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既是未來幾年企業發展的新環境新要求,也是企業提質增效的新動力。企業必須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變到創新驅動,從粗放式發展,轉變到融合均衡發展,走一條融合創新的轉型升級之路。
管理會計就是助力企業轉型升級以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工具。目前,管理會計及其信息化正在升級中,即將步入新常態。
政策升級,從指導、指引到應用落地
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與支持。財政部陸續出臺的三大政策
2014年財政部正式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被業內看作會計改革與發展的重點方向。
2016年6月,財政部根據會計法和2014年發布的「指導意見「,推出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基本指引在管理會計指引體系中起到統領作用,成為隨後推出的「應用指引」和建設案例庫的重要基礎。
而備受矚目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 (2016~2020年)規劃》則在隨後11月出爐。這是我國首次將管理會計工作納入會計改革與發展規劃,既體現了推進管理會計在會計工作轉型升級、經濟轉型升級與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財政部對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的決心與信心,更為重要的是,它為管理會計在企業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12月財政部推出了《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100號——戰略管理》等22項管理會計應用指引,面向全社會廣泛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則是在管理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最終形成面向企業和社會的應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的具體指導方案。
這三個政策和一個規劃在內容上有什麼聯繫?中國軟體網從管理會計領域專業人士了解到,「基本指引」將企業在管理會計中所涉及的活動囊括其中,並提出,2018年底前基本形成以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為統領、以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為具體指導、以管理會計案例示範為補充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為單位全面準確理解管理會計、科學系統應用管理會計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
「十三五」規劃則明確將「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作為未來五年會計改革與發展工作的九大重點任務之一,並提出3項具體措施以及相關組織保障部署。
《徵求意見稿》由6項概括性指引和16項工具方法指引組成,內容涵蓋了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投融資管理、績效管理、管理會計報告和信息化領域,分別對應《基本指引》中除風險管理以外的七大應用領域和信息化領域。
如果說指導意見是管理會計工作的總體規劃,基本指引是頂層設計,《規劃》是未來五年管理會計的發展藍圖,那麼應用指引代表的則是管理會計在企業和社會真正實現落地。由此看來,政策促進管理會計落地將成為一種新常態。
需求升級,從核算會計到業財融合、風險管控和決策支持
財務會計是面向過去的記帳,即核算會計,通常被稱為「馬後炮」。而管理會計則要面向未來,去解決未來的問題。管理會計從應用角度,則是把會計的工作從馬後炮轉變為面向未來的工具。
從政策的層面來看,應用管理會計的主要目的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加強企業內部管理與控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有效防範企業風險。那麼從企業的層面來看,企業管理會計的需求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大訴求是解決業務與財務兩張皮的問題,實現業財融合。以前財務和業務,比如和行政部門、人力資源部門等是脫節的,更強調分工。而應用管理會計最終要達到企業內部財務與業務的協同和溝通,把資金、稅務、成本與業務發展融合,實現管理企業內部各個單元、各個部門的協同作戰。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認為,業財融合是老概念,很難實現,但是通過建立共享中心和應用管理會計,就能帶動業財一體化。
第二管控風險,實現企業財務職能轉型。公司的戰略與目標實施當然有風險,企業要戰略落地,實現經營目標,就要控制風險,管理會計就是企業風險管控的一種工具和系統。另外,在財務轉型的過程中始終,企業圍繞基於業務活動的價值創造與風險管控目標,並通過資金鍊、價值鏈、數據鏈進行貫穿,依靠流程優化、制度修訂和系統開發進行持續完善和固化,進而建立面向業務活動、運營管控、決策支撐和戰略策劃等不同層面的財務支撐體系。
