個校園裡,只有香樟樹,永不改它挺拔的身姿,耐心地舞動著它茂盛的枝葉。你似乎還聽到了學校長廊處那片竹林的竊竊私語,它們和你一樣,都在急切等待著,等待著我們的回歸。
我也在等待著,等待再次走進學校大門,走進七(1)班,回到老師的身邊,回到同學們中間。我想,相聚的日子一定很快就會到來。那時,讓我們互訴衷腸吧!
----------------
在網課中學會自律
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2021級5班 彭佳怡(14歲)
「聽得到嗎?聽得到嗎?聽得到聲音,打個『1』……」
老師在電腦的另一邊急切地聲聲呼喚,像諜戰片裡的發報員。今年的疫情讓我在小學作文裡暢想過的「幾十年後在家上課,沒有學校」的生活提前到來。什麼立知課堂、釘釘、直播雲……各路直播軟體,群雄崛起,澆滅了我「開開心心不上課」的春秋大夢。
早上,鬧鐘響起,我睡眼朦朧地拿起手機「打卡」報到,用3分鐘快速洗漱,懶坐在電腦前補個睜著眼睛的「回籠覺」。萬萬沒想到啊,不一會兒,老師居然開始唱歌了,伴隨著他忽左忽右的歌聲,我慢慢從睡覺狀態中清醒過來。拿起筆,翻開本子和書,沒有老師盯著的我如魚得水,天馬行空——餓了,零食、飲料就在旁邊;累了,伸個懶腰,起來遛兩圈。反正老師也不會從電腦裡面鑽出來揪我。哈哈,我就這樣在家裡把自己嗨翻。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某天,直播軟體突然有了連麥功能——「某某同學,你來回答這一題,連一下麥。」一聽到連麥,我如臨大敵。我在心中不斷祈求不要抽到我:「老天保佑!」我得抓緊想個萬一被老師抽到的應對策略:是說網絡不好?還是假裝聽不到?天啦,有的被抽到的同學,居然也是這麼說的。
見招拆招,老師是人精。他們甚至不先提醒,直接單擊頭像抽人答問,而且讓那些謊稱網絡不暢的人,立即在班級微信群裡發語音,或者在消息欄裡打字,以證明自己。唉,還是好好學習,不要鑽空子了。
有一次,物理老師組織網絡考試,通知說晚上7點考試。在外面玩的我一看手機,7點20了,看看微信,咦,怎麼在考試?我一拍腦殼,哎呀,全忘了!我一邊往家裡趕,一邊在手機上做題。做完了選擇題和填空題,還有作圖題和計算題,這個必須在本子上作,然後拍照發群裡,可是我還沒到家,然而,所剩時間已寥寥無幾。我突然想到一個「方法」,一回到家,我就讓同學把計算題答案發給我。趕緊提交上去。
考完試,我以為高枕無憂了。第二天,物理老師氣憤地在微信群點名說我考試抄答案。我不出所料地被爸媽教育了一番。出一套題,老師要花兩天時間,我竟然只用了3分鐘,抄答案來敷衍他,我覺得慚愧無比。再想想我們的前線醫務工作者,如果他們面對病人也像我上網課這樣敷衍,我們這個國家哪能控制住疫情呢?
