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捂得太緊、有的跑風漏氣、有的只能保暖無法防疫……
據新華社電 疫情防控期間,不少家長為孩子的口罩操碎了心。打著「寶寶專屬」旗號的國內兒童口罩,實際上缺乏「專屬」的國家標準規範,有的捂得太緊讓孩子喘不過氣,有的無法貼合小臉跑風漏氣,還有的大小合適卻只能保暖無法防疫。一些口罩生產廠家因「無標可依」、成本考量不願生產兒童口罩,真正適合孩子的口罩「一罩難求」。
網絡搶購「懵著買、懵著用」
在廣州市白雲區金沙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口,帶孩子等候接種疫苗的龔女士要給一歲半的兒子戴上口罩。兒子一再掙脫,大哭起來。口罩在男孩臉上留下一道紅色的印子。
龔女士說:「這個口罩是前些天網購的,說是適合0到1歲的孩子,買到手發現還是大了,自己改造了耳掛繩,孩子戴著還是不舒服,總會用手拽下來。」
在一些地方的藥店裡,兒童口罩供不應求,很難買到。家長們只好通過電商、海淘等網絡渠道購買,有的外國兒童口罩價格高達40元一個。但有家長擔心,不知道代購口罩的真假、不知道口罩的標準。
「無標可依」恐難防病毒
記者在國內電商平臺查詢發現,兒童口罩看似花樣繁多,有的號稱「3D立體」,有的號稱「多層隔離」,但對年齡沒有分層,尺寸大小不一,防護等級也不甚明確。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科醫生王倩認為,國內一些兒童使用的無紡布口罩,並沒有達到醫用級別,起不到很好的隔絕汙染物和病毒的作用。
「不知道對霧霾管用的口罩,是不是對防禦新冠肺炎病毒也有效,找不到相關標準可以查詢。」家長劉女士抱怨說。
長期關注兒童保護的廣州市政協委員鄭子殷認為,兒童口罩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統一的標準規範。
據他介紹,2018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曾下達《兒童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標準編制計劃,指定由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牽頭組織該標準編制工作。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官方網站「國家標準全文公開系統」至今查詢不到兒童口罩的相關標準。
近期,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的通知》顯示,兒童選用符合國家標準GB2626-2006 KN95,並標註兒童或青少年顆粒物防護口罩的產品。但該標準並無兒童口罩標準。
廣東一家口罩企業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缺乏明確的標準,廠家對生產兒童口罩大多踟躕不前。此外,生產兒童口罩需要訂製專門的生產設備及原料,比一般的成人口罩成本更高。
好孩子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宋鄭還說:「兒童口罩和成人口罩的區別在於,對透氣性有更高的要求,因為小孩子肺活量沒有成人那麼大。在保證透氣性的同時,又要對兒童起到保護作用。這是比較具有挑戰性的。」
期盼儘快出臺相關標準
鄭子殷建議,相關部門應儘快制定兒童口罩的相關標準。兒童口罩標準不僅應關注尺寸問題,還應考慮材料及舒適度,併兼顧考慮花紋、圖案設計,以減少孩子的抵抗心理。
——年齡分層,面部貼合。記者觀察到,很多家長給孩子戴大人口罩,不能完全貼合面部,其實無法有效防禦病毒。家長反映,市面上可供選擇的兒童口罩尺寸分類太少,建議按照年齡分層,制定尺寸標準。
鄭子殷告訴記者,日本廠商相關網站的截圖顯示,兒童口罩規格至少分為幼兒和低學年兩種,分別為110×62mm和125×83mm。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醫務部感染控制科主任趙丹洋說,通常來講,一歲以下的孩子不適合戴口罩。國內兒童的口罩尺寸至少應分成中小兩個碼數,一歲以上五歲以下兒童佩戴小碼,五歲以上十二歲以下佩戴中碼。
——完善細節,彈性掛耳。有家長告訴記者,孩子喜歡戴外國口罩,主要是因為掛耳有彈性,不會產生不適感。建議國內生產廠商完善兒童口罩的細節設計。
疫情發生後,已有一些地方先行制定出兒童口罩的技術標準,並加緊投入生產。今年2月底,廣西首次批准生產的醫用「兒童口罩」生產下線;廣州市相關生產企業根據廣州市制定的兒童口罩技術指標,生產出適用於年齡為3至14歲兒童在校集中學習和活動及普通醫療環境中佩戴的口罩。
鄭子殷建議,有關部門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方案,通過需求調查,在各地政府採購的企業中設定一定比例的兒童口罩生產指標要求,以滿足兒童群體防疫需求。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