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榮欣提供
抗日戰爭以前,縣境無中學,富豪家子弟有欲求取功名,好學上進者也只好遠赴太和、阜陽、淮陽、周口等地中學念書。抗日戰爭爆發後,界首偏安一隅,人口驟增,要求就學者逾來逾多。繼1940年8月,臨沈太3縣聯立中學開辦後,潁陽中學、黃淮中學、振潁中學3所私立中學相繼興辦。
圖自:界首一覽
三縣聯立中學 1940年8月,由何柱國牽頭聯合臨沈太3縣國民政府創辦,名為「臨沈太三縣聯立中學」,初招新生4班,學生200人。1943年8月湯恩伯部接管,易名為「國立二十一中一分校」,始招收高中1班,學生50人。1947年因商業蕭條,經費無著而停辦。
1945年日本投降後,淪陷區的師生紛紛離校返鄉,私立中學相繼停辦。
解放後,市人民民主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在抓好小學教育的同時,選派幹部,聘請教師,籌措資金,恢復創建豫皖蘇邊區界首中學(原聯立中學校址),招收社會青年,為支援解放戰爭和國家建設輸送人才。
市長喬道三任校長,
賀昇平(知名人士)任副校長。
1948年在校學生計10班,有行政、中師、初師、高中、初中班,學生765人,教職員工60餘人。
1949年秋學校易名為「皖北界首中學」。
圖自:界首市的誕生
1952年中學擴大招生,其中高中3班,初中13班,在校學生16班828人,教職工72人。1956年,發展為19個班,學生1113人。
從新中國建立初到1960年均是實行「三·三」學制。1960年秋季,界首中學以招收初一新生中用2個班級試行五年制(達高中畢業水平),但不久就停止了。1978年秋,新招初中一年級改為三年制。1981年,界首一中在全地區中學中首先恢復了高中三年制。
圖自:界首縣誌,攝影:王東軍
自80年代中期以來,界首第一中學一直呈持續健康發展之勢。1986年,教職工86人,在校學生1600人,學校有教學樓1棟,24個教學班,圖書室、實驗室、學生宿舍等均為青磚瓦房,課堂演示及分組實驗理、化可做95%,生物85%。
1995年,學校新建24個教學班,教學樓1棟,1998年建實驗樓1棟,2000年新建能容納800人住宿的學生公寓樓1棟,1997年至1999年連續新建教工宿舍樓兩棟。2001年新建綜合樓1棟,2006年,學校有教職工305人,在校學生5800人。學校佔地面積54萬平方米,校舍4500平方米,設有學生圖書室、閱覽室各1個,教師圖書室閱覽室各1個,共有圖書16萬冊,訂報刊102種,年更新補充圖書4000冊。
操場面積1600平方米,有足球場1個,環形跑道350米,籃球場10個,排球場2個,室外水泥桌球臺20個。理化生實驗室8個,實驗室配備顯微鏡30臺,能完全滿足實驗課、實實踐課需要。2002年學校又建設多功能校園網,實現遠程教育,現有微機380臺,微機室7個,多媒體教室9個。
1999年,學校實行初、高中分離,停招初一年級。
圖自:界首市志(2010)
2002年,高中部在校學生3800人。當年招收北大附中遠程教育實驗班,3個教學班,156人。同年申報國家級課題1個。2003年「非典」期間,學校將高三年級1800名學生進行封閉管理,當年高考取得優異成績,並被阜陽市授予「非典防控先進單位」稱號。2004年高考再上新臺階,本科達線957人,清華錄取2人,北大錄取2人。
圖自:界首史話第六輯(2005年)
2006年本科達線1189人,首次突破千人大關,有2名學生被清華大學錄取。1996~2010年該校共有30名學生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文字資料來源:界首縣誌、界首市志
錄入整理:柴進
柴進攝於2018年3月
這是我的母校,終生難忘。
最後來張重磅的!
圖自:界首黨史辦。
這大門,
這是多少人的記憶呢?
文章來源;柴進柴大官人 柴大官人文字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