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3日)下午,重慶市公安局通報了一起偽造國家機關公文案。
公安機關查明,2017年8月以來,潛逃美國的國際刑警組織「紅色通報」在逃人員郭文貴為尋求政治庇護,授意並指使犯罪嫌疑人雙胞胎兄弟陳志煜、陳志恆偽造30餘份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有關部委名義印發的國家機關公文,作為其「爆料」的主要內容,在境外公開散布傳播,誤導公眾,造成惡劣影響。
郭文貴,國際刑警組織紅色通報在逃人員,男,51歲,戶籍北京大興,同時擁有香港居民身份,河南裕達投資有限公司、北京盤古氏投資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
陳志煜,男,漢族, 41歲,廣東東莞人,大學文化,曾在廣州市社會醫療保險服務管理局等單位擔任領導職務,熟悉公文起草和製作規範。2012年辭職去加拿大。
陳志恆,男,漢族,41歲,廣東東莞人,大學文化, 2008年獲得加拿大國籍,長期以中國人身份在境內生活工作,現任廣州某科技公司技術總監,負責軟體開發工作。
△視頻:郭文貴海外爆料「絕密文件」真相
2017年10月5日,郭文貴在美國華盛頓公布了一份聲稱得到了美國政府機構驗證的「中國政府秘密文件」——《國務院辦公廳、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關於2017年度秘密增派何建峰等27名國安部人民警察赴美值勤工作方案的批覆》;
2017年10月14日,郭文貴又公布了一份標題為《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調整針對特大犯罪嫌疑人郭文貴宣傳工作策略的批覆》文件;
2018年1月2日,美國媒體「華盛頓自由燈塔」公布了一份所謂的中國政府的內部文件,標題為《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就進一步深化解決該國核問題開展溝通協調工作的決定》。
對於美國媒體「華盛頓自由燈塔」公布的這一文件的真實性,1月3日外交部例行發布會上,發言人耿爽回應:「一句話,Fake document(假文件),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文件是偽造的」。
而經過調查,公安機關發現,上述文件均系郭文貴授意並指使陳志煜、陳志恆二人偽造。
雙胞胎偽造「機密」公文 涉及「朝核問題」「統戰工作」等
在進一步的偵查中,警方發現,自2013年開始,陳志煜、陳志恆兩兄弟就開始偽造國家機關公文,並有償提供給境外一些機構。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先後偽造了30餘份所謂「絕密」、「機密」國家機關公文,分批次提供給郭文貴。
犯罪嫌疑人 陳志煜:
我小孩患有自閉症,在加拿大治療,花費巨大,我的收入也不高,生活比較拮据。為了獲得郭文貴的資金和人脈方面的資助,所以我就為郭文貴去偽造、編造這些文件。
2017年5月,陳志煜、陳志恆看到郭文貴公開懸賞徵集中國政府所謂「秘密文件」等消息後,便與郭文貴多次試探接觸。2017年8月,郭文貴與陳志煜建立了合作關係,雙方商定,郭文貴以每月4000美元的工資僱傭陳志煜,讓他專職為自己提供「爆料」所需材料,並為陳志煜支付差旅費及購置手機等費用。為了讓陳志煜死心踏地為其效力,郭文貴還許諾出資5000萬美元建立基金供陳志煜、陳志恆兩兄弟支配。
就這樣,郭文貴、陳志煜、陳志恆三人結成了一個犯罪團夥,陸續偽造出大量的國家機關公文。
被抓獲前,陳志煜、陳志恆二人分批次共向郭文貴交付了30餘份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國安委、財政部、人社部等名義印發的國家機關公文,涉及「朝核問題」「統戰工作」「境外情報」「科研項目」等所謂「絕密」「機密」內容。郭文貴及美國媒體「華盛頓自由燈塔」對外公布的所謂中國政府「秘密文件」,均系郭文貴、陳志煜、陳志恆三人偽造。
陳志煜表示,假文件都是根據郭文貴的要求按需定製的。郭文貴提出文件涉及方向或主題後,陳志煜利用其曾在國家機關工作過、熟悉文件起草和製作規範的經驗,在網際網路上大量搜索相關主題的資料,編造所需的公文內容;再用公文製作軟體,編輯排版後加密傳送給陳志恆。
陳志恆利用自己熟悉計算機技術的優勢,將網上下載的文頭、公章進行處理後,予以添加,從而炮製出假公文。陳志煜、陳志恆從接到郭文貴指令,到完成一份公文的偽造,大約需要一個星期。
犯罪嫌疑人 陳志煜:
首先,我們會按照郭文貴的要求,確定好文件的標題和內容,在文件的標題和內容確定好後,就在網上搜尋跟這個文件有關的專業術語。比如說行政用語,法律用語,政治常識等等,然後再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文件內容的初稿,然後再添加些自己所編造的信息進去。
陳志煜說,公文的內容、編號、密級、保密年限、抄送機關等都是他在進行網絡查詢後,根據自己的想像編造的,難免會出現用語不專業、公章尺寸不合格,甚至出現錯別字等問題。郭文貴在境外雖然信誓旦旦宣稱這些文件是真實的,但面對網上質疑偽造公文中的錯別字,他表示「真假並不重要」。
目前,公安機關已以涉嫌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對陳志煜、陳志恆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對郭文貴謊稱假文件是經美國FBI等政府機構認證,以及發現的大量郭文貴向個別美國議員和前政府官員提供政治獻金等情況,公安機關將通過執法合作渠道,與美方執法部門合作進行核查。嚴厲打擊!
編輯:李澤鑌 責任編輯:張雯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