學校開學了,網課也結束了,這次疫情也終將終結。「停課不停學」的網課經歷讓我明白,自律是多麼寶貴的一種品質。(指導教師:宋揚)
多難興邦,民族前進的道路從來曲折如斯。停課不停學,我們的老師用拳拳愛心和兢兢業業的工作感化著孩子們。孩子的天性都是貪玩的,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很欣慰地看到,老師一絲不苟的態度影響了學生,讓她明白了要學會自律的道理,從而獲得了人格的成長。
(點評人:高志文,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校長)
----------------
鞦韆
湖北仙桃一中海天文學社 席萱(16歲)
鞦韆是我童年記憶裡最純最美的回憶。
四五歲的時候,我常坐在門口看著地上那些永遠忙碌的螞蟻發呆,總會想,要是我家有一個鞦韆就好了。
隔壁家的星兒帶我和村裡的幾個小夥伴體驗過她家的鞦韆。鞦韆用兩根粗長的麻繩系住編織袋的兩端,吊在兩棵粗壯的楊樹的樹杈上,由於兩棵楊樹的高度不一,所以繩子的長短不同,高大的楊樹枝葉撐起巨大的傘蔭,看上去有趣、美好又可靠。
這個鞦韆,我需要踩著小凳子爬上去,既可以坐,也可以站。站在上面的時候,我們要小心翼翼地保持著平衡,地面是鬆軟的泥土,摔下去和地面親密接觸,倒不擔心會疼,只是如果弄髒了衣服,回家定會挨大人的罵。
或許那時的我太小,或許那個鞦韆足夠大,我總盼望著要是躺在鞦韆裡數星星、看月亮該有多棒啊,即使有不識趣的蚊子來搗亂,我也不會介意的。
後來我轉到了鎮上幼兒園的大班。上幼兒園的第一天,我就欣喜地發現裡面有兩個鞦韆。那是用兩根粗鐵鏈吊著的黑色的輪胎。我剛開始坐上去的時候,總是擔心自己會從輪胎中間的洞掉下去。每天放學後,我都會第一個跑向鞦韆,坐在上面慢慢地蕩,安靜地等著爺爺騎自行車來接我。我不敢蕩得很快很高,因為害怕突然到來的爺爺會擔心,那我就不能在回家的路上給爺爺講我玩鞦韆的快樂了。
再後來,爺爺為我和弟弟一人做了一個鞦韆。爺爺在村子很遠的地方養魚,他在承包的兩個池塘之間砌了一間磚瓦房,裡面放了一張床,兩個小凳子,一個小木桌,屋外則雜亂地擺放著幾盆仙人掌。我們的鞦韆就吊在磚瓦房伸出的那根橫梁上。
不知是我長得太快,還是鞦韆做得有點小,鞦韆已不能完全安放我的身體,那種搖蕩的愜意也大大打了折扣。但對於我和弟弟來說,當時沒有任何玩具比鞦韆更好玩了,每天我和弟弟輪流蕩著鞦韆,等候爺爺歸來。
爺爺有時會帶來幾隻鮮嫩的蓮蓬,有時則會給我們帶來驚喜:一些野禽下的蛋,米色帶點灰褐斑點的那種最常見,爺爺說是野鴨蛋。我和弟弟常常把那些蛋放在鞦韆上,蕩啊蕩,希望毛茸茸的小鴨子突然啄破蛋殼鑽出來。但遺憾的是,一隻也沒有,有些蛋還被我們弄破了。之後,我們在仙人掌旁邊用乾草做了個窩,將蛋放在窩裡,期待有一天野鴨媽媽能找上門來,把小東西們孵出來。
隔幾天,我們就會去看野鴨媽媽來了沒有。那時,陽光溫暖地照在臉上,風和緩地吹著,池邊柳樹的葉子也在風裡拍打著手,想把上面的灰塵趕掉,就像爺爺給池塘裡的魚餵好了食料,拍打著身上的衣服一樣。
印象裡,爺爺那時候還不老,幹活不那麼吃力,等他忙完,就會招呼還在蕩鞦韆的我們:「快下來,回家吃飯囉!」我們坐上爺爺的電動三輪車,爺爺發動車時,不忘提醒一句「坐穩囉」,我回頭看看爺爺的小屋,一陣風拂過,那夕陽裡的鞦韆又輕輕蕩了起來,像是在跟我們說再見。
長大後,父母把我帶到城裡上小學。小學裡沒有鞦韆,也沒有爺爺接送。每天放學後,我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乖乖地等著父母來接。我心裡默默地盼望著奇蹟的發生,那就是爺爺突然出現在我面前。可是,爺爺始終沒有來,只有一陣陣的風吹過,樹葉又拍起了手,想把身上的灰塵都趕走……
現在,爺爺不再養魚,他終於搬到城裡和我們住到了一起。我還是喜歡給爺爺講有關鞦韆的事,爺爺也還是像以前那樣靜靜地聽,靜靜地笑……望著爺爺的滿頭白髮和滿臉皺紋,我覺得爺爺好像是突然之間變老的。我想,鞦韆就像時光的鐘擺,蕩啊蕩,蕩走了許多一去不復返的美好時光。
「鞦韆」串起兒時及鄉下生活的回憶還有對爺爺的思念,「鞦韆」也是作者觀察世界的窗口,從「鞦韆」裡,她看到了純真的自然和動人的親情。幼兒園的生活、魚塘邊的童年、城裡的小學,分別代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長大的代價,是遺失了曾經的美好,這似乎在表達每一個人都要經歷令人傷感的蛻變。
(點評人:陳雄,湖北仙桃一中海天文學社指導教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仙桃市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