最後才是決策支持。管理會計重要的兩項作用是提供信息和支持管理,記錄業務活動數據、維護數據、報告管理所需的數據。在企業的信息循環中,管理會計從各項證據中識別、收集、驗證各種信息並分析數據,構建價值創造模型,對現狀進行評估,經過計劃、執行、檢查、對計劃進行回顧調整並不斷改善,推動企業不斷優化業務流程,支持企業的管理和經營決策。
元年科技總裁韓向東表示,企業轉型的主線就是對決策進行科學化、數位化、數據化的管理,這就需要企業的財務工作也相應地進行轉型,不僅僅是對銀行、稅務、投資者和資本市場等提供報表,同時還要根據企業內部管理和業務需要,制定出管理會計報告的數據。
企業對解決面向未來的管理問題的管理會計的需求,正從核算會計發展到業財融合、風險管控和決策支持,這也是管理會計的另一種新常態。
信息化升級,從會計核算軟體到財務業務集成、融合
管理會計信息化不是一套獨立的財務信息系統,它是財務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會計信息化,實際上就是面向管理會計的財務信息化,是財務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財務信息化的發展必將從會計核算、財務與業務集成與共享,發展到財務業務融合,這將是管理會計另一個新常態。
財務信息系統的早期階段主要是解決財務會計包括會計核算、會計報表等手工計算的準確性、及時性和效率提升。
到了財務業務集成與共享階段,財務信息系統主要為從業務中採集財務信息,並進行加工、轉換和輸出後,產生管理決策所需要的管理會計信息。
當財務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將會聚焦於如何將財務信息系統與企業業務信息系統融會貫通,如何滿足管理會計的需求,「以信息化手段為支撐」,更好地發揮會計管理功能,更好地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服務。
目前管理會計信息化主要涉及的系統包括績效管理系統、成本管理系統、預算管理系統、經營決策支持系統幾個方面的內容。主要著眼於四大目標:與企業戰略和目標緊密結合,充分支撐戰略與目標的實現;支撐端到端的業務流程,支持業務財務一體化;支撐財務管理職能在信息系統中的實現:財務職能按專業化分工,縱向可以分為財務運作、財務報告、稅務管理、經營業績管理等職能模塊。這些職能都應通過信息系統實現業務支撐和信息共享。
在管理會計應用方面,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的一個標杆。中交建以建立財務大數據中心作為首要目標,推動財務管理的數位化轉型、財務職能轉型,並且把合同、物資、項目、資金等業務系統對接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拉動業財一體。然後,基於大數據,提供多維度內部報告(按法人、項目、區域、事業部),最終推動集團管控模式轉變,更精準、可視化、智能分析。其發展過程正是從會計核算到財務集中、業財集成,發展到決策支持。
實施升級,從供應商單槍匹馬,到產學研用結合與建立產業聯盟
元年科技總裁韓向東曾提出管理會計的「4+1框架「,即管理會計理論建設、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管理會計信息化、管理會計諮詢服務。這4+1的框架標明,管理會計落地需要理論研究、政策支持、人才培養、諮詢服務、信息化實施等不同領域業者的協同努力。未來,產學研用結合與建立產業聯盟將成為管理會計發展的另一種新常態。
單從信息化落地來看,目前市場上既有擁有幾十年實踐經驗的國外公司如IBM、甲骨文、SAP等;也有以核算軟體為核心的大型綜合性軟體公司如用友、浪潮;更出現了將管理會計諮詢與應用結合的創新公司如元年科技、紅橘科技、航天信息等。
在國內企業管理會計需求日益高漲的情況下,迫切需要整合不同領域業者,為企業提供管理會計服務。財政部《管理會計指導意見》就提出,整合優勢資源,推動形成管理會計產學研聯盟,單位、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夠基於管理會計研究實踐和創新要求,優勢互補、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將管理會計的理論創新、實踐應用和經驗傳播等緊密結合,集合優勢資源,推動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其他各項工作加快發展。
海爾是國內最早應用管理會計的企業之一。它整合學術界、企業界的優勢資源,構建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的全球多層次專家交流的平臺,輸出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也受益於產學研聯合的發展成效。海爾在管理會計領域的突破是把企業損益錶轉化成每個自主經營體,甚至每個人的損益表,這個表不是以企業為索引,而是以人為索引。
海爾探索網際網路時代創造顧客的商業模式就是人單合一雙贏模式,本質是,員工有權根據市場變化自主決策,員工有權根據為用戶創造的價值自己決定收入。人單合一即員工和客戶是利益共同體。這一模式創新帶來了兩個顛覆性變化:企業的組織結構從正三角變為倒三角,企業的核算體系從資本主義變為人本主義。
海爾探索的實踐表明,管理會計不僅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工具和方法,還是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套工具。在新常態下的管理會計,不應是一個標籤,應該是企業發展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