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裡拉的美,去過的人都說,那裡是人間的天堂!
而香格裡拉的尼西雞湯,喝過的人都說,那是天堂裡才有的滋味!
兩年前,小建老師去香格裡拉玩了一趟。
從梅裡雪山到香格裡拉的路上,我看到路上滿是尼西土鍋雞的招牌店。
「這烏黑烏黑的黑陶鍋燒出來的雞湯,到底有何特別之處?」
當地的朋友說,你來到這裡,一定要嘗嘗這尼西黑陶鍋做的尼西雞湯,《舌尖上的中國》都曾推薦過。
圖片來源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用最原始淳樸的烹飪方式,把食材的原汁原味慢慢逼出來,湯底醇厚、清香撲鼻、色味俱佳,呷上一口,湯汁從舌尖到喉嚨瀰漫,齒頰留香。
這秘密流傳了幾千年後,當初的「驚喜」已經變成日常的烹製手法。
《舌尖上的中國》推薦的尼西黑陶鍋燒出來的雞,有多好吃呢?
坐在柴火邊上,我懷著滿滿的期待,等著尼西黑陶雞湯上桌。端上來,揭開蓋子,一股雞湯的香氣撲面而來,令人垂涎欲滴!
黑黑的陶鍋中浮著一層黃澄澄滾燙的雞油,一股特有的濃香撲鼻而來,湯底濃鬱,肉質嫩滑,仿佛山間的精靈在舌尖跳動。那個味道真是鮮甜啊,至今都忘不掉!
尼西的土雞身材袖珍、味道鮮美,而燉雞所用的鍋,必須是黑陶,因其烹飪出的食物有著現代炊具所無法提供的地道的「泥土芬芳」。
註:《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5集《廚房的秘密》曾介紹過尼西黑陶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心心念念了兩年,尋尋覓覓了兩年,為了這一口人間的美味,我們找回了那口神奇的尼西黑陶鍋,並推薦給大家。
尼西黑陶鍋來自東方生活美學品牌「稀雀」,由尼西黑陶鍋非遺傳承人當珍批初燒制。
有球釜鍋、平釜鍋2款。
尼西黑陶鍋 球釜鍋
容量:約5L,適合3~4人使用
球形鍋身:360度均勻加熱,徹底釋放營養食材
儲熱保溫:球型有利於熱力循環,鎖住食材美味時刻
加高加寬鍋沿:湯汁不容易溢出,乾淨衛生
鏤空鍋柄:握感舒適,端鍋輕鬆
推薦:煲湯、煮飯、煮粥
尼西黑陶鍋 平釜鍋
容量:約5L,適合3~4人使用
加寬鍋口:食材擺放一目了然,便於夾取
鏤空鍋柄:握感舒適,端鍋輕鬆
圓弧平底:增大受熱面積,快速受熱
推薦:燜燉、煲湯、煲仔飯、煮粥
黑陶鍋是煮飯、煲湯的利器,為了讓更多愛下廚的朋友解鎖美味的秘密,現在,一條生活館聯合稀雀,為這兩款黑陶鍋發起眾籌,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尼西黑陶鍋,現在十六鋪生活館眾籌
眾籌價:428元~468元
眾籌時間:2020年2月25日~2020年3月25日
發貨時間:3月28日起發貨,全國順豐包郵
尼西黑陶鍋:2000多年歷史的非遺工藝
尼西,在藏語中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
「藏族黑陶」因其產地主要分布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尼西鄉的湯堆村,因而又稱「尼西黑陶」。
尼西鄉湯堆村是藏族黑陶的發源地,這種原始古樸的制陶手工藝,已世代相傳近千年,至今這裡仍然保存著歷經千年不曾改變的傳統手工制陶方法。
尼西黑陶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有著現代古董的美譽,也有中國陶藝活化石之稱。
2008年,尼西黑陶被評選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也許正因其「返璞歸真」的氣質,在千百年後的今天,尼西黑陶依舊在藏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這些造型優美、黝黑持重的陶器,粗獷樸素,裝飾簡練奔放,散發著神秘古樸的氣息。
它們沒有陶瓷的細膩柔滑,卻吐露著這片土地特有的氣質,猶如連綿山脈在暮色裡的輪廓,猶如藏族漢子的膚質。
泥土、水、匠人的手和心,在火的烘烤下成為一件件藏族人的日常器皿。
酥油茶的芬芳、土鍋燉雞的噴香還有藏族人的質樸,都藉由這一件件樸拙之「物」,代代相傳而來,亦將世世傳承下去。
當珍批初,漢語名叫郭軍華,來自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尼西鄉湯堆村。
村裡共有163戶人家,其中92戶,共計112人從事黑陶技藝。
當珍批初從事陶藝已經有40年之久,是家族裡的第七代傳人。
1971年出生的當珍批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族黑陶燒制技藝」傳承人。
2010年4月,他又被雲南省政府公布命名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當珍批初從7歲開始就邊讀書邊跟隨父親學習制陶,在父親的指導下逐漸掌握了制陶技藝。
