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衛視《歌聲的翅膀》節目中,一個五蓮小女孩火了!她唱的一首山東民歌《包楞調》驚豔了全場!五蓮哪家的小姑娘這麼厲害啊?小編第一時間找到了視頻,快來一起認識認識她吧!
她就是多次在各項大賽中獲獎的五蓮實驗學校四年級學生——崔譯文!
在昨晚的節目中,崔譯文為大家帶來了一首山東民歌《包楞調》。歌曲中的花腔要求乾淨利落,八度的大跳要十分準確。
對於從小跟著媽媽學習民歌的文文來說,挑戰這首《包楞調》也需要十足的勇氣。既需要發音乾淨利落又需要八度大跳準確無誤,媽媽都學不來的民歌,文文能夠自己唱好嗎?
文文的演唱大大超出了輔導員們的預期,不僅行腔珠圓玉潤,而且咬字具有鮮明的魯地特色。閻維文都在臺下不住稱讚,文文真是太厲害了。
文文表示自己學這首歌也是學了好久,難點在於要把「楞」字唱得乾淨、不含糊。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只能一個字一個字的「崩」,後來再逐漸加速。
中國民間的花腔獨唱曲
《包楞調》
作為山東民歌的代表曲目之一,《包楞調》有著「中國民間的花腔獨唱曲」之稱。閻維文輔導員更向我們透露了這首民歌背後的故事。
1951年,75歲的魏傳經去村民家裡採風,跟著65歲的周金英大娘一字一句的唱會了這首失傳已久的《包楞調》。
1980年,當時只有18歲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麗嬡在全國民間唱法匯演上演唱了《包楞調》,獲得了廣大聽眾和音樂專家的一致讚揚。這首民歌更隨她多次出訪北歐諸國,傳揚全球。
它的問世不但填補了中國聲樂史上民間花腔的空白,而且打破了國外音樂界認為只有歐美才有民間花腔的論調。歌曲中花腔乾淨利落,特別是其中的八度大跳,更反映出了魯地民間的一種潑辣風情,使人有一種酣暢淋漓之感。
來源:江蘇衛視、大美五蓮等 編輯:於坤帥
覺得不錯,請點讚↓↓↓