備料、塑形、雕花、陰乾、燒制……手中的泥土經過拍打拿捏,一件件造型拙樸的黑陶器皿就這樣誕生了。春夏秋冬,日日如此,至今已經40年了。
尼西黑陶鍋,現在十六鋪生活館眾籌
眾籌價:428元~468元
眾籌時間:2020年2月25日~2020年3月25日
發貨時間:3月28日起發貨,全國順豐包郵
純手工製作:泥與火之歌
尼西黑陶的製作工藝千百年來幾乎沒有變化。
制陶工匠們從不使用現代技術,僅僅是一套自製的木頭工具、一方木案,和幾片木板底座,就是他們所有的生產工具。
脫離了現代技術,讓原本就散發著粗獷氣息的黑陶顯得更加質樸,厚重。
拍打和修飾泥胚均採用木製工具,這樣在拍打鍋身塑形時,其力度才剛好可以使泥土變成想要的形狀,同時又不會開裂。
由於工具相對簡單,黑陶製作工序又較為繁多,所以對工匠的技藝要求就十分高。
每件黑陶製作從開始到最終完成,必須依次經過選土、練土、制坯、磨光、陰乾、晾曬、燒制等十多道工藝流程,歷經一個月,甚至更久。
要製作出一件漂亮的黑陶鍋,絕非易事。對於制陶來說,用土決不能馬虎,每年2、3月份,湯堆村的匠人便會去2公裡外的土陶山上取土。
陶土山上一米深的地下,就藏著黑陶的製作原料——紅膠土,由香格裡拉溼潤的氣候條件孕育,純淨且細膩,可塑性極好,被尼西人認為是雪域神山的恩賜。
但是除了紅土的原材料外,黑陶的製作過程中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原材料——風化石。
兩種材料各一半,混合起來後粘性會特別好,如果不加風化石,在燒制的時候陶器很容易燒裂。
處理好的泥料
將紅土與白土帶回後再進行混合,敲碎並反覆篩選,至粉末狀細土。
再在空曠地進行曬土並過濾掉雜質,按比例進行攪拌,最後把製作好的陶泥放在陰暗潮溼的房間晾乾。
敲打淘泥
接著就是製作黑陶。
先對泥料進行揉捏,再用木槌將一團陶泥敲打成扁平的方形,再用一個圓錐形的木棒,把陶泥擀成扁平的形狀。
做成泥片
然後捏制出要做器物的大致形狀,換用扁平形的木棒進行敲打塑形。
初具雛形
在成型工藝上尼西黑陶主要採用盤築法,不藉助電動轉輪,而是用粘土一片片粘成。
外形做好後,還會在器物外壁雕刻出藏式的吉祥圖案。
這一系列下來,要用到40多種木質工具對粗坯進行反覆打磨、修改。
烘乾
整個製作過程中需要幾次用鹿皮蘸水擦拭陶器底部,這樣做是為了保證陶底不會幹裂。
之後再用塑料布包裹好底部,放在陰暗的木架上陰乾7~8天,待水分蒸發掉大部分後,再進行晾曬,烘乾,再打磨,準備燒制。
燒制
燒制方式也很原始,並不搭建窯爐,而是在天晴無雨的時候,於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
把曬乾的泥胚放進火裡,燒30~40分鐘,燒到器皿像鍛造的鋼鐵一樣通紅,就「燒熟」了。
燒到一半時,會在柴堆上蓋上松針、鋸末,陶製品最終會變成黑色——這是藏族最推崇的顏色。
變成黑色的原因,是碳分子與泥料產生了化學反應。這種工藝又叫「滲碳工藝」。
當珍批初製作的土鍋上刻有一種名為「蟄魚窩」的圖案。
藏族傳說中,「蟄魚窩」是一種很兇猛的動物,後來有一活佛時時教育它,「蟄魚窩」最終改邪歸正。
藏族民眾常把它刻畫在自家經堂的第一排橫柱上,也是督促自己時時向善,勿入歧途的警示。
當珍批初將這一圖案刻在土鍋的蓋子或鍋身上,很受藏民歡迎。
尼西黑陶鍋,現在十六鋪生活館眾籌
眾籌價:428元~468元
眾籌時間:2020年2月25日~2020年3月25日
發貨時間:3月28日起發貨,全國順豐包郵
一份貼心的黑陶鍋開鍋說明
陶鍋是煮飯煲湯的利器,而新買的陶鍋在使用前需要開鍋,使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陶鍋開鍋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米飯加水煮成粥,或者放麵粉加水煮。
水要多放,讓粥湯沸騰時浸沒整個陶鍋的內壁,這樣重複2~3次就能徹底去除陶鍋的異味,使它做起飯菜更美味,使用壽命也更長。
註:此份黑陶鍋開鍋步驟圖文說明由美食臺提供。
陶鍋加水,浸泡兩小時
倒掉水後,擦乾外圍水分
在鍋中放入米飯、水(水約為鍋的3/4容量)
中火,將米飯煮至糊狀
煮沸後,關火放涼
再次開火、沸騰、放涼(如此重複2~3次,需不時攪拌)
倒去米粥,洗淨陶鍋
擦乾後,倒扣放置
尼西黑陶鍋,現在十六鋪生活館眾籌
眾籌價:428元~468元
眾籌時間:2020年2月25日~2020年3月25日
發貨時間:3月28日起發貨,全國順豐包郵
眾籌檔位說明
1
尼西黑陶鍋 平釜鍋
支持428元,可獲得尼西黑陶鍋·平釜鍋1個,價值1098元。
2
尼西黑陶鍋 球釜鍋
支持468元,可獲得尼西黑陶鍋·球釜鍋1個,價值1198元。
尼西黑陶鍋,現在十六鋪生活館眾籌
眾籌價:428元~468元
眾籌時間:2020年2月25日~2020年3月25日
發貨時間:3月28日起發貨,全國順豐包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